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小暑节气。每到小暑节,老人们总是摇着蒲扇念叨着:
看小暑落在哪一段?夏天的脾气都写在里头呢!
在民间,有“小暑在头,热死老牛;小暑在尾,七月大水”的说法。
那么,到底什么意思呢?今年在“头”还是在“尾”?小暑到,有何讲究?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小暑,是夏季的第5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即为小暑。
老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到,意味着伏天将至,天气更为炎热。
今年的入伏时间在7月20日,出伏时间在8月19日,全年伏天仅有30天,是近10年最短伏天!不过就当前的气温来看,南方多地的白天气温,已经处在35℃以上。

而2025年小暑节气,落在公历7月7日,具体的交节时间为凌晨4时05分,对应的农历日期是六月十三。
今年会不会很热呢?
按照农谚传统划分法,一般出现在农历上旬的视为“头”,出现在农历的下旬则为“尾”。六月十三,可以视为在农历的月头。
按照“小暑在头,热死老牛;小暑在尾,七月大水”的说法,预示着今年小暑节气前后,天气较热,连耐热的老牛都被热死。
显然,这里用一种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小暑在头的炎热程度之高。

怎么理解呢?
二、“小暑在头,热死老牛;小暑在尾,七月大水”的俗语解读小暑交节时间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相关。当小暑“在头”,副热带高压可能提前北抬,导致高温少雨,进而造成稻田龟裂,连耐旱的老牛都备受煎熬。

而“在尾”,即对应六月下旬入小暑,此时副高或北抬延迟,雨带滞留长江流域,导致暴雨频发。为此,有了“小暑在尾,七月大水”的说法。与之类似的说法还有不少,如“小暑在尾,两河水”。
农谚不仅是气象预测工具,更承载着农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热死老牛”以夸张手法强调高温对牲畜的影响,提醒人们注意防暑;“七月大水”则警示暴雨可能引发的洪涝灾害,需提前做好防范。
这种“未雨绸缪”的思想,恰是我们老祖宗一直传承下来的人生处世之道。

1.注重防暑降温
老话常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小暑天气炎热,首要任务是注意防暑降温。
穿衣方面,可以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或真丝面料。外出时,戴遮阳帽或打伞等,避免烈日暴晒。
平时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可喝淡盐水或绿豆汤,避免大渴过饮。身体虚弱者,可泡一杯伏姜茶,暖胃散寒。

2.饮食清淡忌贪凉
小暑湿热交蒸,脾胃易受影响,饮食可遵循“清淡、易消化、祛湿”原则。可煮冬瓜薏米汤、赤小豆鲫鱼汤;苦瓜、黄瓜、芹菜等食用,助于清热解暑。

3.避免过度劳累
高温环境下,减少剧烈运动或长时间户外劳动。出汗后,及时擦干换衣,切勿立即冲凉水澡,防止寒湿入侵。
4.午间小憩养精神
小暑时节,中午太阳最毒时,尽量避免外出。中国人有“午睡避暑”的传统,晌午躺凉席上小憩一会儿,北方叫“歇晌”,南方叫“打瞌睡”。
从养生的角度说,中午11点至13点是养心关键时段,闭目养神或小睡20-30分钟,有助于缓解疲劳、稳定情绪,避免“暑伤心气”导致的头晕、心慌。

小暑到,民间还有不少的习俗活动,比如:
1.尝新
旧时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新稻收割后,先蒸新米饭祭先祖,再用新米、新麦烙饼、擀面,分给邻里同尝丰收味。
如今,广西一些乡村地区,仍保留“吃新酒”传统——农家用新米酿酒,摆席邀亲友共庆,图个“尝新纳福,邻里和美”的好彩头。

2.吃藕
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性凉,能清热凉血、健脾开胃。南方人爱将藕凉拌,或做成蜜汁糯米藕:糯米填入藕孔,加冰糖熬制,淋上桂花蜜,香甜软糯。

3.晒伏
小暑时节阳光充足,正是晒伏的好时候。民间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之说,人们将衣物、棉被、书籍等拿出来晾晒,去潮防霉。在江南,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延续。
此外,还有喝“伏茶”、吃伏羊等习俗。

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习俗和讲究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