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小陈解说:美国 200 亿计划落空!阿根廷倒向中国,美国农民哭了

大家好,我是小陈,欢迎来到 “小陈解说”。最近在联合国大会上,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 —— 贝森特低头读着一条措辞尖锐的短信

大家好,我是小陈,欢迎来到 “小陈解说”。最近在联合国大会上,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 —— 贝森特低头读着一条措辞尖锐的短信时,特朗普政府花 200 亿美元打的小算盘,眼看着就要落空了。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围绕农产品贸易的 “暗战”,主角一边是急着稳住中国市场的阿根廷,另一边是丢了大客户、焦头烂额的美国。今天咱们就好好扒一扒这事儿,看看南美国家怎么抢了美国的 “饭碗”,美国农民又为啥陷入了绝境。

阿根廷放大招:一边升级高粱标准,一边取消大豆关税

要说最近在农产品贸易里最 “会来事” 的,非阿根廷莫属。先是在高粱出口上动了真格,直接提升了出口标准,把原本松散的指标收紧,就是为了更合中国的 “胃口”。

具体怎么调的?阿根廷把出口高粱按等级分成了每百升 72kg、70kg 和 67kg 三个标准,不光看容重,还对破碎力、非谷物质含量卡得特别严 —— 不符合标准的货物,直接拿不到出口认证,连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都没有。官方说这是 “更新分级方式,满足国外饲料和加工要求”,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冲着中国市场来的。毕竟自 2021 年起,中国就成了阿根廷高粱的 “头号买家”,今年 1 月到 8 月,阿根廷一共出口了 123 万吨高粱,其中 122 万吨都运往了中国,几乎包揽了全部出口量。这么大的订单量,阿根廷自然要把质量抓牢,避免货物被拒收,也想坐稳 “可靠供应商” 的位置。

更狠的还在后面,上个月阿根廷直接宣布:取消大豆、玉米、小麦及副产品的出口税!要知道,之前阿根廷大豆关税高达 26%,豆油和豆粕也有 24.5%,现在一下子降到零,力度之大超出不少人预期。结果呢?短短两天就刺激出 70 亿美元的销售额,而且绝大部分货物都销往了中国。要知道阿根廷可是全球第三大大豆生产国,仅次于巴西和美国,这一手 “零关税” 直接把自己的大豆竞争力拉满,也让美国的大豆出口更难了。

其实阿根廷这么做,也是看准了中美关税摩擦的 “窗口期”。在特朗普政府实施首轮关税之前,美国农民能满足中国约 90% 的高粱需求,妥妥的 “主力供应商”。但关税一升级,南美供应商马上就补了上来 —— 巴西去年 11 月和中国签了合作文件,中国同意开放巴西高粱市场后,巴西农业部立马敦促农民扩种玉米和高粱;阿根廷这边也跟上,又是升级标准又是取消关税,就是要把中国这个 “大客户” 牢牢抓在手里。现在看来,他们确实做到了,不仅巩固了自己在南美饲料供应链里的地位,还让美国的农产品出口空间越来越小。

中美农产品贸易 “变天”:中国不买美国大豆,美国急寻新市场

说到美国农产品的处境,最近可是有点 “惨”。眼下正好是美国大豆出口的旺季,但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中国居然没订购一丁点儿美国秋季收获的大豆 —— 这要是放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为啥会这样?答案很简单:中国的采购订单,早就转向了巴西和阿根廷。就像咱们前面说的,阿根廷取消大豆关税后,两天就卖了 70 亿美元的货给中国;巴西更不用说,自从和中国打通高粱市场后,玉米、大豆的出口量也一路涨。这两个南美国家联手,直接抢占了中国原本从美国进口的大部分农产品市场份额,把美国挤出了 “核心供应商” 的圈子。

美国当然不甘心,开始急着开拓新市场,想找能替代中国的买家。上个月,严重依赖大豆种植的美国爱荷华州,就由共和党州长雷诺兹带队,拉着州农业部长、农业和商业领袖组成代表团,去印度搞了个八天的访问,目的很明确:为美国大豆争取更多订单。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的首席执行官苏建・詹姆萨特也没闲着,跑去日本和印度尼西亚跑市场。但即便这么努力,詹姆萨特自己也坦言:“中国市场规模太大,想要一夜之间找到替代者绝非易事。”

这话一点不假。要知道,中美本来就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加起来支撑着全球近四成的粮食生产、近四分之一的粮食消费。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领域有优势,美国则擅长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本来能优势互补、好好合作。但自从特朗普挑起贸易冲突,这一切就变了 —— 美国农民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大的客户,原本的 “合作共赢” 变成了 “互相消耗”。更讽刺的是,美国农业本来就是依赖出口的产业,现在却亲手惹恼了最大的买家,最后只能自己吞下苦果。

美国农民陷绝境:亏损 450 亿,救助计划成 “画饼”

对于美国农民来说,最近这几年简直是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方面,成本涨得离谱 —— 农机、化肥、种子的价格涨幅远超通胀水平,利率还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收入却没跟上,几乎所有大田作物的售价都低于生产成本,不少农民早就开始亏损了。

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农业风险政策中心的经济学家有田・SHER 瑞塔算了一笔账:在获得政府补贴之前,今年美国九种主要大田作物种植户的总亏损将达到 450 亿美元,其中玉米、大豆、小麦和棉花种植户的亏损占了绝大部分。更让人揪心的是,2023 年和 2024 年,大多数大田作物种植户已经亏了,预计明年的情况即便不比今年更糟,也会同样严峻。

为了活下去,农民们只能盼着政府的救助。堪萨斯州的农民海因曼,种着高粱、玉米和小麦,他直言:“我们绝对需要某种形式的援助,如果政府发放补贴,我会是第一个接受的人,也会很乐意将这笔钱用于农场运营。” 但他也清醒地知道,政府援助只是权宜之计 —— 有些农民可能还是会破产,另一些则只能艰难支撑到下一个种植季。

可就连这 “权宜之计”,现在也成了 “画饼”。之前有报道说,特朗普政府预计最早在 10 月 7 日推出新一轮针对农民的经济支持计划,共和党议员估计,这次可能需要高达 500 亿美元的资金,远超 2018 年的救助力度。2018 年的时候,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暴跌约 70%,出口额少了 40 亿美元,大豆期货价格跌到 9 年来最低,特朗普从农业部的一个基金里拿出 230 亿美元补贴农民,可现在那个资金池已经空了。

更麻烦的是,新救助计划的资金来源还是个谜。特朗普曾提议用关税收入援助农民,但未经国会授权,这个操作的合法性一直存疑。而且因为白宫停摆,原本农民们期待周二公布的救助计划,也被迫推迟了。白宫发言人凯利・ANNA KELLY 只说 “特朗普和农业部长罗林斯聊过农民的需求”,却没给出任何具体方案 —— 美国农民们盼来盼去,最后只等到了一句 “尚未做出任何决定”。

特朗普贸易政策 “翻车”:200 亿援阿被 “背刺”,智库:像慢动作火车事故

其实美国农民的困境,本质上是特朗普贸易政策 “翻车” 的结果。特朗普原本想通过关税在贸易谈判中获取筹码,为美国出口打开市场,可实际情况是,美国农民成了最大的牺牲品,还丢了中国这个大客户。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对阿根廷的 “援助”。9 月初,阿根廷执政联盟选举失利,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特朗普很快表示要 “施以援手”,计划通过 200 亿美元的货币互换与债券购买方案支持阿根廷经济,目的很明确:帮米莱政府应对选举压力,同时让阿根廷缩减与中国的金融合作,比如 180 亿美元的货币互换额度。可特朗普没想到,阿根廷最后居然 “背刺” 了美国 —— 一边拿着美国的援助承诺,一边取消谷物出口税,用更低的价格把农产品卖给中国,把原本属于美国的 “销售窗口” 抢了过去。

那条在联合国大会期间曝光的短信,就把美国政府的焦虑写得明明白白:“昨天我们救助了阿根廷,结果阿根廷取消了谷物出口税,以更低的价格卖给中国,而这本应是我们的销售窗口。” 短信里还抱怨,阿根廷的低价策略导致美国大豆价格持续下跌,让中国对美国有了更大的筹码。

美国自由主义智库卡托研究所的经贸专家林西科姆・SCOTT 说得特别到位:“这就像是一场酝酿了 6 年的慢动作火车事故。” 确实,这些年美国农民的收入一直在承压,贸易战只是加速了困境的到来 —— 原本依赖出口的农业,因为政策失误惹恼了最大客户,现在又要靠政府救助才能活下去,陷入了 “越救越亏、越亏越依赖救” 的恶性循环。

更讽刺的是,之前中美大豆产业合作伙伴早餐会上就指出,“农业不应被政治化绑架,农民不应为贸易战埋单”,美国那些 “限制中国公民企业购买农地” 的政策,说白了就是 “以国家安全为名,行政治操弄之实”,是 “挂羊头卖狗肉”,用一己之私绑架了中美农业合作。其实中方一直愿意和美方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协商解决问题,可现在看来,美国还没看清问题的本质 —— 想要挽回中国市场,靠关税和政治操弄没用,靠救助农民也只是暂时的,只有回到合作共赢的轨道上,才能真正解决美国农业的困境。

好了,今天的解说就到这里。我是小陈,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欢迎转发、评论、点赞,大家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