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东南亚基建圈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当印尼的雅万高铁以时速350公里成为中国高铁标杆项目时,隔壁的越南一直酝酿着的南北高铁计划,却成了中日欧企业集体躲避的对象。这里面有着什么玄机么?
不是不想赚钱,而是条件太离谱了
越南规划中的南北高铁,全长有1541公里,设计时速是350公里,它的目标就是从首都河内一直连接到经济中心胡志明市,从理论上来说,能把两地现在得花30个小时的通勤时间给缩短到5个小时。
听起来是个能改变区域格局的大工程,
越南交通部公布合作条件后,日本、法国、德国这些老牌铁路强国,还有中国铁建等企业,都默默保持了沉默,
特别是日本企业的反映最耐人寻味了。我们知道,日本那可是全球新干线技术的鼻祖啊,早些年还拿下了越南第一条高铁(胡志明市到芽庄段)的早期规划,结果2010年考察后直接表示要撤资,理由是什么呢?原来是投资回报率不足!
到了2023年,当越南提出希望日方承担80%的建设资金(约580亿美元),并要转让全套列车制造技术的新方案时,日本不淡定了,因为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做了一次内部评估报告,报告显示:"项目内部收益率仅2.1%,远低于日本海外基建项目6%-8%的最低要求"。
简单来讲,就是投进去的钱说不定连借款的利息都挣不着,
欧罗巴企业表达得更加直接。德国西门子交通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对路透社表示:“越南希望我们用10年时间完成建设,而一个正常的高铁项目平均需要12到15年;他们还要求报价比中国的产品低15%,并且要分享信号系统的关键算法。”这种既要工期快、又要价格低的要求,让素来崇尚严谨合作的欧洲工程师们听后感到困惑,不禁摇头。
至于中国企业呢,虽然多次表示了愿意在技术方案方面进行沟通,但面对越南"必须转让高铁轮轨技术(中国CR400系列核心专利)"的硬性条款的要求,最终也只能暂停谈判了,毕竟谁会把自己家的看家本领白白送人呢?
经济基础导致高铁梦风险大
说到高铁运营风险,最近的对标对象就在隔壁的印尼。2023年10月正式通车的雅万高铁(全长142公里,时速350公里),曾被视作"东南亚高铁标杆",但运营了第一年后的数据却给所有观望者做了提醒:印尼每天大概有8500人乘坐,上座率不到30%,二等座票价差不多150元人民币,这相当于雅加达普通上班族一天收入的13,但还是有很多乘客说:“不如坐大巴划算又方便。”
2024年初,印尼财政部的审计报告披露,雅万高铁项目头12个月运营赔了2.3万亿印尼盾(差不多人民币10.8亿元),主要就是票价定得过高、需求量变少、成本回收时间太久。
所以高铁从来不是建成就能赚钱的买卖,它得有足够多的人、稳定的乘客来源,还有合理的票价体系来支撑。
越南现在的情况是,2023年越南人均GDP才4300美元,差不多相当于人民币3.1万元全国有1亿人口,年收入超过1万美元的中高收入群体占比不到15%。
对比起来,中国在2010年开通京沪高铁那会儿,人均GDP就已经超过四千五百美元,长三角地区人均GDP那更是超过了一万美元。
放下身段,放低要求
当然,越南发展高铁的雄心并非毫无道理,
制造业正慢慢往中南部地区转移,胡志明市周边工业园区数量十年间增长了210%,南北方向的物流效率得抓紧提升
可实际情况是莫总总想着一下子弄出个350公里时速的“顶级配置”,倒不如借鉴印尼的“分阶段策略”;雅万高铁最初规划时也曾考虑过250公里时速的方案,成本能降低近30%,最终综合评估后选择了更为稳妥的“先通勤再提速”的方式了
具体来讲,在中国铁路体系工程师于越南提出的可行建议里,首先需要建设一条时速介于200至250公里之间的“准高速铁路”。这一速度水平与中国“复兴号”动车组相当,每公里的建设成本可控制在1.5亿元以内,相比时速350公里的方案,成本降低了大约40%,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满足大部分商务出行的需求,还能将河内到胡志明市的行程时间由原来的5小时缩短至3.5小时与此同时由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与建设。
更要紧的是,这般循序渐进的发展能为后续升级留下余地,好比先前的中国高铁,从时速200公里的和谐号起步,一步步更新换代到现在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最后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路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东南亚的基建竞争不再是“谁建得快”,而是“谁建得划算”,
越南或许不必一味去搞那种追求“国际最前沿”的面子工程,反倒需要一个真正符合自身国情、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交通解决办法。
实际上高铁的价值并非在于那钢轨的宽度,而在于它所串联起的人们的生活,譬如越南的工厂主能够更高效地运货,普通老百姓能够承担得起跨城出行,当每一笔投资都有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之时,“高铁梦”自然就能够实现。
数据来源说明:世界银行《东南亚交通基础设施评估报告(2024)》、亚洲开发银行《越南南北走廊交通需求调研(2023)》、印尼财政部《雅万高铁运营审计报告(2024)》、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内部评估文件(2023年)、中国国家铁路局公开技术参数、路透社对欧洲铁路企业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