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历史梳理】新的自由与新的奴役——18世纪末到1848年革命的德意志

作者:学润班历史小队18世纪末到拿破仑战争结束的德意志经济状况基本情况:◈ 农业:农业生产力缓慢发展,城乡社会分工发展缓

作者:学润班历史小队

18世纪末到拿破仑战争结束的德意志

经济状况

基本情况:

◈ 农业:农业生产力缓慢发展,城乡社会分工发展缓慢,城市化缓慢,大多数农民仍生活在封建依附关系中(易北河以东是领主制经济,德国西部和南部是地主制经济)。英国自工业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后对谷物的需要激增,刺激了德国的农业生产。封建依附关系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阻碍。

◈ 工业:整体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轻工业(以纺织工业为主)。以煤炭与冶炼为代表的重工业技术落后。轻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机器使用,德国也进入了工业革命的准备阶段,但由于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城市的行会制度仍然存在(直到19世纪初才被废除),德国经历这一准备过程时间相比英国较长,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真正开始工业革命。

◈ 商业与国内市场:由于政治上的分裂,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各邦国之间关卡林立,乃至邦国内部的各个地区都有权设置关税。公路、水路运输也不发达。虽然如此,商业依然有所振兴,自美国独立战争后,有了通往新市场的航路,因而对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重大历史事件: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德意志

第一阶段: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的人民反封建斗争、普奥干涉与第一次反法同盟

● 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后几星期,德意志与法国接壤的西部地区的巴登和上莱茵一些世俗与教会领地的农民就拒绝服徭役与交纳地租。1790年春萨克森发生农民起义,但没有与城市资产阶级结盟,9月被镇压。此后在德意志境内多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手工业帮工罢工与暴动,特别是1793年西里西亚的织工起义。

● 一些思想家热情洋溢地欢呼法国大革命,比如仍在蒂宾根神学院学习的黑格尔、谢林和荷尔德林,以及大文学家歌德与席勒。

● 对法国大革命的仇恨和恐惧,使普鲁士与奥地利暂时放下了争夺德意志霸权的斗争,联合起来反对法国。1792年2月两国结成联盟,4月法国对干涉军宣战,9月法军瓦尔米大捷彻底击败干涉军,10月至12月法军一度占领美因兹和美茵河畔法兰克福。

● 1792年8月法兰西共和国的成立更加鼓舞了德意志人民,法军击败干涉军并占领美因兹后,1793年3月美因兹在选帝侯美因兹大主教逃亡后,宣布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成立美因兹共和国,并于同月宣布加入法国。但最终在失去了法国帮助后,在1793年7月不敌德国封建势力,宣布投降。

● 法兰西共和国和美因兹共和国的成立让封建反动势力和法国的敌人更加恐惧,1793年2月英国加入普鲁士与奥地利的联盟主导的反法战争,形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普鲁士、奥地利和沙皇俄国还分别于1793年2月和1795年10月两次瓜分波兰。第一次反法同盟最终于1797年战败,缔结了坎波·福米奥和约,规定把德国莱茵河左岸一部分地区割让给法国。

第二阶段:第二次反法同盟与德意志封建制度进一步削弱

● 1799年3月到1802年2月爆发了英、奥、俄(普鲁士表示中立)参加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最终联盟再次被法军击败。莱茵河左岸地区继续归属法国。

● 为了澄清帝国领土的重新分配以及改变帝国宪法,在法国和俄国的监督下,德国召开了帝国代表团会议,并于1803年2月做出决议:以小邦并入大邦的方式废除了112个小邦国,巴伐利亚、维尔腾堡与巴登扩大了领土,作为反对普奥的法国的附庸国。

● 战争结束后,农民不断掀起反封建斗争,普鲁士不得不在国有领地上解放农民,但贵族大地主仍拒绝在其所属的庄园内解放农民。

● 战争结束后,在法国占领的莱茵河左岸地区,封建制度迅速消除:一切贵族和教会特权都被废除,废除阻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行会制度,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权利得到保障。

第三阶段:第三、四次反法同盟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瓦解以及普鲁士的崩溃

● 1804年底拿破仑称帝后,继续对外侵略扩展。1805年8月英国又组织起包括英、俄、奥等国参加的第三次反法同盟。普鲁士最初采取中立立场,在1805年12月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被击败后投向法国。1806年7月反法同盟再次被击败,在拿破仑的指使下签订了莱茵联邦条约。条约签订后16个德国诸侯宣布脱离帝国。德意志皇帝(也是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因此于1806年8月被迫取下德意志皇帝的称号,存在了90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土崩瓦解。

● 1806年9月普鲁士又参与了由英、俄、普组成的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普鲁士军队战术落后,很快就被击败,1807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不得不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降为一个无权的小国,失去了一半以上的领土和居民,阻碍普鲁士进行资产阶级变革的封建统治势力大为削弱。

第四阶段: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

● 1806年11月拿破仑宣布大陆封锁令,对整个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直接统治下的卫星国影响巨大:德意志除了冶金工业外,其余工业部门也受到严重损害。普鲁士的农业也受到强烈损害。

● 法国的军事占领和经济剥削使欧洲大陆人民日益难以忍受,最终促成了全欧洲范围的反拿破仑起义与民族解放战争。1809年德国的蒂罗尔和北德意志爆发了实行民众武装和游击战争的人民起义,最终由于没有得到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支持而被法军镇压。但奥地利和普鲁士在1808年到1812年间也就已准备反拿破仑战争。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和思想家如浪漫派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费希特奔走呼号,宣传民族解放。

●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但经历惨败,一路败退。普鲁士和奥地利趁时机成熟,宣布举兵反对法国。1813年10月13日德意志联军在莱比锡会战中彻底击败法军。

拿破仑战争的结果:1815年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

●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各战胜国为了划分势力范围,瓜分“胜利成果”在1814年10月到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了大规模国际会议。除了土耳其以外所有欧洲国家都有代表参加。最终签订了《最后总决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 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统治。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德意志的邦国都复辟了。

■ 任意处置瓜分小国领土,如又一次瓜分了波兰,英国取得法国相当一部分海外殖民地。

■ 成立德意志邦联,包括34个邦和4个自由市。这个邦联既没有中央政府,也没有武装力量。各个邦国在内政、外交和军事上依然维持着自16世纪以来的各自为政状态。

■ 限制法国疆域在1790年范围内,以及维持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并把它大部分领土置于奥地利管辖下。

● 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国成立了“神圣同盟”,旨在联合镇压一切反封建的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

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848年革命前的德意志

经济状况

基本情况:拿破仑战争后,由于推行拿破仑法典,德意志广大地区的农奴制遭到破坏,封建关系受到极大削弱。

◈ 农业:1810年普鲁士的施泰因-哈登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允许土地买卖。但是仍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农民依然属于庄园主所有,只是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容克地主在地方仍然有很大行政权。到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分化显著,出现了贫农-富农对立,以及农村雇佣劳动。容克贵族也发展大量使用雇佣劳动的商业性农业以满足国外市场对粮食和农产品激增的需求,他们也利用普鲁士政府的农奴解放法令,掠夺大量农民土地,形成了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道路”。

◈ 工商业:拿破仑统治时期,在除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其他地区废除了封建行会和封建束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法国的大陆封锁政策也加速了德意志民族工业的发展。19世纪20年代莱茵和威斯特伐利亚已经出现机器大工业。1834年关税同盟成立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加速。

◈ 国内市场: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消除各邦国关税壁垒,完成政治和经济上统一。1818年普鲁士统一国内税制。1826年和1828年北德意志和南德意志分别成立关税同盟,1834年两个同盟合并成为德意志关税同盟。合并后的同盟把约二于五百万人口的地区结成一个密切的经济区域,从而促进了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

政治状况

19世纪初到世纪中叶的德国在政治上依然是四分五裂的。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决议,新的德意志邦联在神圣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包括34个邦和4个自由市。这个邦联既没有中央政府,也没有武装力量。各个邦国在内政、外交和军事上依然维持着自16世纪以来的各自为政状态,它们的货币、度量衡都不统一,工商业和税收制度也都不同。决定邦联中的大事要事的邦联议会设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由各个邦代表组成,议会主席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担任。其他小邦国依附于两个邦联中的大国——奥地利和普鲁士。

社会阶级结构

● 封建统治者:主要包括各邦封建君主、保守的容克地主以及国家机关的官吏,维护旧的封建制度

● 资产阶级

■ 资产阶级自由派(以资本家汉塞曼为代表):改良主义,反对群众革命,与封建贵族谋求妥协以分享政权

■ 资产阶级民主派:较自由派为激进,提出民主共和国、普选权、平等、博爱和自由等政治要求

● 小资产阶级激进派:“青年德意志”运动(代表人物是伯尔尼和海涅)和“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是鲍威尔兄弟,施特劳斯和施蒂纳),主张取消等级制度,改善贫困阶级的状况。

● 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在德国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重大历史事件:德意志1848年革命

在德国, 1848年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以结束政治上的分裂状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开辟道路。

第一阶段-革命的发生与初步胜利:德意志三月革命

◈ (受法国2月革命影响)1848年2月西南各邦起义 + 3月柏林起义。3月18日国王妥协,下令召开议会,制订宪法,并许诺尽力缔造一个德意志联邦国家。资产阶级自由派与国王妥协。工人和广大群众的要求没有实现,18日又包围王宫。19日最终获得胜利,国王宣布立即召开国民议会,制订宪法,改组政府,释放政治犯和撤退城内驻军。

◈ 3月29日普鲁士国王任命资产阶级自由派代表组成新政府。害怕工人重演法国二月革命,一开始就背叛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保留了封建王朝的全部统治机构与官员

◈ 总结:三月革命后,德意志各邦几乎都成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政府(君主立宪派),害怕人民群众斗争,不敢把资产阶级革命推向前进。而是主张各邦选出代表组成全德国民议会,制定一部统一的宪法,推举一个邦的君主为全德意志的皇帝,从而把国家统一起来。

第二阶段-革命的发展:法兰克福全德国民议会成立

◈ 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召开了全德国民议会。资产阶级自由派占很大优势。两者分为主张以奥地利为首统一德国的“大德意志派”和主张以普鲁士为首统一德国的“小德意志派”。

◈ 少数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议员虽主张共和制,但缺乏坚决果敢的行动,影响不大。

◈ 法兰克福议会选举奥地利大公为帝国元首,组成了帝国政府,但是无实权。议会还进行了长时间无休止的宪法讨论,贻误了革命时机。

第三阶段-革命的失败: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扑与1849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巴黎六月起义失败后,德国封建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疯狂反扑。维也纳十月起义失败加速了这种反扑。11月9日普鲁士国王发动反革命政变,重新组阁并排除了资产阶级自由派,解散议会,军队进驻柏林。

◈ 奥地利也敌视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统一德国的活动,主张恢复到德意志邦联议会,以便继续主宰分裂的德国

◈ 1849年3月28日,法兰克福议会才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这部宪法虽然具有较浓厚的保守色彩,但它旨在消除原来的封建割据局面,特别是在1848 年革命失败的情况下,仍然是一部比较进步的宪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支持。

◈ 1849年宪法遭到了德意志各邦君主国的强烈抵制。这引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全国掀起了维护帝国宪法运动,但被镇压。

◈ 维护帝国宪法运动,议员各奔东西,法兰克福议会也被解散。

德国1848年革命“先胜利,后失败”的现实说明革命力量还缺乏坚实的基础。资产阶级的背叛、小资产阶级的动摇和工人阶级本身在政治上、组织上的软弱,是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参考书目:

1.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3. 丁建弘、陆世澄《德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 张芝联、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