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七旬农妇土地维权四年无果,质问:我的活命钱去哪了?
近日,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埔上镇埔上村七旬村民张明凤通过网络平台反映,其合法承包的3.32亩土地在承包期内被他人“调包”确权,随后被征用,数万元补偿款下落不明。四年来,她虽历经一审、二审、再审、检察监督乃至信访,但维权之路屡屡受挫。核心争议直指基层土地确权程序的规范性与司法裁判中关键证据的真实性,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农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引人深思。
三十年承包地蹊跷“易主”,征地补偿款悬空
据张明凤提供的材料显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起,她便合法承包了埔上村四块共计3.32亩耕地,承包期明确至2028年12月31日。她持有当年的《耕地承包合同书》与《承包经营权证》为据。转折发生在2017年,当地统一进行旧证换新证工作。张明凤称,在此过程中,她发现同村村民张*柳的承包地信息出现异常变动:“他的承包地原本是4块共4.2亩,新证却变成了8块共9.34亩,凭空多出5.14亩。”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2020年11月,因建设金山新材料产业园三期项目,她名下的三块土地被征用,但这些地块的使用权却赫然登记在了张*柳和另一位村民陈金妹的“新证”上。张明凤表示,村民陈金妹在了解情况后,已将其名下0.7亩土地的补偿款28350元归还。但涉及张*柳名下1.72亩土地(树林下1.42亩、长呼垅0.3亩)的补偿款57510元,尽管多次追讨,对方与村委会均拒绝归还。“这本该是我的活命钱!”张明凤激动地说,她年事已高且无固定收入,这笔补偿款对她至关重要。
四年诉讼路波折重重,司法程序遭当事人质疑
为维护自身权益,张明凤走上了法律诉讼之路。她先后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纠纷、法定继承纠纷等案由,将埔上村委会及张*柳告上法庭。然而,诉讼过程让她倍感无力。她指出,在一审庭审中,她对被告方出具的1998年《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真实性提出强烈质疑,当庭指出该证件记载地块与亩数存在矛盾,涉嫌伪造,并质疑村委会在承包期内擅自变更承包方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但让她不解的是,这些关键质证意见和辩论观点,并未被载入最终的判决书中。法院采信了被告方提供的证据,判决她败诉。此后,案件历经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福建省高院再审审查,均维持原判或驳回其申请。张明凤向南平市检察院、福建省检察院申请法律监督,亦未获支持。在其提供的一份民事判决书照片中,法院认为她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主张。
信访渠道尝试未果,老人呼吁关注土地权益保障
在司法途径遇阻后,张明凤转向信访渠道。她表示,材料曾通过信访系统转至省高院等部门,但问题至今悬而未决。她曾致信中央巡视组,随后接到当地法院电话询问,但之后又无下文。“四年了,为什么查明一本证件的真伪这么难?老百姓维权为什么这么难?”张明凤的发问中透着无奈与困惑。本案的核心争议点在于土地确权过程中的历史档案记录与实际归属的认定。张明凤坚持认为,村委会原始档案能证明其承包关系,而对方证件存疑。目前,舆论的关注点已超出个案本身,延伸到对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程序公正性、基层治理规范性以及民众维权渠道畅通性的思考。
(本文基于当事人陈述及公开资料整理代为发布,如有不实言论我们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侵权请联系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