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星 Galaxy Ring 智能戒指电池鼓包,用户手指被卡:智能穿戴设备的“小身材”藏着大隐患?

2025年9月30日,一条消息在科技圈迅速传开:YouTube知名科技博主Daniel Rotar在准备登机时,佩戴的三

2025年9月30日,一条消息在科技圈迅速传开:

YouTube知名科技博主Daniel Rotar在准备登机时,佩戴的三星 Galaxy Ring 智能戒指突然电池鼓包,导致戒指变形卡在手指上,疼得无法取下,最终只能紧急送医,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才成功脱困。

他事后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的照片令人揪心:

戒指内侧明显凸起,手指被挤压得发红发肿,甚至一度被机场拒绝登机。

这件事听起来像是电影桥段,但它真实发生了。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并非孤例。

随着越来越多用户反馈 Galaxy Ring 出现续航骤降、充电异常、甚至电池膨胀等问题,这款被三星寄予厚望的智能穿戴新品,正陷入一场信任危机。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

是产品设计缺陷,还是个别偶然?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把一枚“微型电脑”戴在手指上时,是否真的想过它可能带来的风险?

智能戒指,不只是时尚配饰

过去几年,智能穿戴设备从手表、手环,逐渐向更小、更隐蔽的方向发展。

智能戒指因其轻巧、无感、全天候佩戴的特性,被视为健康监测的新宠。

三星 Galaxy Ring 于2024年7月正式发布,主打心率、血氧、皮肤温度监测,并结合 Galaxy AI 提供“能量评分”和健康建议。

官方宣称续航最长可达7天,配合充电盒可延长至14天,还具备IP68和10ATM防水等级,看起来相当靠谱。

对很多用户来说,它不只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不用看手机、不用戴手表,轻轻一枚戒指,就能掌握身体状态。

这种“无感科技”的理念,确实打动了不少人。

但科技产品再小,也离不开电池。

而电池,恰恰是所有电子设备中最不可控的环节之一。

锂电池的“膨胀”不是新鲜事

其实,电池鼓包并不是什么新技术难题。

我们日常用的手机、笔记本、电动牙刷,甚至电动滑板车,都可能因为电池老化、过充、高温、内部短路等原因,导致锂离子电池内部产生气体,从而膨胀变形。

这种现象在业内被称为“电池鼓包”。

在手机或手表上,鼓包可能只是让设备后盖翘起、屏幕顶裂,顶多影响使用体验。

但放在一枚紧紧箍在手指上的戒指里,后果就完全不同了:

它没有多余空间释放膨胀压力,只能向内挤压,直接作用于人体组织。

Daniel 的经历就是最直观的例证:

电池一鼓,戒指立刻变成“金属手铐”,越卡越紧,疼痛难忍。

更危险的是,如果鼓包继续加剧,理论上存在热失控甚至起火的风险,虽然目前尚未有 Galaxy Ring 起火的报告,但谁也不敢赌。

为什么智能戒指对电池安全要求更高?

答案很简单:佩戴位置特殊,容错率极低。

手表戴在手腕上,即使鼓包,通常还有一定活动余量;

耳机塞在耳朵里,不舒服可以立刻摘下。

但戒指不同,它贴合指根,血液循环本就敏感,一旦受压,轻则麻木肿胀,重则组织坏死。

而且,很多人睡觉、洗澡、运动时都戴着戒指,根本不会时刻留意它的状态。

再加上智能戒指内部空间极其有限,电池必须做得又小又薄,能量密度却要尽可能高。

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设计思路,本身就对电池材料和封装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

稍有不慎,就可能埋下隐患。

用户反馈:不只是鼓包,还有续航崩塌

如果说 Daniel 的遭遇是个极端案例,那最近几个月大量用户集中反映的“续航崩了”问题,则说明 Galaxy Ring 的电池问题可能具有普遍性。

据 AndroidAuthority 和多个用户社区统计,不少 Galaxy Ring 用户表示,设备在使用几个月后,续航从原本的5-7天骤降至不足24小时,甚至有用户称“每两分钟掉1%电量”。

更离谱的是,连配套的充电盒也开始充不进电。

一位今年3月购入戒指的 Reddit 用户写道:

“起初一周充一两次就行,但从上周开始突然存不住电了,完全没法用。”

另一位用户则表示,戒指在一个月内续航从5天掉到不到4小时。

这些现象高度指向同一个问题:

电池老化或缺陷。

而电池老化加速,往往与制造工艺、材料纯度、充放电管理算法等密切相关。

如果出厂时电池本身就存在微小瑕疵,或者固件未能有效控制充放电曲线,就可能在短期内引发性能断崖式下跌。

三星的回应:态度积极,但行动滞后

事件曝光后,三星迅速作出回应,称“客户安全是首要任务”,并已与 Daniel 直接联系。

官方还建议用户若遇戒指卡手,可尝试用肥皂水润滑或把手泡在冷水中收缩手指,若无效则寻求专业帮助。

这些建议本身没错,但在产品已经造成人身困扰之后才给出“应急方案”,多少显得被动。

更让用户不满的是售后处理流程:

有消费者申请换货,却被客服以“缺货”为由拒绝,最终只能接受退款——而与此同时,三星官网仍在正常销售 Galaxy Ring。

这种“库存充足却无法换货”的矛盾,不仅损害用户体验,也削弱了品牌公信力。

毕竟,当一款产品出现系统性质量问题时,最有效的补救不是教用户“怎么自救”,而是主动召回、检测、改进。

智能穿戴的边界在哪里?

Galaxy Ring 的风波,其实折射出整个智能穿戴行业的一个深层矛盾:

我们到底需要多“智能”的穿戴设备?

过去十年,厂商不断把更多传感器、更强芯片、更复杂功能塞进更小的设备里。

智能手表能测心电图,智能眼镜能AR导航,智能戒指能分析睡眠质量……

技术确实在进步,但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否同步跟上了?

尤其当设备直接接触人体、长期佩戴、甚至影响生理状态时,安全标准理应比普通电子产品更高。

可惜的是,目前针对智能戒指这类新兴品类,全球尚无统一的安全认证体系。

很多产品在上市前,可能只通过了常规电子产品的安全测试,却未充分模拟长期佩戴、高温高湿、机械挤压等真实使用场景。

换句话说,我们正在用消费电子的逻辑,对待一件本该属于“医疗器械”级别的产品。

用户该如何自保?

在行业规范尚未完善之前,普通消费者能做的,其实很有限。

但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购买前多看真实用户评价,尤其是使用3个月以上的长期反馈。

新品发布初期的好评,往往掩盖不了后期问题。

第二,避免在极端环境下使用智能戒指,比如高温沙滩、桑拿房、海水浸泡等。

虽然 Galaxy Ring 标称防水,但盐分、高温可能加速电池老化。

第三,一旦发现设备异常发热、续航骤降、外壳变形,应立即停止使用。

不要等到卡在手上才后悔。

第四,保留购买凭证,了解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

像葡萄牙等国家已明确将电池过早失效纳入保修范围,用户可依法维权。

小设备,大责任

一枚智能戒指,重量不到3克,却承载着用户对健康、便捷、科技的信任。

当它从“贴心助手”变成“手指枷锁”,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

技术创新的边界在哪里?

用户体验的底线又是什么?

三星 Galaxy Ring 的电池问题,或许只是个别批次的瑕疵,也可能是整个产品设计逻辑的漏洞。

但无论如何,这起事件给所有智能穿戴厂商敲响了警钟:

在追求轻薄、功能、续航的同时,绝不能牺牲最基本的安全性。

毕竟,科技的意义,从来不是让人提心吊胆地生活,而是让生活更安心、更从容。

而对消费者来说,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奇 gadget,保持一点理性,多一分警惕,或许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