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山西平遥古城:一座活着的明清古城,一场跨越600年的时空对话之旅

初秋的晨光里,平遥古城的青砖城墙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南大街的青石板路上,挑着菜筐的老妇人缓步而行,镖局博物馆前的算盘声清脆

初秋的晨光里,平遥古城的青砖城墙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南大街的青石板路上,挑着菜筐的老妇人缓步而行,镖局博物馆前的算盘声清脆响起,南门瓮城的夯土墙上,几株酸枣树正结出红宝石般的果实——这座被时光厚爱的“中国华尔街”,正以最本真的模样,迎接着八方来客。

“平遥不是‘博物馆’,是祖祖辈辈住出来的家。”74岁的平遥老住户王秀兰坐在自家四合院的门槛上择菜,“我嫁过来60年,城墙修过三次,县衙的门脸没变,南大街的字号换了几轮,可这股子烟火气,从来没断过。”

近日,记者探访平遥古城,结合文保专家解读、居民讲述及游客体验,为您呈现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并奉上深度游玩指南。

导语:为何平遥是“中国古城的活标本”?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前782年),现存城墙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而成,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作为中国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1997年,它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完整画卷”。

不同于许多“修旧如旧”的景区,平遥的珍贵在于“活”——

完整的城市格局:城墙、衙署、街巷、民居、商号按“龟城”形制布局(南门为头、北门为尾、东西四门为足),功能分区清晰,“左文右武”“前朝后市”的传统礼制贯穿全城;

鲜活的商帮文化:日升昌票号开创“汇通天下”的晋商传奇,协同庆钱庄地下金库仍保留着“账房先生拨算盘”的场景复原;

延续的生活气息:古城内30%以上居民仍在此居住,早餐铺的碗托热气腾腾,绸缎庄的老裁缝踩着缝纫机,传统与现代在巷陌间自然交融。

“平遥的价值,不仅是建筑,更是它证明了中国传统县城可以‘活’到今天。”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王凯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解读中国古代城市治理、商业文明、民俗生活的‘活字典’。”

第一幕:核心看点——从“龟城”轮廓到“汇通天下”,解码古城的时空密码

平遥古城面积2.25平方公里,以城墙为界,串联起衙署、商号、民居三大核心片区。记者梳理五大“必探场景”,带您沉浸式感受“活着的历史”:

亮点1:古城墙——“龟甲”上的防御智慧

现存城墙周长6.4公里,高约12米,顶部宽3-6米,设垛口3000个、敌楼72座,形如“灵龟”:南门为龟首,外门向东,象征“灵龟探水”;北门为龟尾,内门向西,暗含“固若金汤”;东西各二门,形似龟爪前伸。

“城墙不是孤立的防御工事,是古城的‘骨架’。”平遥县文物所研究员李建明介绍,“城墙上原有3000个垛口对应3000个兵丁,72座敌楼象征孔子72贤,连敌楼的窗户都设计成‘外小内大’,既防攻击又利瞭望。”

如今,游客可租自行车(30元/辆)或步行登城,春秋季的城墙上视野最佳,可俯瞰整座古城的“龟形”轮廓与青瓦屋顶的海洋。

亮点2:平遥县衙——“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博物馆”

位于古城中心,占地2.6万平方米,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衙之一。从照壁到二堂,从牢狱到花厅,140余间房屋完整呈现“行政、司法、祭祀”功能:

仪门:“天理国法人情”匾额高悬,两侧“升堂鼓”“鸣冤鼓”仍在,游客可体验“击鼓喊冤”(非演出时段需登记);

大堂:县太爷审案的主堂,公案上“惊堂木”“签筒”齐全,墙面彩绘“明镜高悬”图,还原“升堂断案”场景;

牢狱:分为“普通牢”“死牢”,墙上残留斑驳的囚犯刻字,铁链、木枷等刑具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法”的威严。

“县衙不是冰冷的官府,是‘民本思想’的实践地。”讲解员、平遥非遗传承人刘红梅说,“比如‘申明亭’‘旌善亭’,前者公示坏人坏事,后者表彰好人好事,和现在的‘红黑榜’异曲同工。”

亮点3:日升昌票号——“汇通天下”的金融传奇

南大街上的日升昌票号,原是颜料铺“西裕成颜料庄”,1823年转型为中国第一家票号,开创“一纸汇通天下”的汇兑模式。如今的原址博物馆,完整保留了“前店后宅”“东掌制度”的晋商商帮文化:

营业厅:复原了“账房先生”拨算盘、写汇票的场景,墙上挂着“汇通天下”匾额,柜台前的“防假密押”(如“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12句口诀)展现了古代金融的智慧;

地下金库:穿过狭窄的通道进入,潮湿的空气中仍能感受到当年“银钱往来”的分量,展柜里的银锭、铜钱、汇票存根,见证着晋商“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日升昌的成功,不仅是金融创新,更是‘义利并举’的晋商精神。”晋商文化研究会会长范浩里说,“他们赚的不是快钱,是‘汇通天下’的口碑。”

亮点4:南大街与西大街——“明清商业街”的烟火记忆

全长1公里的南大街(明清街)是古城最繁华的商业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店铺多为明清风格:

协同庆钱庄:以“地下金库探险”为特色,游客可体验“古代银行”存取银两;

百川通票号:院内的“账房先生蜡像”还原了算账场景,墙上“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对联道尽商帮愿景;

老字号商铺:“洪武记”碗托、“宝源醋坊”、“蔚泰厚”绸缎庄,仍保留着“前店后厂”的传统经营模式,游客可试吃、试穿、定制。

“南大街不是‘假古街’,是真正在商言商的活态街区。”老商户、72岁的雷守业说,“我家三代在这里卖醋,从爷爷的木桶到我的玻璃罐,味道没变,人气更旺了。”

亮点5:民居与社火——“大隐隐于市”的生活美学

古城的魅力,藏在深巷里的四合院中。平遥民居以“一进两院”“三进四合”为主,青砖灰瓦、木雕砖雕精美:

马家大院:清代巨商马中选旧宅,砖雕“福”“禄”“寿”“喜”图案寓意吉祥,正厅“慎俭德”匾额彰显家风;

雷履泰故居:日升昌首任大掌柜的宅邸,院内“松鹤延年”照壁、“葡萄百子”木雕,讲述着晋商家族的兴衰。

此外,古城每月举办“社火节”:舞龙舞狮、高跷旱船、晋剧清唱,尤其是正月十五的“点旺火”(用煤炭垒成塔状点燃),红光映天,万人空巷,是平遥人最浓的年俗记忆。

第二幕:深度体验——从“观光”到“入戏”,解锁多元玩法

平遥古城不仅是“景点”,更是“生活剧场”。景区围绕“晋商文化”“民俗体验”“非遗传承”设计了互动项目,让历史触手可及:

体验1:“我是日升昌掌柜”情景剧本杀(付费,198元/人)

穿晋商长衫,扮演票号掌柜,处理“汇票伪造”“银两短缺”“客户纠纷”等问题,通过线索推理还原古代金融运作逻辑。“我抽到‘防假密押’任务,才明白汇票上的诗谜有多讲究!”北京游客陈先生说。

体验2:“古建修复”手作工坊(付费,128元/人)

跟随古建修复工匠,用石灰、糯米浆、桐油调制传统灰浆,尝试修补一块“仿古城墙砖”。“老师说,平遥城墙600年不倒,靠的就是这种‘会呼吸’的材料。”太原大学生李同学说。

体验3:“平遥家宴”非遗美食课(付费,168元/人)

在百年老宅“浑漆斋”,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平遥牛肉夹馍”“泡泡油糕”“沙棘汁山药泥”,了解每道菜背后的民俗寓意(如“泡泡油糕”象征“生活甜蜜”)。

第三幕:实用攻略——高效打卡与周边联动开放信息

时间:全年开放,8:00-18:30(4月-10月);8:30-18:00(11月-3月);

门票:全价票125元/人(3日内有效,含22个景点);60岁以上老人、学生半价;

导览:入口处有电子导览屏,可扫码听“建筑故事”“商帮传奇”语音讲解;每日9:00/15:00提供免费人工讲解(限20人/场)。

交通指南

自驾:太原→二广高速→平遥出口→古城(停车场收费10元/天,南门、西门外均有);

公共交通:太原南站→高铁平遥古城站(15分钟)→乘108路公交至“古城南门”(2元/人,15分钟);

跟团:太原各大旅行社推出“平遥+王家大院”一日游(含门票+讲解,298元/人)。

游玩建议

最佳路线:南门进城→南大街(逛商号)→县衙(10:00看“升堂断案”演出)→日升昌(体验汇票)→协同庆(下金库)→西大街(吃小吃)→城墙(日落前登城)→北门出;

必带物品:身份证(验票)、舒适运动鞋(石板路多)、防晒帽(夏季紫外线强)、小本本(记录商帮故事);

联动玩法:可与王家大院(晋商大院代表,1小时车程)、双林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20分钟车程)、镇国寺(五代木构建筑,30分钟车程)串联,形成“古城+古建”两日游。

结语:平遥,是城,是商道,更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离开时,暮色为古城披上暖纱。王秀兰老人坐在院门口,看着孙女儿举着“平遥古城”文创雪糕拍照;南大街的灯笼次第亮起,卖碗托的摊位前飘来醋香——这烟火里,有晋商“汇通天下”的豪情,有匠人“精益求精”的坚守,更有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深情。

平遥古城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它不是被框在玻璃柜里的“文物”,而是生长在时光里的“生命体”:城墙的夯土记得风雨,县衙的青砖记得公案,民居的木窗记得家长里短,而每一个到来的游客,都是这段故事的续写者。

这个周末,不妨来平遥吧!

摸一摸城墙的砖,听一段县衙的“升堂”,

尝一口碗托的酸,看一场社火的闹,

你会懂得:

最动人的历史,

不在典籍的纸页间,

在青石板的凹痕里,

在商号的算盘声中,

在我们与古人的隔世共鸣里。

(文中图片由平遥古城景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