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朝鲜半岛,露梁海峡海面上,怒涛翻卷,战云密布。年逾古稀的老将邓子龙站立在艨艟战舰舰首,目光如炬搜寻海面。他手执令旗,随时准备指挥舰队向目标发起致命攻击。
海面烟雾迷蒙,邓子龙身在大明东部海域,心却飞回祖国云南滇西,脑海中浮现着抗击缅甸侵略军的画面......

(一)滇西狼烟
十六世纪中叶,缅甸东吁王朝强势崛起,国王莽应龙继位后,励精图治完成缅甸第二次统一,开始野心勃勃窥伺大明边境。耿马罕虔与陇川岳凤等土司头人利令智昏,勾结东吁王朝,不断发动分裂祖国的武装叛乱。在东吁王朝支持下,岳凤率先发难,夺取陇川后,一路北上欲取腾冲;罕虔遥相呼应,起兵夺取木邦,迫使明木邦宣慰使罕拔之子罕进忠逃往内地永昌(今保山)避难。罕虔勾结缅王莽应龙,纠集十万大军组成联军,以追捕罕进忠为由大举北进,“破姚关,焚施甸,攻顺宁,寇猛淋,杀官军。”
联军摧枯拉朽般的恐怖战斗力,来自缅军独门武器----战象。因缅甸盛产大象,缅军就地取材驯化大象,将训练有素的象群组成战阵。“缅人前乘马,次象,次步卒;象被甲,背负战楼,两旁夹大竹筒,置短枪数十于其中,乘象者取以击刺。”
大象体型巨大,冲击力强,粗糙厚实的皮肤如同铠甲,足以抵御冷兵器攻击。它每小时20公里的冲锋速度及震慑程度,堪称古代坦克。其身上散发的特殊气味,能令敌方战马闻风丧胆。缅军驾驭战象,倚仗无坚不摧的象阵攻城拔寨,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联军划攻占永昌后,兵分“五路寇全滇。”
滇西狼烟骤起,战云密布,各县告急。云南巡抚在紧急从滇东调兵滇西据险固守同时,向朝廷告急,请求派兵驰援。

(二)临危受命
兵部接到滇西告急文书,首先讨论平叛将领。经过综合考虑,兵部向朝廷举荐正在江西平叛的将领邓子龙率部出兵。
邓子龙天生一副武将形象:“貌魁梧,骁捷绝伦。”他满怀报国之志,主动投军参与平乱,“累功授广东把总。”其后,他在各地剿匪平乱战争中大显身手,或身先士卒生擒匪首,或周密侦查智取险地,或雷霆万钧扫穴犁庭,屡建奇功,成为明王朝平叛灭火队队长。
邓子龙接到朝廷诏令,急率三千精兵“日夜兼程暴暑行”驰援滇西。滇西军民得知邓子龙率精兵助战,奔走相告,如同吃下定心丸。
邓子龙被任命为永昌参将,具体负责抵御联军进犯。他不顾戎马劳顿,仔细听取各地军情汇报。他仔细分析被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军事地图,脑海中对听取到的敌情进行甄别汇总,做出战略决策:绝不能画地为牢固守永昌,必须主动出击歼敌于永昌南部。
永昌知府大惑不解:“邓将军,陇川岳凤贼部日前正猛攻腾冲。贵部是否应立解腾冲之围,再回师迎击耿马罕虔?”
邓子龙胸有成竹解释:“陇川岳凤虽攻势猛烈,但腾冲素称边城锁钥,易守难攻。而耿马罕虔勾结缅王攻城略地,荼毒边民,觊觎永昌,正是我军心腹大患。他料我三千精兵不敢迎击十万叛军,必定西援腾冲。我出其不意率兵南指,打他个措手不及。只要重创罕虔所部,岳凤自然成为我军囊中之物!”
邓子龙率部从永昌南门誓师出征:“不复三宣诸郡,不擒罕岳诸夷,不平西南一统,不复入此关!”

(三)姚关歼敌
此时,罕虔叛军联军已气势汹汹渡河进犯施甸东南部重镇姚关(姚关原名姚官,因明初姚姓土司驻此而得名。邓子龙屯军此地老窑寨后,筑“五关”防守御敌,始改名姚关)。湾甸土知州景宗真及弟景宗材助纣为虐,加入叛军联军队伍,参与荼毒姚关。
邓子龙率部至姚关,满目只见“白骨暴于榛莽。”明军将士血脉贲张,“皆拔剑扼腕,欲一死战。”邓子龙观察地形,构筑营垒,调兵遣将,誓与联军血战到底。
面对攻击力强悍的缅军象阵,邓子龙绞尽脑汁寻求克制法宝。他苦苦寻觅,终于在姚关外找到一块狭窄谷地。他大喜过望,传令挖出大小不一的陷坑,用野草精心伪装覆盖。继而周密布置伏兵与火器,誓将此地变成象阵的坟场。万事齐备后,他派出小股部队搦战,且战且退将联军引入谷地,万箭齐发,火光冲天。大象惊慌失措,相继踩入陷坑,被烧得象阵自相践踏。一声炮响,伏兵四出,手持大刀长剑专砍象鼻。大象被砍得惨叫乱窜,将随后跟进的联军步兵踩成肉泥。邓子龙乘胜掩杀,与联军“急战攀枝树下。”明军将士奋起神威,“阵斩(景)宗真、(罕)虔,生获(景)宗材。”
邓子龙首战告捷,迅速扭转占据,同时在战场上“擒缅象千余。”将士们对助纣为虐的大象恨之入骨,邓子龙顺从将士心意,将这些战利品“烹以享士”,至今“烹象亭”犹存。
联军在湾甸遭到邓子龙第二次重创后,被迫退守耿马三尖山。邓子龙用重金从当地人口中打探出直通三尖山的秘密小道,令裨将率一部“直捣贼巢”,自己“预伏兵山后夹击。”
明军夜半突然发起攻击,联军猝不及防,百余名大小首领被生擒,“斩首五百余级”,全军覆没。围攻腾冲的陇川岳凤同时被官军击败被俘,押送京师。邓子龙三战三捷,“渠魁擒,诸夷贡,诸郡复,地方平。”滇西战云驱散,和平的阳光重新普照大地。
捷报传入京城,“帝悦,进(邓)子龙副总兵。”
为巩固边防,邓子龙率部修筑姚关城,并开辟清平洞(现为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古镇境内历史遗迹及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地作为驻军据点。为祭奠战死沙场的明军将士,他于清平洞南侧主持修建“恤忠祠”。
缅军贼心不死卷土重来,遭到云南把总高国春迎头痛击。高国春以区区五百明军大破数万缅军,立下盖世功劳。邓子龙与他互为犄角,主动出击牵制缅军,再立战功。
邓子龙在滇西打出了国威,显示出大明强大且不容侵犯的综合国力,使原先或见风使舵或被迫归附缅甸东吁王朝的边境各少数民族部落扬眉吐气,争先恐后宣布脱离异族统治,重新回归大明。邓子龙在永昌驱除外敌,巩固边防,成为滇西抵御外侮的定海神针。

(四)抗日援朝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日本后,野心勃勃制定出先占领朝鲜半岛,进而征服大明,最后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在“借道入明”的无理要求被大明藩属国朝鲜王国理直气壮拒绝后,丰臣秀吉向朝鲜半岛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日军分乘七百余艘大小战舰渡海登陆釜山,由南向北发起三路进攻。朝鲜王国节节败退,濒临亡国边缘,频频向宗主国大明告急求援。
明王朝识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其意实在中国”的野心图谋,毅然调集大明精锐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日援朝。远在西南边陲的邓子龙接到诏令,以永昌副总兵身份,率水军跟随主帅陈璘入朝参战。
邓子龙乘船“领兵征倭,渡鸭绿江”时,一段沉香撞到船体。他捞起把玩良久,觉得“宛似人头,爱护之”,每晚睡觉时放在枕边。入朝后,中朝联军携手作战,迅速恢复失地,打得日军被迫议和停战。丰臣秀吉见占不到便宜,于临死前遗命日军全线撤军。中朝联军趁机痛打落水狗,分道进击。
邓子龙奉主帅令,与“朝鲜统制使李舜臣督水军千人,驾三巨舰为前锋”,预伏釜山南海截击日军舰艇。
经过漫长等待,日军舰船逐渐驶近。邓子龙虽“年逾七十”但“意气弥厉”,为严惩侵略者,“急携壮士二百人跃上朝鲜舟,直前奋击”,杀得“贼死伤无算。”混战中,邓子龙的战船被火把点燃,烈火蔓延烧伤不少将士。日军趁机疯狂反扑,“(邓)子龙战死,(李)舜臣赴救,亦死。”
邓子龙战死后,首级被丧心病狂的日军割走邀功。将士们抢回邓子龙遗体,“取香木雕为首,酷肖(邓)子龙。
明神宗惊闻邓子龙阵亡噩耗,痛心叹惋,高度评价其“捐躯为国,可谓忠矣!”追赠他“左军都督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锡之诰命。”
朝鲜正祖向朝鲜民众宣扬“天朝副总兵邓子龙”的丰功伟绩:“(邓子龙)以七十老将,提二百勇士,纵恣于沧海上,唾手而矢灭狡夷,其气豪胆粗,可谓大丈夫哉!”
西南御缅军,保护边境安宁祥和;东北抗日寇,力助朝鲜取得露梁海战大捷。古往今来,和平时期保家卫国为国捐躯者虽车载斗量,但年龄之高、胆气之豪、死亡之烈、影响之大,当以邓子龙为翘楚!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