DC娱乐网

优思学院|鱼骨图的实战技巧与应用方法

前言:别让鱼骨图只沦为“墙上的装饰”在太多工厂和会议室的墙上,我们都见过鱼骨图——它被画得整整齐齐、枝干分明,好像问题已

前言:别让鱼骨图只沦为“墙上的装饰”

在太多工厂和会议室的墙上,我们都见过鱼骨图——它被画得整整齐齐、枝干分明,好像问题已经被搞定了。可实际情况往往是,问题依旧在那里,团队会议开了两小时,却没人真正搞懂症结在哪里。

这就像你挂了一副山水画在客厅,看着风景如画,但风水却一塌糊涂。

鱼骨图的价值,从来不是“画得多规范”,而是“能不能带着团队找到真相”。今天,优思学院就来认真聊聊鱼骨图的实战技巧,帮你让这条“鱼”游起来。

鱼骨图背后,其实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

鱼骨图的发明人是石川馨教授,一个深谙“可视化”威力的日本质量大师。他发现,很多时候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那一层,而是被表象掩盖的根因。而人类的认知天性,又总是容易满足于“表面理由”——比如,“客户投诉多”被归因为“客服不够专业”,但这只是表象。

真正的根因可能是:产品说明不清楚、交付周期拖延、品质不一致、客户反馈渠道混乱……如果我们不把这些因素系统地铺陈开,永远只能“头痛医头”。

鱼骨图,正是为了破解这种“认知偷懒”,而生的。

别小看“主干”的选择——方向错了,全盘皆输

在画鱼骨图时,第一件事不是选分支,而是“鱼头”——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必须是具体、可衡量的,比如:

不良率持续高于3%

客户投诉月均超过5件

新员工离职率超20%

如果你写的是“质量差”“满意度低”“团队效率不足”这种“抽象空洞”的问题,对不起,你的鱼已经翻肚了。

优思学院建议:问题陈述要精准、聚焦、可量化。

“六大类”是参考,而非公式模板

传统鱼骨图常用的六大类因素包括:

人(Man)

机(Machine)

料(Material)

法(Method)

环(Environment)

测(Measurement)

这六个大类来源于制造业,但如果你在医院、金融、互联网行业照搬,会发现根本不适用。

在银行服务流程中,你可能更需要分类为:

系统问题

流程问题

培训问题

客户习惯

内部沟通

合规限制

鱼骨图的精髓不是“填空题”,而是“自定义目录”。类目的设定必须服务于问题本身,不要因为“非标准”而放弃思考。

让鱼骨“动”起来:团队共创才有价值

一张高质量的鱼骨图从来不是某个专家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一群人一起“吵”出来的共识图。

怎么“吵”才有效?

优思学院推荐实战步骤如下:

头脑风暴:团队成员围绕主问题,尽可能列出所有可能原因,杜绝“思维过滤器”。

贴便利贴法:每人写便利贴,分类贴在大纸板上。用“归类”代替“争论”。

层层追问法:“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用“五问法”不断向根因深挖。

分支明确化:把归类好的因子贴到鱼骨图的相应位置,逐步构建图形。

优先级排序:通过投票或数据验证,识别最可能影响主问题的几个关键因素。

这一过程的核心不是画图,而是集体认知的对齐。

用鱼骨图解决实际问题:案例中的智慧

在《六西格玛管理统计指南》中曾提到,某电子制造企业在提升生产线良品率时,采用了鱼骨图进行问题分析。初始假设是设备老化,团队迅速提出“更换设备”的建议。

但通过鱼骨图展开,发现更多的影响因素集中在人(操作习惯)、法(作业标准不清)和测(检测工序滞后)几个维度,根因竟然是作业指导书更新滞后导致的流程误差。

设备反而不是最大问题。

这个案例说明,鱼骨图让我们避免了“拍脑袋决策”,而是用结构化思维对症下药。

你真的找到“根因”了吗?——引入验证机制

鱼骨图画完后,并不意味着“分析完成”。许多团队常常在这里戛然而止,以为“既然画出来了,就是真实的”。

其实,画图只是“假设提出”,接下来才是验证。

怎么验证?

通过数据分析验证因子与主问题的相关性

使用Pareto图识别最主要的因素

设计小实验测试关键因子的影响

如果这些验证不做,鱼骨图就像是一本“没写结尾的小说”——有头没尾,不了了之。

数字化环境下,鱼骨图还能怎么玩?

随着Minitab、Excel模板等分析工具普及,鱼骨图也从“白板手绘”变得更加灵活、数据驱动。某些工具甚至能直接将问题和因果关系与数据模型连接,实现动态分析。

数字化鱼骨图的优势在于:

更易更新和分享

可与其他工具如FMEA、控制图、流程图等联动

能作为质量改进报告的标准组成部分

在数字化六西格玛的实践中,鱼骨图已经被集成进分析链条,而不再是独立存在的工具。

如果你把鱼骨图当作考试题,那它永远只是一张“纸上鱼”

现实中,太多质量管理者把鱼骨图当成一种“交差工具”,项目汇报时用它“装点门面”,结果是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锋芒。

优思学院始终认为:鱼骨图是一种集体思维的催化器,它的价值不在于美观,而在于是否能推动“认知的转变”和“行动的变化”。

所以,下一次当你在会议中被要求“画一张鱼骨图”时,不妨先问一句:

“我们是为了画图而画,还是为了找到真因去改?”

常见问题答疑

Q1:鱼骨图和5 Why有啥区别?可以一起用吗?当然可以。5 Why 是“纵向刨根”,鱼骨图是“横向展开”,搭配使用效果最佳。

Q2:所有项目都适合用鱼骨图吗?不一定。对于问题结构简单、根因清晰的场景,用鱼骨图反而浪费时间。它更适用于复杂系统、多因多果的问题。

Q3:一个因素可以出现在多个主干中吗?可以,但要避免重复。如果同一个因素影响多个方面,应考虑它是否更适合作为“横向主题”来呈现。

Q4:怎么避免会议陷入“无休止讨论”?设定时限,使用便利贴法汇总观点,避免个别成员主导,推荐配备一名“引导者”负责节奏控制。

Q5:有没有标准格式或模板?虽然有标准模板,但不建议机械套用。最好根据团队的语言习惯和问题特性灵活设计,格式其次,思路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