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迪拜生活了十年的牛女士最近惊了——路上撞见一辆蓝底白字的浙C牌照越野车!这可是迪拜街头罕见的“中国符号”。车主张正明是湖北十堰人,在温州做了15年生意,因近年生意遇困,他索性关了店,开着自家浙C车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境,花了50天、跑了2万多公里,穿越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伊朗,最终在7月抵达迪拜,准备在此开启汽车改装生意。
牛女士偶遇后主动联系,两人约着见面。张正明说,这趟没做详细攻略,走到哪算哪,遇到过签证麻烦、语言障碍,也收获了无数善意:在伊朗半夜迷路,当地人带他回家休息;哈萨克斯坦口岸工作人员帮他协调通关……如今他已办好迪拜手续,还计划2026年带新交的朋友开车回国。

张正明的旅程,听着像“说走就走的旅行”,背后藏着时代的便利。霍尔果斯推出的“自驾单证”、中哈互免签证、沿途国家的通关支持,让跨境自驾从“不可能”变成“可行”。他说“没做规划”,但能平安穿越多国,靠的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海关备案、旅行社协助、国际公路的畅通,这些“隐形支持”才是底气。
更酷的是他的心态:生意受挫,不抱怨,反而开车去看世界;语言不通,就用翻译软件+比划;迷路了,就相信陌生人的善意。这不是“莽撞”,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闯劲——敢想、敢试、敢用双脚丈量世界。

牛女士说“第一次见中国牌照”,同事也说“没见过周边国家外的车”。张正明的车,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张“民间名片”。他在伊朗帮当地人拍照,在阿塞拜疆和司机学做手抓饭,到迪拜后和修理厂师傅成了朋友……这些细节,比任何宣传都更能拉近两国距离。
迪拜人对中国车的好奇、对中国人的友好,和张正明对沿途的尊重,双向奔赴成温暖的纽带。正如他说的:“路上遇到的警察会主动问要不要帮忙,本地人带我回家休息。”这不是“偶然”,是中国人“与人为善”的传统,和“一带一路”下民心相通的必然。
3. 自驾背后,是普通人对“诗和远方”的奔赴张正明的故事最打动人的,是“普通人也能圆环球梦”。他曾是温州商人,如今是“自驾探险家”;他不是专业旅行博主,却用最真实的方式记录旅程。50天的风餐露宿、2万公里的颠簸,换来的是“看过不同的天空”“认识了不同的人”。
这让我想起网友说的:“以前觉得出国遥不可及,现在看人家开着自家车就去了,突然有了勇气。”张正明的经历像一颗种子,让更多人相信:世界很大,但只要肯出发,就能触到它的温度。

张正明的浙C车停在迪拜街头,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一个信号——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正被一个个“说走就走”的自驾者拉近。他的旅程,是个人的勇敢,是时代的便利,更是民间交往的温暖注脚。
我们羡慕他的自由,更敬佩他的真诚:对世界的开放,对他人的善意。未来,他要在迪拜做汽车改装,还要带朋友开车回国,这样的“双向奔赴”,才是全球化最动人的模样。
最后想问问:你羡慕这样的自驾旅程吗?你有想过开车去看看世界吗?评论区聊聊,愿更多人像张正明一样,用车轮丈量远方,用真诚连接世界。
愿所有勇敢的出发,都能遇见更辽阔的风景;愿每一次跨境相遇,都能成为友谊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