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游乐场撞见的一幕,至今让我印象深刻:3岁男孩的积木被抢,当即坐在地上尖叫打滚。妈妈没有急着拉他、哄他,而是悄悄蹲下来,和孩子平视,轻声说:“积木被拿走,你是不是特别生气?妈妈小时候丢了最喜欢的娃娃,也难过得哭了好久。”
原本张牙舞爪的孩子,听到这句话瞬间安静下来,哭声也渐渐小了。这一幕恰好戳中了无数宝妈的痛点:面对孩子发脾气,我们总想着“赶紧止住”,却忘了最该做的是“先看见他的委屈”。而孩子未来的情商高低,恰恰藏在我们应对他情绪爆发的每一个细节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信很多宝妈都有过类似的崩溃时刻:孩子因为不想刷牙扔牙刷,因为玩具摆不对哭半小时,因为出门没穿某双鞋赖在地上不走……我们第一反应要么是厉声呵斥“不许哭”,要么是赶紧掏出零食玩具“转移注意力”,可往往越哄越糟、越骂越犟。
其实宝妈们都误会了:孩子的哭闹从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他还没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时,最直白的“求助信号”。就像我们委屈时想找人倾诉,孩子生气、难过时,也需要先被理解,再学怎么处理情绪——这一点,一位爸爸的做法给所有宝妈做了完美示范。
他的儿子因为不想刷牙闹脾气,直接把牙刷扔到了地上。这位爸爸没有发火,而是先捡起牙刷,蹲下来问孩子:“你是不是觉得刷牙会耽误看动画片的时间呀?”孩子立刻点点头。爸爸接着说:“那我们把刷牙变成游戏好不好?你刷完牙,咱们用两分钟玩‘奥特曼打怪兽’的手指游戏,既能保护牙齿,又不耽误看动画,怎么样?”
孩子听完眼睛一亮,立刻主动拿起了牙刷。宝妈们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关键不是“哄”,而是先“接住”孩子的不满——你先理解他的小情绪,他才愿意听你说接下来该怎么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肯定有宝妈会担心:“总是顺着孩子的情绪,会不会把他惯得更任性?”其实恰恰相反。对孩子来说,“情绪被接纳”才是安全感的来源,只有感受到“妈妈懂我”,他才会愿意学怎么管理情绪。这就像我们教孩子走路,不会因为他摔了一跤就不让他走,而是扶他起来说“再试试”;情绪教育也是一样,宝妈们先做孩子的“情绪安全垫”,才能当好他的“方法引导者”。
尤其是孩子因为小事发脾气时,宝妈们不用慌,记住这3步“情绪急救法”,比骂他、哄他都管用:
1. 先“点破”情绪,帮他说出委屈:不用讲大道理,直接描述他的感受就行。比如孩子拼不好拼图摔玩具,就说“拼图总拼不对,你是不是特别着急呀?”——帮他把说不出来的情绪“说出来”,他会立刻觉得“妈妈懂我”。
2. 再“接住”感受,让他知道委屈很正常:不用否定他的情绪,而是告诉他“你这样很正常”。比如可以说“换作是妈妈,拼了好几次都不行,也会有点生气呢”——孩子会知道,自己的情绪没什么不对,不用害怕。
3. 最后“引”向办法,教他解决问题:情绪平复后,再一起找解决办法。比如接着说“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这块拼图放错地方了?咱们试试转个方向,说不定就拼上了”——让孩子知道,发脾气没用,但找办法能解决问题。
宝妈们别小看这三步,长期坚持下来,你会发现孩子慢慢变了:他不会再因为一点小事哭闹,遇到问题会主动说“妈妈,我有点着急”,甚至会自己尝试想办法。这其实就是高情商的起点——孩子先学会理解自己的情绪,未来才能理解别人的情绪。
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孩子的每一次情绪爆发,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对宝妈们来说,我们不用做“情绪消防员”,忙着扑灭孩子的怒火;而是要做“情绪引路人”,陪他认识情绪、接纳情绪、管理情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次孩子再发脾气时,宝妈们不妨先停下说教,悄悄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轻轻说一句“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你会发现,孩子的情绪会像被按下暂停键一样慢慢平静——而你蹲下来的那个动作,不仅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更在他心里种下了“被爱、被接纳”的种子。
这份安全感,会成为孩子未来面对世界时最坚实的底气,也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情商礼物——毕竟对宝妈来说,看着孩子能从容应对情绪、快乐成长,才是最安心的事,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