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之间,一架歼-35隐身战机从福建舰甲板电磁弹射升空,这一幕宣告中国航母正式迈入“电磁时代”。
01
电磁弹射歼-35首飞
东海破晓时分,一架深灰色歼-35战机在电磁轨道的爆鸣声中冲天而起,福建舰甲板上腾起的浪花尚未落下,中国海军已掀开远洋作战的新篇章。

2025年9月22日,中国国防部正式宣布:歼-35隐身舰载机、歼-15T战斗机及空警-600预警机在福建舰上完成电磁弹射起飞与阻拦着舰,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五代隐身战机电磁弹射的国家,而美国福特号航母至今未能实现F-35C的电磁弹射起飞。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在测试中展现出卓越性能,从冷启动到准备就绪仅需15分钟,可实现全甲板连续弹射作业。央视公布的画面显示,三型舰载机接连完成弹射起飞,整个过程行云流水,验证了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电磁弹射和阻拦系统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这一天,距离辽宁舰首次滑跃起飞已过去13年,中国航母战斗力正式迈入“弹射时代”。
海军有关部门披露,在多次试验训练任务中,海军多名飞行员驾驶这三型舰载机,成功在福建舰上实现起降。这些训练验证了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电磁弹射和阻拦系统与多型舰载机的良好适配性。

福建舰作为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自2024年5月首次海试以来,福建舰按计划有序开展各项海上试验,顺利推进各类装设备调试和整体运行稳定性测试。
三型舰载机的成功起降,标志着福建舰初步具备全甲板作业能力,为后续各型舰载机融入航母编队体系打下良好基础。军事专家张军社指出,这表明福建舰已具备基本作战能力,为其服役及形成战斗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从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的历史性突破
中国航母发展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艰辛道路。
2012年,辽宁舰的服役终结了中国无航母的历史,但这艘由苏联瓦良格号改建而来的6万吨级常规动力航母采用滑跃式甲板设计,明显限制了舰载机的满油满弹起飞能力。2019年山东舰的下水,虽实现了国产航母的零突破,却仍是辽宁舰的优化版本,核心技术并未摆脱滑跃起飞的桎梏。

滑跃起飞技术要求低但也有很大局限性,只适用于起飞重量小的飞机,严重制约着舰载机的加油量和载弹量,降低了舰载机的滞空时间和战斗能力。这种起飞方式根本无法使用重型战斗机,因为它们起飞需要足够长的跑道,否则就无法获得足够的初始速度。
直到福建舰的出现,中国航母才真正跨过“代际门槛”。2025年,福建舰使用电磁弹射系统成功完成歼-35隐身舰载机的弹射起飞,在夜间飞行测试中,2.1秒内速度达到280公里/小时。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航母正式从"滑跃时代"迈入了"弹射时代"。
福建舰采用的电磁弹射系统展现了中国在航母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与传统的蒸汽弹射相比,电磁弹射具有显著优势:加速均匀、可控性强,适合高速大载荷舰载机弹射。该系统采用中压直流供电技术,效率比美国福特级航母高30%,故障间隔达3000次,维护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

电磁弹射的灵活性解锁了福建舰的"全能机库"。该系统可智能调节弹射力度,适应不同重量的舰载机,从轻型的无人机到重型的歼-15T战斗机都能高效弹射起飞。三根弹射轨道可全启用,能量利用率高达60%,远超福特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电磁弹射和阻拦这种起降方式,大大提高了预警机出动回收效率,能够保证预警体系持续在线。
使用电磁弹射,歼-35能以"满油+隐身构型"快速起飞,凭借低可探测性突破敌防空网;歼-15T则可以"满油满弹"升空,依托其大载弹量和大航程实施饱和式对敌攻击。
03
重塑海空对抗规则
歼-35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隐身舰载战斗机。其与电磁弹射的结合,意义远非简单的1+1=2。

首先,它极大提升了中国航母编队的制空与打击能力。满状态起飞的歼-35,凭借其隐身性能与先进航电系统,在穿透敌方严密防空网、争夺制空权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为整个编队提供坚实的“空中保护伞”,并能对远距离的海陆目标实施致命打击。
其次,它标志着中国航母编队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成熟。电磁弹射为固定翼预警机(如传闻中的空警-600)和反潜机上舰铺平了道路。这些“力量倍增器”的加入,将构建起一个集预警探测、指挥控制、电子对抗、反潜作战于一体的立体化作战体系,使中国航母编队真正具备了远海大洋的独立作战能力。
此次福建舰成功实现了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的协同作战,这种"电弹三杰"的组合形成了完整的航母航空作战体系,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

空警-600预警机凭借氮化镓双波段雷达,在500公里外锁定F-35,电子对抗环境下目标识别率保持90%,为编队争取40%额外预警时间。歼-15T作为重型舰载战斗机,承担着火力压制与空域控制的功能。而歼-35则凭借隐身性能负责突防和制空任务。
这种多机型协同作战能力使福建舰能够构建24小时侦查网,具备全面作战能力。航母甲板智能调度系统由AI管理,优化了舰载机的起降效率和甲板作业流程。

而福建舰与歼-35的组合,标志着中国进入“三航母时代”,但其内涵远不止于数量的增加,更在于质的飞跃。三艘航母,特别是福建舰的服役,意味着中国海军终于拥有了可轮换、可持续、具备可靠远洋作战能力的航母打击力量。
04
点评
改变亚太海洋力量格局
福建舰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海军航母战斗群作战能力的质的飞跃。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部署超100架歼-35舰载机,成为全球唯二现役隐身舰载机(另一款为美军F-35C),标志中国进入舰载机隐形时代。

福建舰配备48架歼-35、空警-600预警机和攻击-11无人机,形成覆盖西太平洋1500公里的"死亡圈"。美军承认福建舰日出动架次达160架,远超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中国航母战斗群以舰载机和高超音速导弹双核心,射程达2000公里,可对美军航母战斗群形成威胁。
更重要的是,福建舰产业链完全自主,2800家国内供应商参与制造,无外国零件。这种全自主化的生产能力确保了中国航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福建舰的突破不仅在于技术层面,更在于战略价值。军事专家张军社表示:“福建舰打击范围可覆盖第二岛链,西太平洋战略格局将被重塑。”

与滑跃起飞的辽宁舰和山东舰相比,福建舰不仅能搭载固定翼预警机,还能使舰载战斗机满油满弹起飞,显著提升作战半径与持续作战能力。这意味着中国航母编队将能在远海同时维持两个航母战斗群存在。
福建舰通过台湾海峡时,引发了岛内舆论的高度关注。与辽宁舰入列时岛内40%观点质疑其作战能力不同,现在讨论焦点已变为“重塑‘第一岛链’乃至‘第二岛链’的战略平衡”和“西太平洋格局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