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网约车近日,网约车平台“一口价”问题,已经成为行业诟病。“一口价”“特惠快车”等低价模式的产生,实际上是为应对非高峰等需求低谷时段,部分平台为刺激订单量而推出的营销手段,结果却导致行业整体运营效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一口价”订单的初衷是留住乘客,但由于网约车平台采用强制派单、抽成的管理措施,严重挤压了网约司机的生存空间。
为保护广大网约车司机及乘客的合法权益,保障司机收入合理性,西安、清远、鹰潭等多地交通运输部门先后出台整治这一乱象,叫停网约车平台“一口价”“特惠价”等低价营销模式,严禁强制网约车司机接“一口价”订单。
一系列举措,释放出政府层面维护网约车市场秩序的决心。“一口价”的确也引发了行业的乱象,但并非达到用“一刀切”来根除的地步,各地需根据各自行业情况来实施适合的管理措施。并且,没有了“一口价”,网约平台可以变换种营销模式。
对于“一口价”订单,部分乘客是认可的,因为既实惠又有保障,司机还不会绕路;对于部分网约车司机来说,会因此面临因订单量减少而影响收入的情况。
海口网约车司机赵师傅表示,自己跑了4年网约车,7月份跑了220单,其中70单是“一口价”(占比31.8%),150单是实时单。赵师傅用“薄利多销”思维,合理利用“一口价”订单。他将“一口价”订单大部分集中在非高峰时段,“下午2时到5时,路上没什么人,实时单根本没人叫,这时候接‘一口价’单,比如从国贸到海甸岛(10公里),‘一口价’15元,抽成27%,到手10.95元,虽然比实时单(18元,抽成25%,到手13.5元)少,但总比空跑好,接‘一口价’至少能覆盖成本。”赵师傅说。
海口交管部门表示,需要统筹兼顾管理“一口价”订单模式,既要保障乘客的合法权益和良好体验,也要维护网约车司机的合理收入,同时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安全发展。
四川省近日提出,将重点开展涉及抽成、派单、判责、收费、合规“五项治理”。在抽成和派单方面,重点治理抽成不透明、抽成比例过高(超30%),以及“阴阳账单”模式;整治平台算法不透明、诱导并变相强制司机接“一口价”“特惠单”的行为。
网约车行业的种种乱象不止“一口价”,喊停或者监管,各地“量身定制”,让“一口价”从“便宜”乱象转变为“合理”利用,让司机愿意接、赚到钱,让乘客愿意坐、安心坐。
对于“一口价”的去留,您持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