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充电方式的火花、磨损与效率瓶颈,正在无线充电技术的革新中成为过去式。
在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200安培以上的大功率无线快充技术已经实现商业化,为工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无线自由”。
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凭借其无需精确对准、高效率传输及适应恶劣环境的特性,正成为解决工业移动机器人续航痛点的关键方案。

01行业痛点:传统充电的局限性
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推动下,工业移动机器人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22年中国工业用移动机器人企业销售规模已近200亿,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4倍。
然而,传统的插拔式机械接触充电方式存在诸多隐患。
尤其是在可移动搬运机器人领域,传统方式存在金属短路风险、机械寿命有限、精准对位存在误差、需要人工操作等弊端。
在石油、化工、电力等复杂工业场景中,充电触点的火花可能导致严重安全事故,而潮湿、多尘的环境则会加剧触点老化与接触不良。
此外,传统充电方式要求机器人中断作业进行充电,造成工作效率下降和运营成本增加。对于追求24小时不间断作业的现代智能仓库与生产线来说,这种充电导致的停机已成为主要瓶颈。
02技术突破:磁共振无线充电原理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技术通过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磁场共振实现能量传输,解决了传统充电方式的诸多痛点。
这一技术允许非接触式供电,避免传统插拔接口的磨损与安全隐患。
鲁渝能源的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实现了传输自由度高的特点,发射端和接收端无需精确对准,具有较宽的传输气隙距离,并且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允许有较大偏移。
经过3年不懈攻关,超1000次实验调试和算法迭代,鲁渝能源成功攻克了高精度无线充电系统控制算法设计、大功率变换器设计等技术难关。
他们开发出行业领先的磁耦合谐振控制系统,实现了千瓦级工业设备无线充电传输效率高达93%,为工业场景下的安全可靠供电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03应用场景:多行业解决方案
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已在多个行业展现出其价值与潜力。
在AGV/AMR应用领域,当机器人自身剩余电量低于预警阈值时,它能自动规划路径至最近的无线充电站,通过磁场共振实现能量传输,消除人工干预,实现真正7×24小时自动化作业。
在防爆机器人场景中,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的零火花特性从根本上杜绝了安全隐患,特别适用于石油、化工、矿山等危险环境。
对于巡检机器人,该技术提供了全天候运维能力,耐受低温、潮湿、多尘环境,保障机器人在各种恶劣条件下的持续工作。
此外,在智慧罐笼、无人机、无人船、低速无人驾驶小车、四足机器人、畜牧业机器人和光伏清洁机器人等多样化场景中,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都展现出广泛的适应性。
鲁渝能源已推出防水无线充电、防爆无线充电、AGV无线充电三大系列无线充电产品,取得无线充电技术领域专利100余件。
04核心优势:为何选择磁共振无线充电
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具有多重核心优势,使其在工业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高效能源转换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充电效率高达85%-93%,支持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运行,显著提升智能化物流仓储、智能制造场景的生产效率。
环境适应性极强,达到IP65防护等级,可在低温、潮湿或多尘环境中稳定运行,满足东南亚基建项目、欧洲智能制造工厂等复杂场景需求。
安全可靠性显著提升,由于没有电极,耐候性特别好,可以经受各种气候的考验,同时设备没有电火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
灵活安装特性也是其一大优势,无需专门的充电区域,为客户提供“即装即用”的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节省空间的特点使企业无需在prime footprint(黄金用地)上设置充电区域,每一寸场地都能用于核心业务。

05未来展望:无线充电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移动机器人应用日益普及,无线充电技术正朝着标准化、大功率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025年3月,国家标准《工业移动机器人无线充电系统技术规范》意见征求稿已下达,由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库卡机器人(广东)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
这一标准将填补行业空白,为工业移动机器人无线充电系统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评价方法。
行业领导者们正积极研发下一代10kW大功率快充产品,以满足更高能耗机器人的需求。
同时,光伏储能与无线充电的深度融合、云端协同运维等创新模式正在探索中。
此外,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从工业机器人逐步走向新能源汽车、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等更广阔市场。
未来,行驶中充电技术将进一步成熟,为各种移动设备提供“永续动力”。
如今,鲁渝能源的无线充电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物流、仓储等行业,并与国内两百余家机器人企业达成合作。
从AGV小车到巡检机器人,从防爆场景到智慧罐笼,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正在各个角落默默发挥着关键作用,让机器人摆脱“充电焦虑”,真正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
随着工业4.0的深入推进,这项技术必将成为智能制造的隐形支柱,支撑起未来工厂的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