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天鹅竟然从食盒里叼取食物喂给水里的鱼儿!这是近日一网友在广东惠州一湖畔拍到的暖心一幕,一群鱼儿争先恐后的抢食着小天鹅投喂的食物,而小天鹅此刻俨然是一名不厌其烦的饲养员,开启了沉浸式投喂模式,这种似乎是跨物种的友好互动在人类看来很有爱,但这只小天鹅真的是在喂鱼吗?


天鹅是典型的植食性水禽,主食为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片、种子及藻类。天鹅幼崽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内,食性更偏向杂食性,会摄入昆虫、甲壳类甚至小鱼等动物性食物,以满足快速生长的蛋白质需求。


而视频中食盆中的饲料为人工混合的颗粒料,其硬度高于昆虫、鱼类等自然食物。而天鹅的进食系统构造特殊,虽然喙缘有细密的锯齿状栉板,能在啄食水生植物时切断纤维并过滤水分,却没有牙齿,无法咬碎食物,只能不咀嚼通过食道直接吞咽,后续在嗉囊软化食物。


但天鹅的食道仅负责运输食物,不参与初步消化,没有消化酶分泌,干硬食物直接进入食道容易卡顿,需先在水中软化,降低食道负担。而幼崽的嗉囊未发育成熟,软化能力弱,更需要通过蘸水让饲料先初步软化,避免嗉囊损伤。

长期接触这类饲料后,幼鸟逐渐形成先浸泡后吞咽的固定行为模式,本能地将食物含在喙中,伸入水中浸泡后再吞咽。这一过程中,部分食物残渣会自然脱落至水中,吸引鱼类聚集争抢,形成 “投喂” 假象。

天鹅幼崽掉落的饲料残渣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是鱼类理想的能量来源。而鱼类会将天鹅的活动与食物供应建立关联。当天鹅幼崽靠近食盆时,鱼类会主动游向其喙部下方等待食物,这种行为是典型的条件反射。

小天鹅的“投喂”行为完全是基于自身生理需求,并无“帮助鱼类”的主观意识。其每次蘸水的核心目的是软化食物,而非投喂。尽管天鹅与鱼类共享同一水域,但两者的生态位差异显著。天鹅以水生植物为主食,鱼类以碎屑和小型生物为食,无直接竞争或协作关系。

此次事件中的互动,本质是“资源利用的时空重叠”,而非长期稳定的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