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3000万到“五大领先”,一汽-大众的下一程要怎么走?

2025年10月30日,长春。当一辆奥迪A5L领航版缓缓驶下一汽-大众总装生产线,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豪华品牌车型的身份

2025年10月30日,长春。当一辆奥迪A5L领航版缓缓驶下一汽-大众总装生产线,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豪华品牌车型的身份,更是一个凝结了34年光阴的里程碑意义——一汽-大众就此成为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这个数字,放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中国市场竞争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其象征意义远不止于规模的累积。它更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过去三十余年对外开放的成果,检验着传统巨头在当前十字路口的转型决心,也预示着未来竞争格局的演变方向。

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在致辞中将此定义为“我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一汽-大众的34年,本身就是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缩影。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成为中德两国经贸合作最成功的典范之一,3000万辆的达成,雄辩地证明了在汽车这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中,开放合作是通向进步的必由之路。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所言,此举“证明开放合作是产业进步的必由之路”,并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专章部署形成呼应。这清晰地表明,一汽-大众的成就,其价值不仅属于企业自身,更被置于国家战略的层面予以肯定,成为展示中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一个鲜活案例。

然而,在热烈的庆典氛围之外,行业观察者更关注的是,这座里程碑是代表一个时代的圆满句点,还是一个全新时代的破折号?换言之,在累计3000万辆的传统燃油车辉煌基础上,一汽-大众将如何应对已然到来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庆典现场发布的发展战略,试图回答这一核心关切。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总经理陈彬提出的“油电混共进全智”商品战略,明确了未来五年的路径:推出近30款全新商品,其中新能源商品超20款。这一方面显示了企业向电动化转型的坚定决心,新能源产品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另一方面,“油电混共进”也透露出作为产销巨头的务实考量,即在全力拥抱新能源的同时,仍需依托现有优势,确保企业在转型过渡期的市场基本盘和财务健康。这种“双线作战”的策略,对体系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支撑这一战略的,是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依托“两国九地”的研发布局,一汽-大众承诺将“持续保持年均近百亿的研发投入”,焦点集中在智驾、软件等智能电动核心赛道。这意味着,未来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整车制造,而是深入到了技术底层。能否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构建起核心竞争优势,将直接决定这家合资巨头能否延续其领先地位。此外,在运营模式上探索捷达品牌本土化运营新模式,以及三品牌协同加速出海,实施“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策略,都表明一汽-大众正试图打破传统合资企业的路径依赖,在品牌、市场、生态等多个维度进行更灵活、更深入的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里程碑时刻,一汽-大众发布了“创·享之道”企业文化3.0。将企业文化的核心更新为“一汽-大众,一起出众”,并将愿景设定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标杆”,这绝非简单的口号更迭。它传递出企业希望从文化层面重塑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形象,以适应新竞争环境的强烈信号。其经营哲学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利他主义”,这可以解读为对当下行业内部分短视竞争行为的一种反思与超越,意图回归商业本质,通过创造真实价值来赢得下一个3000万用户的信赖。

回望3000万辆的征程,一汽-大众的成功离不开其坚实的合作伙伴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博士通过视频表达的祝贺,重申了双方将继续秉持开拓精神,迈向智能网联与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共同意愿。而通过“3000万客户感恩季”活动累计送出100台新车(其中93台为免费使用权,6台为置换座驾,1台奥迪A5L作为惊喜大礼),则是向市场传递感恩与诚意的直接举措。这份成绩单,是3000万用户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是未来发展的最宝贵资产。

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节点。它是对过去以“市场换技术”为导向的合资模式所取得巨大成功的总结,更是企业面向未来,以“创新驱动”和“高水平开放”为特征的新发展阶段的开篇。站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关口,一汽-大众展现出的,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的懈怠,而是一种承前启后的清醒与战略进取心。它所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电动化转型的成效、智能化技术的突破、品牌价值的重塑,都需要在未来的市场中接受严格检验。但无论如何,这家中国汽车产业的“长子”之一,已经用3000万辆为自己设定了新的起跑线,它的下一步,不仅关乎自身命运,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合资车企阵营在新能源时代的整体走向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