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孩子厌学不是懒!破解退行心理,3步唤醒学习动力

青少年厌学干预 || 破解“退行”心理,唤醒沉睡的学习动力看到孩子从优秀生变成“躺平族”,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和指责
青少年厌学干预 || 破解“退行”心理,唤醒沉睡的学习动力

看到孩子从优秀生变成“躺平族”,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和指责。但真相,往往藏在水面之下。

这篇文章能帮你看清孩子厌学背后的心理真相。你会发现,那个拒绝上学的孩子,内心正在经历怎样的风暴。学会识别“退行”的四个阶段,掌握三个关键干预步骤,帮助孩子重新找回学习动力。

01

“妈妈,我肚子疼...今天能不能不上学?”

这段话,小雨妈妈已经听了整整三个月。15岁的小雨,从班级前10名滑落到彻底拒绝上学。她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手机成了唯一伙伴。

更让妈妈困惑的是,小雨似乎“变了一个人”。曾经那个会因为考试失利而痛哭的女孩,现在对成绩单看都不看。曾经那个社交达人的她,如今连家门都不愿出。

“这孩子就是懒!就是装病!”爸爸的怒吼回荡在家里。而小雨用沉默回应一切。

这不是简单的懒惰,而是典型的“人格退行”——当压力超过承受极限,心理年龄会倒退到更早阶段。

02厌学的四个阶段:从愧疚到“躺平”

小雨的案例并非个例。南京儿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每天爆满,多数厌学青少年都经历了相似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阶段:愧疚感消失

最初,孩子会因为无法上学而感到内疚。但当这种状态持续,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会启动:“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停止自责。”愧疚感逐渐麻木,这是心理防御在起作用。

第二阶段:去人格化

“我就是个废物,反正也学不好。”曾经要强的小雨开始这样形容自己。这不是谦虚,而是“去人格化”——个体主动剥离那些与学业成就相关的自我认同。

第三阶段:去社会功能化

不上学意味着脱离正常社交轨道。当同学都在谈论考试、社团时,厌学的孩子无话可说。于是,他们开始逃避一切社交,从“社牛”变“社恐”。

第四阶段:自我合理化的完成

“都是你们逼的!”“学校太压抑了!”这是最后阶段:为自己的处境找到合理借口。至此,厌学完成从行为到心理的全面固化。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奇怪的是,当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而厌学的孩子,恰恰卡在无法接受自己的阶段。

03退行:孩子内心的“心理避难所”

为什么优秀生会突然厌学?背后是退行机制在作祟。

退行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指人在压力下心理状态退回到早期阶段。就像房子修到三楼发现地基不稳,只能退回重修。

小雨的“病因”在小学就种下了:父母常年强调“必须考第一”,她逐渐形成“只有第一名才有价值”的错误认知。升入重点初中后,面对更强竞争对手,她再也无法保持第一。于是,潜意识启动了退行机制:“只要我生病,就可以不考试;不考试,就看不到排名。”

这不是装病,而是真实的心理需求表达。

国内调查显示,超过60%的家长缺乏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当语言无法表达痛苦,身体就会“说话”。

04三步骤打破厌学循环

以下是经过验证的三步骤:

第一步:寻找闪光点,哪怕再微小

你说孩子整天玩游戏一无是处?那是你没看到他的坚持、策略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每个孩子都有亮点,关键是父母要摘下“问题眼镜”。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就是渴望被赏识。”

在零零阳光青少年心理咨询中,我们会让家长列出孩子至少10个优点。开始时家长往往卡壳,但慢慢会意识到:那个“厌学”的孩子,其实善良、有创意、曾经努力过...

第二步:找到学习的“突破口”

厌学不意味着对所有学科都失去兴趣。关键是找到那个还能让孩子感到掌控感的领域。

有个案例:男孩数学完全放弃,但历史课还能听进去。我们就从历史入手,让他重新体验“我能学会”的感觉。慢慢地,这种信心迁移到其他科目。

第三步:尊重自主性,告别“全面管制”

青少年拒绝上学如何心理疏导?最重要的是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很多家长把“正面管教”误解为“全面管制”。对初中以上的孩子,家长的角色应从“管理者”转变为“参谋官”。

这意味着:一起制定计划,但允许孩子调整;给予建议,但决定权在他手中。研究表明,参与家庭决策的孩子,性格更开朗,责任心更强。

05个案分析:从退行到成长

13岁的小浩,休学半年。最初咨询时,他整个人缩在椅子上,回答只有“嗯”“哦”。

通过厌学家庭教育咨询,我们发现小浩的退行始于小升初。父母都是高知,对他期望极高。当小浩无法达到“年级前三”的目标时,开始出现头痛、肚子痛等症状。

干预方案是:

1父母参加“期望管理”工作坊,降低不切实际的要求

2为小浩设计“微成功”体验,从他能胜任的物理实验入手

3引入沙盘游戏,让他在安全环境中表达压力

四个月后,小浩虽然还没有完全回到学校,但已经开始在家自学,并参加了物理兴趣小组。最重要的转变是:他眼里的光回来了。

06咨询语录

基于500+个厌学案例,总结出三句核心理念:

1厌学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失败尝试孩子的厌学行为,恰恰是他应对压力的方式。关键在于找到压力源。

2退行是危机,也是重建地基的契机当孩子心理年龄倒退,正是修复早期创伤的好时机。

3最好的干预,是让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习动机提升不是靠说教,而是通过微小成功体验的积累。

07

有人认为,对厌学孩子应该“强硬一点”,逼他们回到学校。我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

确实,纪律和规则重要。但当孩子已经出现退行症状时,简单的强硬可能造成更大伤害。就像骨折的人需要先打石膏静养,而不是立即跑步。

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真正康复,而不仅仅是机械返校。

本文案例基于心理咨询实践改编,已隐去隐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