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们分享了关于“拟漆姑”(牛漆姑)草的相关知识,本篇我们继续分享“漆姑草”的相关知识与话题。
“拟漆姑”草的命名是以“漆姑草”为基础的,理应先分享“漆姑草”的相关知识才是。不料刷手机时,发现有人在分享“拟漆姑”而且出现了“误差”才决定分享“拟漆姑”的。
图片01):漆姑草~石缝之中生长
“漆姑草”的命名与这种植草可以疗“漆疮”的药效有关:话说漆姑草的命名,是与漆树引发的皮肤过敏反应有密切关联的。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首次记载:“漆姑,叶细细,多生石边,亦疗漆疮。”
其名源于民间对漆树毒液致皮肤肿痛、瘙痒的认知——而漆姑草因能治疗此类症状而得名。它的命名源于这种植草的药效。便于记忆便于理解,于是就称其为“漆姑草”。
后来唐代陈藏器在典籍《本草拾遗》中进一步对“漆姑草”作了详尽描述:“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主漆疮。”此外,其果实形似小珠,故又名“珍珠草”(《植物名实图考》载:“梢端叶际结小实如珠,上擎累累……云南谓之珍珠草”)。
图片02):石板路上的“漆姑草”幼苗植株

这就是“漆姑草”命名的“补充”解释,和别称“珍珠草”命名的由来。“珍珠草”是“漆姑草”在《滇南本草》中的记载名称。在《植物名实图考》之中,“漆姑草”是以“瓜槌草”命名的。
《植物名实图考》中说:瓜槌草一名牛毛黏,生阴湿地及花盆中。高三四寸,细如乱丝,微似天门冬而小矮,纠结成簇。梢端叶际,结小实如珠,上擎累累。瓜槌,牛毛,皆以形名。
需要注意的是,漆姑草曾经与龙葵、蜀羊泉等植物被误传为是同一物种,但经后世考证,三者分属不同科属。
比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龙葵”的词条解释是:或云,即漆姑草也。
图片03):砂砾地上的“漆姑草”
“漆姑色”也是古法作画的一种传统色:“漆姑草”植株体内含有丰富的水份,揉碎以后的“漆姑草”可以挤压出许多“柔汁”,用于书法写画,是一种非常不错的“传统色”。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云中之鹿胶,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漆姑汁,炼煎并为重彩,郁而用之。
古画都用“漆姑汁”,若炼煎,谓之郁色,于绿色上重用之。
可见“漆姑色”也是一种传统色彩。古人作传统画,要用到“青绿色”的时候,除“石青”“石绿”外,重要的一个“青绿色”原料来源就是“漆姑草”的草汁液。
明~史鉴《澄上人房紫牡丹开觞予以酒因诗以记》中讲:
图片04):贫瘠之地上的杂草~漆姑草

又无仙家漆姑汁,可使浓华不凋落。只愁两日损颜色,好事谁能致油幕。
诗中“漆姑汁”就是指把“漆姑草”揉汁以后,经过调配处理以后的颜料。
“漆姑草”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中央种籽目“石竹科”繁缕亚科“繁缕族”沙生亚族“漆姑草属”一年生小草本植物:前边我们说过“拟漆姑”(牛漆姑)是“石竹科”“大爪族”“拟漆姑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而“漆姑草”却是“石竹科”“繁缕族”“漆姑草属”一年生小草本植物。描述中多了个“小”字,而且是“同科”但不同“族”不同“属”。
《中国植物志》第26卷中载漆姑草:田间株高约10㎝-20厘米,茎丛生铺散,基部多分枝,稍平卧后直立,无毛或上部疏生腺毛。
“漆姑草”的叶片对生,线形(是阔叶杂草而不是禾本科杂草),长5-20毫米,宽约1毫米,基部合生成膜质短鞘状,先端渐尖,具有1条脉。
图片05):漆姑草的种子与果实

“漆姑草”的花单生于茎顶叶腋,花梗细长(1-2.5厘米),疏生腺毛;萼片5枚,长圆形至椭圆形,长1.5-2毫米,先端钝圆;花瓣5枚,白色卵形,长约为萼片的2/3;雄蕊5枚,子房卵圆形,花柱5枚,线形。
“漆姑草”的蒴果广椭圆状卵球形,比宿存萼片稍长,5瓣裂;种子微小,褐色,圆肾形,密生瘤状突起。
“漆姑草”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广西等地,海拔600-1500米的荒地、路旁、田间阴湿草地。
“漆姑草”的花期在5-6月,果期6-8月。
“漆姑草”可以入药,具有“凉血解毒”“杀虫止痒”的功效:《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中载漆姑草:全草可供药用,有“退热解毒”之功效,鲜叶揉汁“涂漆疮”有效,嫩叶可作猪饲料。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载漆姑草:全草入药,退热解毒。
图片06):漆姑草的花蕾及花

《中药大辞典》中载漆姑草:别名“羊儿草”“地松”“星秀草”(星宿草),珍珠草,腺漆姑草,瓜槌草。味苦,辛,性凉。归肝,胃经。凉血解毒,杀虫止痒。主治漆疮,秃疮,湿疹,丹毒,瘰疬,无名肿毒,毒蛇咬伤,鼻渊,龋齿痛,跌打内伤。
“漆姑草”全草含有挥发油,皂苷和黄酮成份。现代研究表明“漆姑草”还可以抗肿瘤。
《本草拾遗》中载漆姑草:气辛烈,主漆疮,亦主溪毒疮。
图片07):拟漆姑草,与“漆姑草”相似的草

《本草经疏》中载漆姑草:辛,苦,寒。主大人小儿丹毒。
《四川中药志》(1960版)中载漆姑草:性凉,味苦,无毒。治热血疥癣疮疹之药,提脓拔毒,治瘰疬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