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山西长治明堂山旅游攻略火了,这座“北齐明堂遗址”凭啥成“晋东南文旅新名片”?

长治市长子县东南20公里处,太行山脉如巨龙盘卧。一座海拔1700米的山峰刺破云霭,山顶平台平坦如砥,残存的夯土基址、斑驳

长治市长子县东南20公里处,太行山脉如巨龙盘卧。一座海拔1700米的山峰刺破云霭,山顶平台平坦如砥,残存的夯土基址、斑驳的摩崖石刻与苍劲的古松相映成趣——这里是明堂山,被学界誉为“华夏第一祭坛”,也是解码中华上古文明与晋东南农耕信仰的关键坐标。

“明堂山不是普通的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通天之梯’。”76岁的守山人李长根拄着竹杖站在山顶,望着脚下层叠的山峦,“我爷爷说,这儿自古就是‘祭天拜祖’的地方,每逢大节,方圆百里的百姓都背着供品往上爬,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近日,记者跟随考古专家、民俗学者及登山爱好者深入明堂山,结合文献考证与实地探访,为您揭开这座“上古名山”的神秘面纱,并奉上实用游玩指南。

导语:为何明堂山是“华夏文明的活态档案”?

明堂山之名,最早见于《竹书纪年》:“炎帝神农氏……作明堂于长子。”据山西大学考古系教授王炜考证,这座山曾是上古炎帝部落的祭祀中心——山顶平台即为“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祭祀天地之所),山下分布着祭社稷、拜祖先的附属建筑群。

更令人惊叹的是,明堂山的人文脉络贯穿古今:

上古遗韵:山顶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灰坑、石斧残件,印证了炎帝时期“择高而祭”的传统;

北齐印记:山腰现存北齐武平年间(570-576年)的“五龙祭坛”遗址,石砌基址呈五边形,与《隋书·礼仪志》中“北齐祭天用五方上帝”的记载吻合;

宋金延续:宋代摩崖石刻《重修明堂记》详细记录了民间捐资修缮祭坛的过程,金代则在山顶建“玉皇阁”,将祭祀文化与道教信仰融合。

2021年,明堂山遗址被列入“山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上古明堂祭祀文化”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这座沉睡千年的“太行之巅”,正以考古实证与活态传承,重新定义中华文明的起源叙事。

第一幕:核心看点——从“炎帝祭坛”到“云海奇观”,触摸文明的立体脉络

明堂山景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分为“祭祀文化区”“自然奇观区”“生态休闲区”。记者梳理五大“必探亮点”,带您沉浸式感受“上古祭坛+太行山水”的双重魅力:亮点1:山顶明堂遗址——打开上古祭祀的“密码箱”

沿登山步道攀爬1小时,抵达海拔1700米的山顶平台。眼前一座长宽各30米的方形夯土基址赫然入目,这便是核心的“明堂”遗址。“根据碳14测年,基址距今4500-5000年,与炎帝活动时期高度重合。”王炜教授蹲在探方边,指着重叠的夯土层说,“古人用红烧土混合黄土夯筑,既防潮又坚固,这种工艺在同时期遗址中极为罕见。”

遗址旁的展陈馆通过VR技术复原了上古祭祀场景:部落首领率族人在明堂前敬献五谷、宰杀牺牲,巫师手持龟甲占卜,烟雾升腾中与“天帝”沟通。“这些复原不是想象,是基于出土的陶鼎、骨笛、玉璧等文物推演的。”展陈馆讲解员小杨说,“游客戴上VR眼镜,能‘看见’5000年前的祭祀现场。”

亮点2:五龙祭坛——北齐王朝的“天地契约”

下山途中,山腰一处半圆形石砌平台引人驻足。平台中央立着五尊石龙浮雕,龙头朝向五个方向,故称“五龙祭坛”。“这是北齐皇帝祭祀‘五方上帝’的场所。”长子县文旅局研究员张敏介绍,“北齐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但贵族仍视明堂山为‘神山’,派专人管理祭坛。石龙身上的卷云纹,与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如出一辙,是北朝艺术的典型代表。”

祭坛旁立着一方残碑,仅存“武平三年,岁在壬辰,皇帝谨遣……”字样。“‘武平三年’正是北齐皇室大举祭祀明堂山的年份。”张敏推测,“残碑可能是当时官员记录祭祀过程的碑刻,为研究北朝宗教政策提供了实物证据。”亮点3:云海栈道——太行山巅的“仙境走廊”

明堂山的自然景观同样震撼。沿“云海栈道”前行,悬崖边的木栈道随山势起伏,两侧是刀削般的峭壁,下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最妙的是雨后初晴时,云雾从谷底蒸腾而起,栈道如悬空中,游客恍若“行走在云里”。

“秋季是最佳观赏期!”摄影爱好者陈先生举着相机说,“10月中下旬,漫山红叶与云海交织,随手一拍都是大片。山顶视野开阔,能看到八泉峡、太行山大峡谷的层峦叠嶂。”

亮点4:摩崖石刻群——“石头上的祭祀史诗”

山体岩壁上分布着20余处摩崖石刻,年代从宋金延续至明清:

宋代《明堂山记》详细记载了“春祈秋报”的祭祀流程;

金代《重修玉皇阁碑》提到“每岁九月九,州府官员率民登高祭天”;

明代《禁伐山林碑》则刻着“明堂山乃神山,禁砍树木、禁污泉源”的乡规民约。

“这些石刻是研究晋东南民间信仰演变的‘活字典’。”张敏说,“从官方祭祀到民间自发,从单一祭天到融合道教,明堂山的文化包容性极强。”

亮点5:民俗活化——老匠人的“祭祀手艺”

山脚下的“明堂村”,至今保留着与祭祀相关的传统手艺:

面塑供品:72岁的王秀英老人用面捏出“三牲”“五谷”,造型逼真,“过去祭祀用真的猪羊,现在用面塑代替,既环保又保留了老规矩”;

古乐演奏:村里的“八音会”乐队能用唢呐、锣鼓演奏《迎神曲》《送神曲》,曲谱是从清代手抄本整理而来;

祭祀舞蹈: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村民会穿上传统服饰,跳“禹步舞”(模仿古人祭祀时的步伐),已被列入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年轻人也爱学!”王秀英的孙女小娟说,“我大学学的是舞蹈,回来跟着奶奶学‘禹步舞’,想把它搬上舞台。”

第二幕:深度体验——从“登山”到“寻根”,解锁多元玩法

明堂山不仅是“景点”,更是“文化课堂”。景区围绕“祭祀文化”“上古文明”设计了互动项目,让历史可感可触:

体验1:“小祭司”研学营(付费,268元/儿童)

每周六日开放,小朋友穿仿古祭服,在考古专家指导下模拟“上香”“献爵”“读祝文”等祭祀环节,还能动手制作陶鼎模型。“我家孩子做完说,‘原来古人祭天这么讲究,我们今天的仪式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长治家长刘女士说。体验2:“石刻拓印”手作工坊(免费,需预约)

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游客可用宣纸、墨汁拓印摩崖石刻片段,制作专属“祭祀石刻拓片”。“拓印金代的‘重阳祭文’时,老师讲了古人‘登高避灾’的习俗,才知道重阳节不只是吃重阳糕。”太原游客林小姐说。

体验3:“明堂夜话”文化沙龙(免费,每周五晚)

在山脚下的“明堂书院”,邀请历史学者、民俗专家讲述“明堂山的考古故事”“祭祀文化与现代生活”。参与者可分享家族祭祀习俗,“听老教授讲‘家祭’与‘国祭’的联系,突然懂了爷爷每年清明祭祖的意义。”长治大学生小王说。

第三幕:实用攻略——高效打卡与周边联动开放信息

时间:全年开放,8:00-18:00(云海最佳时段:雨后清晨5:30-7:30);

门票:80元/人(含保险,学生、老人半价);

导览:入口处有电子导览屏,可扫码听“祭祀文化”“地质科普”语音讲解;每日9:30/14:00提供免费人工讲解。

交通指南

自驾:长治市区→太长高速→长子出口→明堂山景区(停车场免费,车位充足);

公共交通:长治东站→201路公交至“长子县汽车站”,转乘长子-明堂山班车(10元/人,40分钟直达);

打车:从长治王村机场出发约1小时,费用150元;从壶关八泉峡出发约50分钟,费用80元。

游玩建议

最佳路线:山门→云海栈道(观景)→五龙祭坛(历史)→明堂遗址(核心)→摩崖石刻群(文化)→下山(可选徒步或电瓶车);

必带物品:身份证(验票)、防滑鞋(栈道湿滑)、防晒帽(山顶紫外线强)、保温杯(山区温差大);

联动玩法:可与壶关八泉峡(世界地质公园,30分钟车程)、长子法兴寺(唐代古刹,20分钟车程)串联,形成“山水+人文”两日游;若时间充裕,可加游长治市区的潞商文化园,了解晋东南商贸史。

结语:明堂山,是山,是祭坛,更是文明的“基因库”

离开时,夕阳为明堂山镀上金红。守山人李长根坐在山顶老槐树下,用陶壶煮着山泉水泡的连翘茶:“我守了40年山,看着游客从‘爬山看景’到‘坐下来听故事’,打心底里高兴。这山啊,不仅是石头和树,是老祖宗的心跳,得世世代代传下去。”

明堂山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它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一条连接古今的“文化脐带”:遗址里的夯土、石刻上的文字、村民的面塑手艺,都在诉说:所谓“文明寻根”,不是翻故纸堆,而是在行走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在体验中理解祖先的智慧。

这个秋天,不妨来明堂山吧!

走一趟云海栈道,摸一摸五龙石刻,

学一次祭祀礼仪,尝一口面塑供品,

你会懂得:

最动人的传承,

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

在太行之巅的风里,

在村民的笑谈中,

在我们与祖先的对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