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酒与食管癌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酒精可通过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增强致癌物的毒性、影响食管功能等多种途径,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且风险与饮酒量、饮酒年限及酒的种类密切相关。在食管癌高发地区,饮酒往往是重要的协同危险因素之一。
(1)酒精对食管黏膜的直接损伤:酒精(尤其是高度白酒)具有脂溶性,可直接破坏食管黏膜的脂质屏障,导致黏膜上皮细胞脱水、变性、坏死。长期饮酒会使食管黏膜反复经历损伤 - 修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黏膜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出现不典型增生,进而发展为癌。研究显示,酒精浓度越高,对黏膜的损伤越严重,饮用高度白酒(酒精含量 50 度以上)的人群,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的发生率是饮用低度酒或不饮酒者的 3-4 倍。显微镜下可见,长期饮酒者的食管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异常,这些都是细胞损伤和异常增殖的表现。
(2)酒精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作用:酒精本身虽不是直接致癌物,但可作为溶剂,增强其他致癌物(如烟草中的苯并芘、腌制食品中的亚硝胺)在食管黏膜中的溶解度和吸收率。例如,吸烟的同时饮酒,酒精能促进烟草中的致癌物穿透食管黏膜细胞,使其更易与 DNA 结合,诱发突变。实验研究发现,同时暴露于酒精和亚硝胺的动物,食管癌发生率比单独暴露于亚硝胺者高 2-3 倍,这表明酒精的溶剂作用显著增强了致癌物的毒性。此外,酒精还可抑制肝脏对致癌物的代谢解毒功能,使体内致癌物浓度升高,进一步增加食管黏膜的癌变风险。
(3)酒精代谢产物的致癌作用: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具有明确的致癌性。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乙醛可与食管黏膜细胞的 DNA 结合,形成乙醛 - DNA 加合物,导致 DNA 链断裂、基因突变。正常情况下,乙醛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为无毒的乙酸,但部分人群因遗传因素(如乙醛脱氢酶 2 基因缺陷),无法有效代谢乙醛,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对食管黏膜造成持续损伤。研究显示,携带乙醛脱氢酶 2 缺陷基因的人群,若同时长期饮酒,食管癌发病风险是不携带该基因且不饮酒者的 10-20 倍,这也是亚洲人群(尤其是中国、日本、韩国)食管癌与饮酒关联密切的重要原因之一。
(4)饮酒导致的食管动力异常:长期饮酒会影响食管的正常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含胃酸、胃蛋白酶)容易反流至食管,引发反流性食管炎。胃酸和胃蛋白酶会进一步损伤已被酒精破坏的食管黏膜,加重炎症和糜烂,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证实,长期饮酒者患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是不饮酒者的 2 倍,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饮酒者发展为巴雷特食管(癌前病变)的比例更高,巴雷特食管患者食管癌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 10-50 倍。
(5)饮酒量、年限与食管癌风险的剂量关系:食管癌风险与饮酒量和饮酒年限呈显著正相关。每天饮酒量越多、饮酒年限越长,发病风险越高。每天饮酒折合酒精量 20 克(约相当于 50 度白酒 40 毫升)的人群,食管癌风险是不饮酒者的 1.5 倍;每天饮酒 50 克以上的人群,风险升至 3-4 倍;每天饮酒 100 克以上的人群,风险可达 5-10 倍。饮酒年限方面,饮酒 20 年以上的人群风险是饮酒不足 10 年者的 2 倍,饮酒 30 年以上者风险则高达 3-4 倍。此外,空腹饮酒比进食时饮酒对食管黏膜的损伤更严重,发病风险也更高,这是因为空腹时酒精直接接触黏膜,且吸收更快,浓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