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最近釜山那场中美峰会,欧洲媒体的调调可真有点儿酸溜溜的。本来大家以为又要剑拔弩张,结果中美两国聊得热火朝天,特朗普还直呼“太棒了,12分满分10分”。
贸易关税降了,稀土出口管制也暂缓,这事儿一出,全球股市都跟着松了口气。可欧洲人呢?听着听着就觉得不对劲儿,仿佛自己被晾在一边儿,成了局外人。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员贾南·加内什最近的跟进报道里,把那股子无奈劲儿全写出来了:欧洲对中美俩大块头依赖得死死的,像个没长大的熊孩子,动不动就得看别人眼色。
欧洲的能源、原材料、科技链条,全卡在中国和美国的脖子上,这回峰会一过,欧洲的尴尬就彻底摆上台面了。说白了,欧洲不是在中美之间挑事儿,而是夹在中间喘不过气。
釜山握手背后的欧洲冷饭釜山峰会这事儿,本质上是中美俩国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特朗普上台后,贸易战打得火热,关税层层加码,中国这边也祭出稀土出口限制的反制。
结果呢,10月30日俩领导人在APEC框架下坐下来,谈了两个多小时,就敲定了临时休战:美国对华关税从25%降到15%,中国暂停对稀土和关键矿产的额外管制,至少缓一年。这协议一签,华尔街和上海股市齐刷刷反弹,美股标普500指数当天涨了1.2%,中国沪指也跟着上浮0.8%。
可欧洲的反应就没这么乐观了。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玛罗什·谢夫乔维奇在推特上发了条消息,说中国确认10月的出口暂停也适用于欧盟,总算松口气,但语气里藏着股子不是滋味儿。

为什么欧洲这么纠结?因为这协议里压根儿没提欧洲的份儿。欧盟从头到尾就没参与核心谈判,美中俩国直接谈资源和关税,欧洲的供应链需求被顺带捎带了一句。
欧盟贸易专员瓦尔迪斯·多布罗夫斯基斯在布鲁塞尔的一次简报会上直言,这让欧盟觉得被甩在门外。欧洲的电动车产业、风电项目,全靠中国稀土撑着,98%的供应都来自那儿。
峰会前,中国刚在10月初加强了稀土出口许可审查,欧盟企业一下子慌了神,大众、宝马这些车企的电池生产线差点儿停摆。
结果峰会一过,中国说暂停管制,但欧盟官员私下抱怨,这恩惠是冲着美国去的,欧洲只是沾光。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在接受采访时摇头叹气,说欧洲不能总靠别人施舍,得自己建供应链。

这不光是稀土的事儿。峰会还聊了芯片和人工智能规则,美国要求中国放宽对荷兰阿斯麦光刻机的出口限制,中国则要美国别再卡欧洲的科技合作。欧洲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荷兰政府去年就因为美国压力,禁止阿斯麦对华出口高端设备,现在中美一和好,欧洲企业又得重新评估风险。法国总统马克龙早前就喊过“战略自主”,但现实骨感得很,欧盟的芯片产量只占全球的9%,大部分高端货还得靠台湾地区防务相关的供应链补位。
釜山峰会后,欧盟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敦促成员国加快关键矿产储备,但预算卡在各国分歧上,德国想省钱,法国要补贴本土矿业,意大利则担心通胀。
总的来说,这峰会让欧洲看清了自己位置:不是玩家,是旁观者。欧洲媒体像《卫报》和《经济学人》都发文感慨,说欧盟的“去风险”战略喊了两年,落地还得看中美脸色。
稀土锁链缠身,欧洲的工业命门稀土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欧洲工业的命根子。全球稀土储量,中国占了37%,加工能力更是高达85%。
欧盟委员会的2025年报告直指,欧洲对中国的依赖度高达98%,从电动车电池到风力涡轮机,全离不开这东西。10月初,中国商务部宣布加强稀土出口管制,理由是维护国家安全和资源可持续。结果呢,欧洲的供应链瞬间绷紧了弦。
德国化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仅一个月内,稀土价格就涨了15%,宝马和奔驰的电池采购成本直线上升20%。大众汽车集团在狼堡的工厂,本来计划年底投产新一代电动SUV,结果供应商延误交付,生产线闲置率升到12%。
欧盟不是没想过破解之道。2023年,欧盟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目标是到2030年把对单一国家的依赖降到65%以下。可两年过去,进展慢得像蜗牛。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有稀土矿,但开采和加工技术全在中国手里,欧洲想建自己的加工厂,投资回报周期长达15年,风险还高。
瑞典的LKAB矿业公司去年宣布在挪威建厂,投资10亿欧元,但专家估算,短期内产量顶多占欧洲需求的5%。法国和德国联合推动的“电池联盟”项目,本来想绕开中国,结果发现锂、钴这些上游材料还是得从刚果和澳大利亚进口,中转加工离不开中国企业。
欧盟贸易委员会在10月下旬的听证会上,邀请了20多家企业作证,大部分老板都抱怨,说管制一出,订单就黄了,消费者端电动车价格得涨10%。

美国那边也没闲着。特朗普政府早在2024年就通过《国防生产法》,补贴本土稀土开采,Mountain Pass矿在加州重启,年产2000吨。但这点儿产量,够塞牙缝儿吗?
欧洲想跟进,美国却不乐意分享技术。峰会前,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金融时报》采访中说,中国稀土霸权至少维持12个月,欧洲得自己想辙。
欧盟的回应是威胁反制,10月27日,多布罗夫斯基斯表示,如果中国不松口,欧盟准备对华电动车加征额外关税,从当前的7.8%提到20%。但这话说出口,就后悔了,因为中国反手就能卡住更多矿产。
结果釜山峰会一锤定音,中国暂停管制,欧盟企业总算喘口气,但长远看,这依赖症没根治。欧洲智库Bruegel的报告指出,欧盟得投资5000亿欧元建本土供应链,否则到2030年,绿色转型目标就泡汤。

这事儿还牵扯到能源安全。俄乌冲突后,欧洲天然气依赖俄罗斯从40%降到8%,但转头就靠美国液化气,价格是原先的三倍。2025年冬季来临前,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警告,说稀土短缺会波及氢能项目,影响脱碳进度。
北欧的风电公司,涡轮机磁铁全靠中国稀土,管制一出,北海平台的维护成本涨了8%。欧盟的“绿色协议”喊得响亮,可落实起来,处处是坑。峰会后,冯德莱恩在欧盟峰会上强调,要加速与澳大利亚的矿产协议,但澳方优先供美,欧洲又得排队。
说到底,稀土不是孤立事件,它暴露了欧洲的结构性弱点:福利高、军费低、工业老化。北约要求2%的GDP军费,2025年德国才勉强达到1.8%,法国海军航母群常年缺员,这些钱要是投到矿业,早不一样了。
美国大棒挥舞,欧洲的另一头疼中美峰会缓和了贸易战,但美国对欧洲的施压可没停。特朗普一上台,就重启钢铝关税豁免的年度审查,欧盟的豁免期只续到2026年6月,汽车关税威胁也挂在嘴边。10月峰会前,美国商务部通知欧盟,说如果不配合对华科技封锁,钢材关税从25%提到50%。
德国钢铁协会抗议无效,蒂森克虏伯的出口订单掉15%。法国雷诺和标致雪铁龙的SUV,本来瞄准美国市场,结果关税一压,利润率缩水10%。欧盟想反击,去年底就对美国波音征收补贴关税,但力度小,顶多挠痒痒。
芯片领域更棘手。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制荷兰阿斯麦限售光刻机给中国,2024年出口额从50亿欧元跌到30亿。峰会后,美国松口说会协调,但欧洲企业不买账。英特尔和台积电在美国建厂,欧盟的ASML却被卡在中间,2025年上半年,订单积压导致股价跌8%。
意大利的STMicroelectronics,本土芯片厂扩建计划因美方审查延误半年,投资浪费上亿欧元。欧盟的“芯片法案”拨款430亿欧元,想追赶,但技术差距拉大到5年,短期内还得靠进口。

欧洲的困境,说到底是自己种的果。冷战后,安居乐业惯了,军费砍到骨头里,工业竞争力滑坡。2025年,欧盟GDP增长率预计1.2%,远低于美国的2.5%和中国5%。
福利体系养人,但也拖后腿,法国罢工季一到,铁路瘫痪,德国养老金缺口上万亿欧元。绿色转型喊得欢,实际执行磕磕绊绊,2024年风电装机容量只增5%,太阳能面板90%从中国进口。
出路在哪儿?欧盟得真刀真枪干。加快关键矿产法案,补贴本土开采,像瑞典的Europabatteries项目,年产5万吨电池材料。联合G7建全球供应链,绕开单一依赖。
军费上,德国已承诺在2026年达2%,法国海军补编航母群。科技上,和日本韩国合作芯片,避开美中夹击。冯德莱恩的“竞争力指南针”计划,目标到2030年工业产值涨20%,但得各国让步,补贴本土企业。
长远看,欧洲得认清现实:中美是G2,欧洲是缓冲带,但缓冲带也能翻身,得靠自己攒家底儿。贾南·加内什在FT的跟进评论里点破了:欧洲别再当熊孩子,该长大了。否则,地缘博弈的寒风一吹,谁也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