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H·ART其他同学的采访文章,了解到许多名校面试都宛如一场腥风血雨,清华喜欢提很多作品集之外的专业问题、同济有全英文面试、上交考察学生的设计专业能力。
这些名校的考察角度各不相同,共同点是很多老师都会故意压力面push学生,考察学生在高压下的临场反应能力。我申请的中传的那门专业,在国内排名数一数二的,所以心里不免有些打鼓。
直到在中传面试完,我只想说一句:
诶,这就完了?

本期分享人:Y同学

H·ART 视传学部 24届学员
本科 重庆大学 视觉传达
绩点:3.71/4
保研成绩
中国传媒大学
01中传的面试,岁月静好今年中传没有保研夏令营,我走的是预推免,之所以说它面试友好,有三大原因:
老师各个温柔友好,没有压力面,让人如沐春风,此为其一;
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回答能自圆其说即可,此为其二;
英文面试很友好,我的六级分数不算很高也全都能听懂,此为其三。
下面听我细细道来。
我一进门,五六个老师坐在对面,很多老师都在低头翻看我的申请材料,看到我之后感叹了一句“作品集做得还挺丰富的”,就这样像聊天一样进入了面试。
前几天毛毛老师带我突击特训了一番,我是跨专业嘛(虽然跨得不算特别多),毛毛老师就让我把自我介绍准备得充分些,每个项目都要用专业话术顺一下,还嘱咐我花时间去了解中传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

like this
所以面试的时候我一气呵成完成了自我介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把项目都讲清楚了,后面老师就没再追问我的作品集了,而是分成两个环节:专业面试和英文面试,要随机抽两个问题。
我抽到的专业问题是“如何看待设计的包容性”。

实不相瞒,看到这个题目我第一反应还挺懵的,这种抽象问题的下限很低,上限也很高,回答好了就是单车变摩托,回答不好……咳咳。
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大脑就会停摆,嘴巴全凭本能反应在动,所以让我回想当时具体怎么回答的,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我报的这个专业特别强调设计和人之间的互动,要把用户变成创作的一部分,让我现在回答就往设计师和用户要互相理解那方面靠拢吧。
英语面试我抽到的问题是描述跟我最近的家人,然后简单聊了聊日常的东西,我的六级成绩不算特别高,也全都能听懂。
面试一共只进行了十几分钟,以至于面完我都很恍惚,就这?我是不是凉了?没想到没多久我就收到了中传发来的offer,才把心收回肚子里。
所以说中传的面试还是非常友好的,只要像毛毛老师说的那样准备充分了,通过就变得非常简单。
02准备作品集这一路却没这么顺利其实我去年寒假也找过一家机构,但他们主要做的是考研方向,虽然也有作品集课程,但整体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课程设置对设计专业本身的理解和要求都不算深入,所以这种“考研为主、顺带教教作品集”的模式,说实话并不适合想保研设计方向的我。
更别提我本身就是一个拖延症严重选手,当时还一直线上上课,根本没进入状态,也就稀里糊涂地跟着上了几节课,真正的项目推进几乎为0,所以最后也没搞出什么名堂来。
就这样拖到了今年7月,哈哈,真有种大难临头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刷到了康石石老师的公众号,我才知道原来还有专门的作品集机构,H·ART的老师们不仅清楚各大高校的专业要求和风格差异,还特别重视作品集项目的逻辑、深度和呈现方式,而且各个方向的老师都有,很方便我做跨学科项目。
最重要的是,看到也有临时抱佛脚成功上岸的同学,让我心里突然燃起了小火苗,想着再放手一搏一次,就来H·ART线下上课了。

H·ART北京校区非常漂亮
由于时间紧迫,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把我学校里做的项目拿出来改一改,之前我自己也申请了大大小小一些奖,比如米兰设计周、NCDA、大广赛之类的,所以也确实没想到好几个项目都要推翻重做。

我立志要保研成功!所以除了9月3号阅兵那两天,我白天几乎焊在H·ART。Ina老师一直坐我旁边,有任何问题都能直接问她,她是个很严格的人,对项目的要求非常高,像个人形闹钟一样,督促我当天必须做完哪些内容,下周要做哪些调研。
一开始我还很紧张,就像被甲方盯着的设计师,每天都在唯唯诺诺地做项目,也不敢拖延,也是因为这样才能按时改完项目吧……
同时还要感谢毛毛老师,她说话很温柔很轻声细语,但是经验却很老道,经常一句话就指出让我听了想当场鼓掌的新点子。
老师的帮助主要体现在流程上,每个项目应该以什么思路去做,需要重点展示哪些内容……让我自己做的的话就很模糊很混乱,删删改改也很耽误时间。
比如我有个动画项目,直接放进作品集多少有些寡淡,老师就让我改成游戏,这样既能体现技术,也增加了互动性。
项目的风格、颜色、场景都已经定下来了,但总是那几个素材来回用,也不是很好看,老师就带着我把场景之类的都删掉了,吭哧吭哧重新画了好几副。总之就是这样一直推翻重做,想必两个月下来能掉几斤肉吧。

H·ART有猫猫诶!
最后我的作品集里一共放了4个项目,方向分别是装置、品牌设计、游戏设计与包装设计,也是一个跨界视传人了。
03在H·ART,有苦也有甜苦的地方是没日没夜做项目的日子还蛮煎熬的,经常做着做着就感觉很焦虑、很着急,为什么做的这么慢,明明一整天都泡在屋子里,但看到进度缓慢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更多时候都是我自己干着急,不敢跟老师说,到后面说实话已经有点破罐子破摔了,只顾着埋头苦干,不敢去想结果,一切按照老师的节奏走,好在我那些担忧都是虚惊一场。
而甜的日子就很多了,在H·ART这段期间,虽然呆的时间不长,但和老师交流特别多,之前在学校下课后就见不到老师了,交流起来没那么顺畅,而且很多我在学校不敢问的问题,在这里就可以大胆问。

因为我对本科学校的老师还是有滤镜,怕自己的问题在他们眼里看起来很傻,但Ina老师和毛毛老师就像朋友一样,让我敢随心所欲地问一些看起来很笨的问题,比如这个设计用哪个风格比较好、用什么颜色更合适之类的。
后来听毛毛老师说国内很多视传专业教得比较学术,相比起来我们学校教得还是很看重市场的,有时候虽然当时听不太懂,但后面摸索之后也都能跟上。
缺点是在学校做设计是比较分散的,海报、文创、包装各做各的,没有那种特别大的项目;而在H·ART,无论是做一本书、还是一个品牌都能体验一整套完整的设计流程。

我在学校做项目时,把视觉做得很漂亮我就很满意了,但在H·ART做项目时要把前因后果想清楚,要能自圆其说,下一步的做法是根据上一步的结论得出的,比如说我选择这种风格是因为调研得知它更受市场欢迎,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
其实我在做项目的期间多次做好了保研失败的打算,想着实在不行就去香港留学或者考研,没想到还真拿到了梦校offer,感谢H·ART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我也不再是没学上的野孩子啦。
最后,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申博、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