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污排口作为水环境污染物传输的关键节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连续性直接关系到流域水环境治理成效与污染溯源效率。科学完善的监测方案能及时捕捉排口污染物排放动态,为环境监管、治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对改善水体质量、防范水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方案结合当前监测技术发展水平与雨污排口实际工况,构建系统性监测体系,确保监测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一、监测目标
构建覆盖重点雨污排口的实时监测网络,实现流量与水质多参数同步监测。流量监测需精准获取瞬时流速、累计流量等核心数据,水质监测需全面捕捉 pH 值、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化学需氧量(COD)等关键指标变化。监测数据需满足行业技术标准,通过标准化传输与处理形成可追溯、可分析的监测成果,为污染排放管控、违法行为查处、治理效果评估提供数据保障,推动雨污排口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升。
二、核心技术选型
(一)流量监测技术
采用基于多普勒效应与速度面积法的流量监测设备,无转动部件设计通过频谱分析算法实现流速探测,不会破坏流场结构。设备测量范围覆盖 0.02m/s 至 5m/s 且支持扩展,测量精度控制在 ±1%±0.01m/s,分辨率达 1mm/s,能适应不同排口流量波动场景。水位测量范围 0-10m 可扩展,精度 ±1cm、分辨率 1mm,可与流速数据联动计算流量。设备防护等级需达到 IP68,外壳材质具备抗腐蚀、抗冲击特性,能适应雨污排口低温、高湿、泥沙淤积等恶劣工况下的长期稳定运行。
(二)水质监测技术
选用一体化多参数水质传感设备,可同时集成温度、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COD 等监测模块,最多支持 5 个参数同步测量。核心参数技术要求明确:pH 测量范围 0-14、精度 ±0.1、分辨率 0.01;溶解氧测量范围 0-20mg/L(0-200% 饱和度)、精度 2% FS、分辨率 0.01mg/L;浊度测量范围 0-1000NTU、精度 ±3% FS 或 ±3NTU、分辨率 0.1NTU。设备配备自动清洁装置,可设定清洁间隔与圈数,有效防止微生物附着与悬浮颗粒沉积,显著降低维护成本。采用即插即用设计,传感器探头通过防水接头与主体连接,前端防护罩可避免大颗粒杂物损坏探头且不影响测量准确性。
三、监测点布设与设备安装
监测点选址结合排口类型、流量规模、污染特征等因素综合确定,市政雨污合流排口、企业污水排放口、河道沿岸重点排口优先布设监测设备。安装位置选在排口下游顺直段,该区域水力半径的 5-10 倍范围内无闸坝、堰体等障碍物,保障水流流态均匀稳定。存在淤积风险的排口通过支架抬高设备安装高度,预留合理淤积空间;管径较大或流量不均匀的排口可采用多断面布设方式,通过多点监测数据整合提升流量计算准确性。
流量监测设备通过不锈钢固定件安装在排口底部,确保探头朝向水流方向且与断面底部垂直贴合。水质监测设备采用浸入式安装,固定支架需牢固可靠,线缆通过保护管防护避免外力拉扯。安装时线缆不应绷紧,防水密封件需固定紧密防止水体渗入。调试阶段技术人员对流量设备进行流速 - 水位联动校准,水质设备采用两点校准法调整参数,通过现场测试与实验室检测数据比对,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符合相关标准。

四、数据传输与处理
监测设备采用标准 RS485 Modbus 数字信号接口,与遥测终端机、PLC 或数据采集器对接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上传。数据传输采用加密协议保障安全,避免信息丢失或篡改。监控平台接收数据后自动完成解析与分类存储,研究人员通过建立异常值识别算法,及时剔除因设备故障、水流突变等因素导致的异常数据。平台具备数据查询、趋势分析、报表生成等功能,支持管理人员实时掌握排口监测动态,数据存储周期不低于 3 年,满足后续追溯与分析需求。
五、运行维护与质量控制
建立定期巡检制度,监测人员每月检查设备运行状态,重点查看传感器清洁程度、清洁装置运行情况、线缆连接稳定性。水质传感器探头定期清理,测量数据偏差超出允许范围时及时校准或更换;流量设备定期检查探头淤积、磨损情况,维护过程中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形成完整档案。恶劣天气过后增加巡检频次,及时排查设备故障确保监测工作连续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