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挥泪斩马谡”明面上是因为失街亭而被就地正法,实际背后是蜀汉政权各个派系斗争的牺牲品罢了!

从表面上看马谡失街亭,是违背了诸葛亮的将令,导致了首次北伐的失利,需要负主要责任,杀他也是合情合理之中。但是蜀军整体实力

从表面上看马谡失街亭,是违背了诸葛亮的将令,导致了首次北伐的失利,需要负主要责任,杀他也是合情合理之中。但是蜀军整体实力确实不如曹魏,即便是丢了街亭也罪不至死。那为何诸葛亮要“挥泪斩马谡”呢?还要上疏谢罪、自贬三等?

首次北伐前是“荆襄派”诸葛亮与“东州派”李严之争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刘备集团的派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大派系。

首先是刘备起兵之时,在徐州收纳的人才,主要是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元老派”;其次是在荆州搜罗的人才,包括诸葛亮、庞统、马良为首的,可以称之为“荆襄派”;第三则是汉末已经入主西川的非益州籍人士,这批人称为“东州士”,也就是以法正、李严、孟达为代表的,可以称为“东州派”;第四则是刘备取得益州之后,获得的土生土长的益州人士,以黄权、谯周等人为代表的“益州派”;第五则是刘备辗转各地收服的降将,也可以单独列成一派,其中就以马超、黄忠、魏延为代表的,称之为“部曲派”。以上就是整个蜀汉集团的派系,囊括了整个蜀汉集团的主要人才,包括文官和武将。

而这些派系的权利地位发生过明显的变化,以荆州之战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荆州之战前“元老派“是蜀汉集团的主要战力,地位最高,权力最大,“荆襄派”“东州派”“部曲派”次之,“益州派”地位最低;然而在荆州之战之后, 随着关羽,张飞的相继陨落,元老派的地位一落千丈。剩下的四大派系当中,诸葛亮为首的“荆襄派”和李严为首的“东州派”势力最为强大,而第一次北伐前,实际上也是诸葛亮与李严的正面交锋。

诸葛亮和李严都是刘备的托孤重臣,其中诸葛亮为丞相,李严为中都护并统内外军事。

刘备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也是兼顾了各方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一家独大,从而将军政分离开来。

然而诸葛亮执政后并不满足于“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局面。

首先是南中叛乱之后,诸葛亮并没有急于出兵(南中叛乱发生在223年,诸葛亮于225年才出兵平定),整整过了两年的时间,而诸葛亮是在等待什么呢?其实诸葛亮是想要将军权一并掌握在自己手上。

刘备去世之后,他将军权给了李严,还有一部分在汉中都督魏延的手上,诸葛亮能够调用的只有成都近卫军罢了。

而南中叛乱之后,诸葛亮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发起平定,就是想要筹集一支自己的军队。事实也确实如此。在长达了两年的时间里,诸葛亮通过征调新兵与郡县守备的方式组建起了一支全新的队伍。

而在前往南中叛乱时,丞相长史王连上书说道:“南中为不毛之地,冒险前往征讨,是不宜之举。”

而诸葛亮却坚持要自己率兵前往征讨,而且他还说道“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魏延、吴壹等人的军事能力未必不在诸葛亮之上,但是诸葛亮坚持率兵出征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诸葛亮是想要通过平定南中,从而证明自己的军事能力,并将军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如果换成其他人去了,自然也就没有了这个机会。

而李严由于缺乏政治经验,所以他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诸葛亮顺利南征,并且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带兵能力,更是将这支队伍的军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上。

后来在南征归途中诸葛亮得知孟达想要投降,刚开始是积极劝降的。然而后面考虑到孟达与李严同为“东州“人士,索性“遣郭模诈降,过( 魏兴太守申) 仪,因漏泄其(孟达) 谋”,结果孟达反被司马懿所杀。

此举主要是担心即便孟达归降也是站在李严一方,所以被杀是诸葛亮想要看到的结果。

而后诸葛亮又夺了魏延的汉中都督。在刘备死后,诸葛亮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对“东州派““部曲派“进行打压,将军政大权独揽手中。

“违众拔谡”: 急于提拔荆襄人才的冒险尝试

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六年(228)春开始了第一次北伐之旅。然而在先锋大将的人选上,确有诸多分歧。大多数人认为应该让魏延、吴壹、赵云等人做先锋,而诸葛亮却在这样一个关键的位置上提拔了一个没有太多经验的、仅仅担任过军事参谋的马谡。又是何原因呢?

首先,诸葛亮对于魏军的实力并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当诸葛亮下令北伐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仗还没开始打,就有三个郡望风投降了,让诸葛亮误以为曹魏不过如此。所以诸葛亮敢于大胆起用没有太多作战经验的马谡作为主将。

其次,诸葛亮自身也很少领兵作战,主要是在后方主持“大计”。然而,在南征平定南中叛乱时,诸葛亮却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证明了自己的军事能力。经此一战,他从一个从极少带兵打仗的“内人”,成长为了一个可以独领一方的主将。这种成功经验让诸葛亮认为马谡也可以在实际的战斗中得到快速成长。

其三、马谡毕竟“好论军计”、熟读兵法,即便面对的是名将张郃,只要不犯大错,应该也不会轻易就被打败。况且事先诸葛亮已经将重要事宜一一交代清楚,马谡只要听话照做,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立功机会。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诸葛亮最终决定“违众拔谡”,主要就是想要在荆襄派中快速提拔人才,培养自己今后的接班人。而这次北伐正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冒险提拔马谡,让他作为先锋大将,不仅可以快速积累经验,一旦取得功绩,在军中便可迅速树立威信。

“挥泪斩马谡”: 舍车保帅的无奈之举

然而最终令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马谡被张郃大败丢失街亭,诸葛亮只得被迫“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最终诸葛亮以“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为由斩杀了马谡。

那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是因为“明法”吗?如果只是这样,大可将其免职或者其他的办法也罪不至死吧。

而且在汉末三国时期也极少出现说自己的将领因为一次过失,就将大将斩杀的事件。

所以诸葛亮之所以挥泪斩马谡:是因为“荆襄派”的势力在朝中根基尚未稳固,而马谡又是当初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而提拔起来的,现在只得将其斩杀,以保住“荆襄派“在朝中的优势地位,实属是舍车保帅的无奈之举。

虽然诸葛亮作为丞相在朝中独揽大权,但是在军权上却还是有心无力。刘备在世时,重用的也都是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元老派“,对于“荆襄派“涉及军务一向是持有谨慎态度。在刘备、关羽等人相继去世之后,也是将兵权交给了李严、魏延等人,而“荆襄派“的势力在军中的参与感非常薄弱。

而在这次的北伐军队大致由几部分组成:其中诸葛亮作为总督驻扎在汉中,都护李严统领江州及永安兵马,丞相司马魏延督汉中驻军前部、庲降都督李恢督南中兵马、中部督向宠督成都军队,另有关中都督吴壹、中护军赵云统兵部队。在这七人中仅诸葛亮、向宠二人为“荆襄派”,李严、吴壹为“东州派”,魏延、赵云为“部曲派”,李恢为“益州派”,“荆襄派”在军中的势力并不占优势。

所以当时诸葛亮提拔马谡,为何称之为“违众拔谡”。首先是马谡的资质确实不够,其次无论是论资历还是能力以及战场的重要程度来说,都应当从魏延、吴壹、赵云等人中挑选主将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然而诸葛亮却顶着巨大的压力,冒险重用马谡,如果打赢了,那确实人如诸葛亮所愿,达到他想要的目的。但是现在的结果是马谡输了,而且输得一败涂地。

最终在这种巨大的压力面前,如果说李严、魏延、赵云等人联合起来反抗诸葛亮,那么以他为首的“荆襄派”将遭受沉重的打击,那他前面所做的一切努力也都付诸东流了,这是诸葛亮所不能接受的。所以最终诸葛亮选择牺牲马谡,美其名曰“明法”,实际是为了保住“荆襄派”在朝中的优势罢了。

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明面上马谡是因为失街亭而被就地正法,实际背后是蜀汉政权的各个派系斗争的牺牲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