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这是诗人王安石写的一篇关于杂草“葎草”的诗。葎草是书面语,“拉拉藤”是俗称或者别称,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联。
图片01~02):路边的“拉拉藤”

“葎草”名字背后的趣味故事:“葎草”的名称首次来源于唐代《新修本草》中的记载,以前各地各典籍对“葎草”这种植草的称谓并不一致,以致于现在“葎草”的别称,或者俗称,曾用名有很多。
比如在《名医别录》中称“勒草”“黑草”。在《蜀本草》中称“葛勒蔓”。在《开宝本草》称之为“来莓草”。
图片03~04):葎草的幼苗植株


《圣济总录》中称“葛葎草”,在《救荒本草》中称“葛勒子”“涩萝蔓”。在典籍《本经缝源》中称为“割人藤”,在《广州植物志》中称为“假苦瓜”“苦瓜蘑”。
在《江西草药》之中称“过江龙”,在河北草药之中称《拉拉蔓》,在《东北药物志》中别称“穿肠草”“拉拉秧”。
在《江苏野生植物志》中称“拉拉藤”,在《安徽药材》中称“老虎藤”,在《福建民间草药》中称“五爪龙”“牛跤迹”。在《贵州民间方药集》中称“锯锯藤”。
图片05~06):路边上的葎草


名字的来源或形或义,方便理解方便记忆。
比如“拉拉秧”这个名字,其名或源于其茎蔓上钩刺的“攻击性”。孩童们嬉戏时,若不慎触碰葎草,倒钩刺会勾住衣物或皮肤,拉扯间带来刺痛感,仿佛被“拉了一把”,故得此名。这一名称生动刻画了葎草与人类互动的“调皮”特性。
“割人藤”这个名称,直指其茎刺的锋利。葎草的倒钩刺坚硬细密,若皮肤直接接触,易被划伤,甚至留下血痕。农民劳作时,若被其缠绕,常需忍痛剥离,故称“割人藤”,凸显其“带刺的防御”。
图片07~08):土坎护坡上的葎草


葎草“五爪龙”这个名字,或源于叶片形态。葎草的叶子呈肾状五角形,掌状深裂为5-7片,形似龙爪,且茎蔓蜿蜒如龙游走,故得名。这一名称赋予葎草神奇色彩,仿佛它是一条守护在田间的“草龙”。
葎草“蛇割藤”这个名称,暗指其与蛇的关联。葎草常生长于荒地、草丛,茎蔓低垂如蛇行,且倒钩刺易划伤皮肤,古人误以为蛇所为,故称“蛇割藤”,这些趣味知识增添了“葎草”几分神秘与敬畏。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葎草”名字的由来作了详尽解释:
图片09~10):杂灌木丛中的拉拉藤


此草茎有细刺,善勒人肤,故名勒草。讹为“葎草”,皆方音也。
“葎草”润三焦,消五谷,益五脏,除九虫,避瘟疫,傅蛇,蝎伤。
原来这个名字是被人们“误”传了,而且是因为方言口音的问题。
葎草是天然的野生蔬菜和优质的牧草:《500种野菜野外识别速查图鉴》中载葎草:春季采集嫩芽,嫩苗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漂洗,可炒食。
图片11~12):葎草雌花


葎草非传统食材,在特定环境背景下,其嫩茎叶可以作为野菜食用。
《救荒本草》中载葎草:采嫩苗叶煠熟,换水浸去苦味,淘洗,油盐调食。《植物名实图考》中载葎草:嫩苗时调以酸咸,乃不戟喉。
“葎草”是饥荒年代的“救命菜”。在食物匮乏时期,人们采集葎草的嫩苗叶,经焯水去除苦味后,用油盐调食。其味道苦涩,需经反复淘洗以改善口感。虽非美味,但能果腹。
图片13~14):葎草雄花


葎草的嫩叶和茎秆富含营养(蛋白质粗纤维多),也是家禽家畜优质的青饲料。
葎草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荨麻目“桑科”大麻亚科“葎草”属一年生或者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中国植物志》第23卷第1部中载葎草:为桑科大麻亚科葎草属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
“葎草”的地上茎蔓细长,密布倒钩刺(很容易挂刺路人,形成皮肤伤害),可攀援至数米高甚至于几十米高。
图片15~16):葎草果实


“葎草”的叶片呈肾状五角形,掌状深裂为5-7片(常见的有5裂叶,7裂叶,有时也会遇见3裂叶的葎草),表面粗糙,背面有柔毛和黄色腺体,裂片卵状三角形,边缘具锯齿。
“葎草”的雄花序为圆锥花序,黄绿色,小而密集。雌花序球果状,苞片纸质,顶端渐尖,具白色绒毛;瘦果扁平,成熟时露出苞片外。种籽含油量高可榨油。“葎草”是雌雄“异株”植物不是雌雄同株植物。
“葎草”的花期在7月~8月份,果期在9月~10月份。以种籽繁殖育苗为主。
图片17~18):草坡上的葎草


“葎草”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在中国除新疆、青海外,南北各省区均有“葎草”分布,常见于沟谷边、路旁溪房、荒地、田边河边,杂草丛灌木丛中等环境。
“葎草”的适应性广耐贫瘠、抗干旱,可适应年均温5.7-22℃、年降水量350-1400mm、土壤pH值4.0-8.5的广泛条件,根系发达,能有效固土防沙。
“葎草”是农田中典型的恶性阔叶杂草。《农田杂草识别与防治原色图鉴》中载“葎草”:主要危害果树及作物,其茎缠绕在果树上,影响果树生长。局部地方对小麦形成危害,较重。常常成片生长。除新疆青海外,各地均有分布与生长。
图片19~20):公园里的拉拉藤

“葎草”全草药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中药大辞典》中载葎草:别名拉拉秧,拉拉藤,老虎藤,穿肠草。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功效。主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疡疮,皮肤瘙痒。
图片21~22):拉拉藤雄花


《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载葎草:本草药用,可清热,可凉血。
《唐本草》中载“葎草”:味甘苦,寒,无毒。可以清热利尿,消淤解毒。主治淋病,小便不利,疟疾,腹泻,痢疾,肺结核,肺脓疡,肺炎,癞疮,痔疮,痈毒,瘰疬。
图片23~24):拉拉藤雌花


《500种野菜野外识别速查图鉴》中载“葎草”:9~10月收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莉,热毒疮疡,皮肤瘙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葎草入药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止痒”“舒张血管”“抗肿瘤”活性。
图片25~26):恶性阔叶杂草~葎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