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全红婵14岁到18岁,从1.43米到1.58米!长高长胖,还是那个跳水的王者

从14岁到18岁,从1.43米成长到1.58米,体重增加到48公斤,她克服一切,重新回到了跳台。当全红婵站在广东奥体中心

从14岁到18岁,从1.43米成长到1.58米,体重增加到48公斤,她克服一切,重新回到了跳台。当全红婵站在广东奥体中心十米跳台边缘,聚光灯打在她身上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还是那个‘小不点’吗?”她的动作依旧干脆利落,入水几乎没激起太大水花——可这一次,观众席上的掌声比以往更响、更久。

让人惊讶的是,这个曾经被称作“小学生级别”的奥运冠军,如今不仅身体变了样,连人生赛道也悄悄拓宽了。她不再是五年前那个让世界惊叹的“天才少女”,而是一个正在用双脚丈量成长、用头脑规划未来的年轻人。

那么,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她到底经历了什么?那个曾经娇小灵动的身影,如何扛住发育带来的巨变?又是什么支撑她从伤病中爬起来,重新站上领奖台?

“小不点”长大了,体重秤成了她的“新对手”

如果把东京奥运会时期的全红婵比作一只灵巧的燕子,那现在的她,已经是一只正努力展翅、适应新体型的雏鹰。

当年14岁、身高1.43米、体重不到40公斤的她,凭借极小的身体体积和惊人的空中控制力,完成了“水花消失术”的神话。可时间不会停步,青春更不会等人。如今18岁的她,身高已悄然长到约1.58米,体重也达到了48公斤。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成长轨迹;但对一名顶尖跳水运动员而言,每一厘米的增长、每一公斤的增加,都可能成为压垮技术动作的“最后一根稻草”。

空中翻腾三周半,以前转得快、收得紧,现在身体大了一圈,滞空时间变长,重心也不一样了,教练组曾坦言,她的动作必须全部微调,相当于“重新学跳水”。

其中最难缠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每天要称好几回的体重秤。据说,为了维持最适合跳台的状态,她的饮食被精确到克——一块鸡胸肉多少克、一碗米饭多少克,都有严格标准。这不是节食,而是职业运动员在身体变化面前不得不做的精细调控。你能想象吗?一个刚成年的女孩,要在同龄人享受美食、奶茶自由的时候,对着秤盘精打细算,只为守住那关键的几公斤优势。

首战,她在双人10米台的第一跳就拿下全场最高分76.50分,水花小得像是被按了暂停键。那一刻,人们突然明白:她不是“回到”巅峰,而是突破了自己的生理极限,再造了一个新的巅峰。

课本里的新赛场:从跳台到课桌的无缝切换

如果说身体的变化是挑战,那她的另一条人生支线,则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全红婵。

很多人以为,运动员的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地泡在泳池边、跳台上。可全红婵却在休养期间做了一件让不少人意外的事——她去上大学了。

2025年9月,她正式成为暨南大学的一员。有趣的是,“亚洲飞人”苏炳添成了她的院长,不知道苏院长有没有传授更多的运动员的经验。一个是百米赛道的王者,一个是十米跳台的传奇,如今都在同一个校园里翻开人生的下一章。

别以为学校只是挂个名头,据知情人士透露,全红婵是真的在认真上课、记笔记。虽然专业方向还没完全公开,但从她接受采访时提到“想多学点东西”来看,她显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会跳水的女孩”。

要知道,过去几年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封闭训练,文化课几乎是断档的。现在一边要恢复高强度训练,一边又要跟上大学课程,这种“双线作战”的压力,普通人根本扛不住。但她选择了这条路,说明她心里清楚:竞技生涯总有尽头,但人生的舞台永远在延伸。

这段时间她的状态明显也回来了,夺冠后发一句“我真棒!”,看似自夸,其实是对自己辛苦付出的真实肯定。这份自信,不只是来自金牌,也来自她在课堂上的每一次举手发言、每一次完成作业后的踏实感。

她赢的,不止是一块金牌

小小年纪就要面对这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伤病缠身、身体的成长、舆论的关注……但她没有躲,也没有抱怨,而是默默调整、咬牙坚持,最后用一枚沉甸甸的金牌告诉所有人:我还在这儿,而且比以前更强。

这块金牌的意义,早就不只是体育层面的胜利了。它是对质疑声的回应,是对发育关的跨越,是对自我管理的极致体现,更是对未来人生的主动选择。

她不再是那个只会跳水的小姑娘了。她是学生,是战士,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成长”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