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7日停更至今已有近4个月时间,期间我翻阅了发在朋友圈和自媒体的所有文章。从2017年3月7日仅自己可见的“每天写一点”朋友圈开始,到2020年4月4日在今日头条公开发布自己每天写一点的文章《把时间当朋友》,再到2022年7月27日注册公众号发布的第一篇文章《聚会:如何打造高效社交网络》。最开始每天就一两句感想,慢慢地转为书中片段的解读分享,再到一周一本书的解读分享。这样的日子不知不觉中已走过8个年头,同时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与不足。


一、阅读量显著提升
从2017年每月不足1本书,到2022年后稳定保持每周1本的阅读节奏,8年累计阅读超400本,且逐步形成“选书——阅读——输出”的闭环;
二、认知力更具包容性
从前认定观点后会固执争执,现在能从对方立场、场景需求多角度分析,还能通过提问帮他人发现盲区;
三、逻辑性明显增强
从前表达易“说车轱辘话”东拉西扯讲不清核心,现在能先分类、再逐级表述,甚至能发现他人课程中的逻辑漏洞。

一、内容杂乱多
书籍种类涵盖职场、社会学、心理学等,分享内容无固定方向。分析原因,核心是前期目标不明确,未界定分享的核心受众,也未明确分享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导致选书、输出时缺乏筛选标准,最终内容零散不成体系。
二、人越来越懒
人越来越懒,内在动力被外部刺激替代。最开始的初心是记录自我感受、提升书面表达,输出时更关注自己是否有收获,无额外压力;但后期逐渐偏离初心,不仅要求写字数不少的文章,还过度关注阅读量、转发量,当数据未达预期时,会产生付出没回报的挫败感,叠加“工作之余还要挤时间写长文”的疲惫,最终从主动输出变成被动应付,甚至到最后的停更反思。
三、文章质量差
因内在动力流失,撰写时多是照搬书中片段、简单总结,未结合读者可能的需求做延伸;后期甚至想用AI工具生成内容再稍作修改,完全忽略内容的实用性、真实性,这种只追求形式、不关注价值的做法,既无法给读者提供帮助,也违背了输出成长的初衷,对读者和自己都不负责任。

一、明价值
首先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价值。我的优势是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教学技能引导技术。能够帮助他人在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成长以及教学技能上提供价值。通过综合分析,我的价值观是“以生涯理论为专业内核,通过课程、咨询(教练和引导技术)和文章分享帮助他人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二、定方向
明确了“以生涯理论为专业内核,通过课程、咨询(教练和引导技术)和文章分享帮助他人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价值观后,我未来努力的方向也就清晰了。以帮助他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为宗旨,职业生涯相关知识为核心做相关的文章分享。
三、展行动
✅筛选书目。以“是否能为职场人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标准,优先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职场技能(如沟通、时间管理)、个人成长(如抗压力、决策力、影响力)相关的书籍;排除纯理论无实践方法、与职场场景无关的书目,确保每本分享的书都能为读者提供解决职业或成长问题的价值。
✅场景式分享。聚焦职场人遇到的具体问题场景,针对每个场景,分享1-2种可落地的解决方法,确保读者看完有启发甚至直接套用。
✅字数精炼。以信息清晰传递为标准,尽力做到字数精练。
✅以诚待人。真诚是打动他人的钥匙而非数据,开启私信和跟帖回复模式,收集用户的需求。
以上是我对过往8年写作分享的反思与复盘,未来会按新的方向踏实输出,也欢迎大家多提建议——若你在职业生涯发展(如职业定位、换岗、晋升)或教学技能(如课程设计、引导技巧)上有需求,随时私信我,期待和你一起探讨、共同成长。
——END——
作者简介:黑碳包,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FDW教学技巧引导师、KAB/SYB创业导师、三级拆书家。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金奖指导教师;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银奖指导教师。
专注于职业规划咨询、个人成长教练和教学技能提升的资深导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成长》等课程,独立完成包括《关键对话》《影响力》《职场影响力》《刻意练习》《认知天性》《微习惯》《非暴力沟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终身成长》《认知觉醒》《敢于冲突》等 百余场拆书活动。课程设计注重实用性和互动性,帮助学员在认知觉醒、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等领域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