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与南宋初年的抗金传奇

绍兴十一年(1142 年)腊月的临安,寒风卷着雪花,掠过大理寺监狱的铁窗。岳飞身着囚服,望着窗外飘落的积雪,手指无意识地

绍兴十一年(1142 年)腊月的临安,寒风卷着雪花,掠过大理寺监狱的铁窗。岳飞身着囚服,望着窗外飘落的积雪,手指无意识地在墙壁上刻划着 “还我河山” 四个字的痕迹 —— 墨迹早已褪去,刻痕却深深嵌入砖缝,一如他心中从未熄灭的抗金之志。这位三十九岁的抗金名将,鬓角已染风霜,恍惚间想起二十年前汤阴故里的场景:那时他在母亲膝下聆听 “忠义” 教诲,母亲亲手在他背上刺下 “尽忠报国” 四字,灼热的刺痛与滚烫的期许,至今仍清晰如昨。

从汤阴少年的 “习武立志”,到从军抗金的 “初露锋芒”;从组建 “岳家军” 的 “军纪严明”,到北伐中原的 “战功赫赫”;从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的威名远扬,到 “莫须有” 罪名的蒙冤遇害,岳飞用一生的 “忠勇与坚守”,在南宋初年的烽火岁月里,写下了属于 “岳武穆” 的悲壮篇章。他的铠甲上凝结着沙场的鲜血,他的誓言里饱含着对故国的深情,即便历经千年,那份 “精忠报国” 的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汤阴少年:习武立志的 “忠义种子”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 年),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的一个普通农家,岳飞降生。父亲岳和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民,虽家境贫寒,却好善乐施,常常接济邻里;母亲姚氏出身书香门第,虽因战乱流落民间,却始终秉持 “忠义传家” 的理念。在父母的影响下,岳飞自幼便懂得 “家国大义”,三岁时听母亲讲 “卫青抗匈”“霍去病逐胡” 的故事,便会攥紧小拳头说 “长大后要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

岳飞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与磨砺。宣和四年(1122 年),汤阴遭遇旱灾,颗粒无收,岳和又因病去世,年仅十九岁的岳飞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担,靠砍柴、种地维持生计。但即便生活困苦,他也从未放弃习武与读书 —— 白天劳作间隙,他会对着树干练习拳脚;夜晚点燃松脂,在微弱的光线下研读《孙子兵法》《左传》,从古籍中汲取军事智慧。

少年岳飞在武学上展现出惊人天赋。他先是拜当地武师周同为师,学习射箭,仅用半年便练就 “百步穿杨” 的绝技,周同曾称赞他 “箭法已超老夫,日后必成将才”;后来又拜著名枪手陈广为师,学习枪法,不到一年便掌握了 “沥泉枪” 的精髓,能在实战中以一敌十。有一次,汤阴县里来了个恶霸,欺压百姓,岳飞闻讯后挺身而出,用枪法将恶霸制服,从此 “少年英雄” 的名声在汤阴传开。

宣和六年(1124 年),岳飞第一次从军,加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的地方军队,负责抵御辽军的侵扰。在军中,他凭借出色的武艺与过人的胆识,很快从普通士兵晋升为小校。他曾带领十余名士兵,在一次巡逻中遭遇数十名辽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岳飞毫无惧色,手持沥泉枪冲锋在前,士兵们深受鼓舞,奋勇杀敌,最终击退辽军,缴获了大量马匹与武器。这次战斗,让岳飞在军中崭露头角,也让他更加坚定了 “从军抗敌、保家卫国” 的决心。

然而,好景不长,宣和七年(1125 年),岳飞因母亲病重,不得不离开军队,回到汤阴照顾母亲。临行前,他对战友说:“待母亲痊愈,我必重返军营,与诸位共御外敌!” 回到家乡后,姚氏见岳飞仍心系国事,便在他背上刺下 “尽忠报国” 四字(一说 “精忠报国”,因后世流传演变),告诫他 “此生勿忘家国,勿负天下百姓”。这四个字,从此成为岳飞一生的信仰与追求。

从军抗金:初露锋芒的 “抗金名将”

靖康元年(1126 年),金军大举南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史称 “靖康之耻”。消息传到汤阴,岳飞悲愤交加,他跪在母亲面前,请求再次从军,姚氏含泪应允:“你去吧,家中之事无需牵挂,只需记住‘尽忠报国’四字便好。” 就这样,岳飞再次投身军营,加入了河北招抚使张所的军队,开始了他抗击金军的征程。

在张所麾下,岳飞因直言敢谏、军事才能出众,得到张所的赏识,被任命为统制官。当时,金军正围攻相州,张所派岳飞领兵救援。岳飞接到命令后,率领三千士兵星夜兼程,赶到相州城外。面对金军的重重包围,岳飞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先勘察地形,发现金军的粮草囤积在城外的一座小山丘上,便制定了 “夜袭粮道、围点打援” 的战术。深夜,岳飞亲自带领五百名精锐士兵,悄悄绕到金军粮道附近,点燃火把,发动突袭,金军毫无防备,粮草被烧得一干二净。金军得知粮草被烧,军心大乱,岳飞趁机率领大军从正面进攻,相州之围得以解除。

这次胜利,让岳飞在抗金军中声名鹊起。建炎二年(1128 年),岳飞率军转战江南,在常州、镇江等地多次击败金军。在常州之战中,岳飞面对金军的精锐骑兵,沉着应对,他命令士兵手持长刀,专砍马腿,金军骑兵失去战马,战斗力大减,岳飞趁机率军冲锋,斩杀金军数千人,缴获战马数百匹。战后,金军将领感叹道:“岳家军勇猛善战,实乃我军劲敌!”

建炎三年(1129 年),金军大举南渡,宋高宗赵构被迫逃往海上,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岳飞率领军队在广德、宜兴等地坚持抗金,保护百姓免受金军的侵扰。他治军严明,规定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们都严格遵守,深得百姓爱戴。宜兴百姓为了感谢岳飞的保护,自发为他修建生祠,还送给他 “精忠岳飞” 的锦旗。在宜兴期间,岳飞还收编了许多散兵游勇,组建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这便是后来闻名天下的 “岳家军” 的雏形。

建炎四年(1130 年),岳飞率军在牛头山(今江苏南京西南)设伏,迎战金军大将兀术。当时,兀术率领十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南宋的抗金力量。岳飞利用牛头山的地形优势,将军队分成数队,埋伏在山谷两侧。当金军进入埋伏圈后,岳飞一声令下,伏兵四起,箭如雨下,金军大乱。岳飞亲自率军冲锋,手持沥泉枪,斩杀金军将领数人,士兵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这场战斗,金军损失惨重,兀术不得不率领残部北撤,岳飞率军追击,收复了建康(今江苏南京)等失地。牛头山之战的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也让南宋朝廷看到了抗金的希望。

岳家军威:军纪严明的 “钢铁之师”

绍兴元年(1131 年),岳飞因抗金有功,被任命为神武右副军都统制,负责统领 “岳家军”。此时的 “岳家军” 已初具规模,但岳飞深知,要想打败强大的金军,必须要有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为此,他制定了严格的军纪,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

在军纪方面,岳飞规定:士兵不得擅自离开军营,不得欺压百姓,不得贪污军饷,违者严惩不贷。有一次,一名士兵因口渴,偷了百姓的一个西瓜,岳飞得知后,立即将这名士兵斩首示众,并对全军将士说:“我们从军抗金,是为了保护百姓,若欺压百姓,与金军何异?” 从此,“岳家军” 的军纪更加严明,百姓们都愿意亲近他们,常常主动为军队提供粮草与情报。

在训练方面,岳飞更是以身作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与士兵们一起训练,从射箭、骑马到阵法演练,每一项都亲自指导。他还根据金军的作战特点,创造了 “撒星阵” 等独特的战术 —— 这种战术将军队分成多个小队,像星星一样分散开来,既能灵活应对金军的骑兵冲锋,又能在战斗中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经过严格的训练,“岳家军” 的战斗力大幅提升,成为南宋抗金军队中的一支劲旅。

绍兴四年(1134 年),岳飞率军北伐,目标是收复被金军占领的襄阳六郡(襄阳、郢州、随州、邓州、唐州、信阳军)。襄阳六郡地处长江中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金军南下的重要据点。岳飞率领 “岳家军” 从鄂州(今湖北武汉)出发,首先进攻郢州。郢州的金军守军凭借坚固的城墙,负隅顽抗,岳飞亲自登上城楼,指挥士兵攻城,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攻破郢州,斩杀金军守将荆超。

随后,岳飞率军继续北上,先后收复随州、襄阳等地。在进攻邓州时,金军派出数万大军前来增援,岳飞采用 “诱敌深入” 的战术,将金军引入埋伏圈,然后发动突袭,金军大败,邓州得以收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岳飞就收复了襄阳六郡,这是南宋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收复失地,消息传到临安,宋高宗大喜,亲自下旨嘉奖岳飞,将他晋升为清远军节度使。

襄阳六郡的收复,不仅巩固了南宋的长江防线,也为后续的北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岳家军” 的威名远扬,金军将士都对 “岳家军” 心生畏惧,流传着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的说法。有一次,金军的一名将领在与 “岳家军” 交战前,对士兵们说:“岳家军勇猛善战,我们不可轻敌,若能避开,尽量避开。”

北伐中原:战功赫赫的 “还我河山”

绍兴六年(1136 年),岳飞再次率军北伐,目标是收复中原失地。这次北伐,岳飞兵分两路,一路由自己率领,进攻伊阳(今河南嵩县)、洛阳等地;另一路由部将牛皋率领,进攻蔡州(今河南汝南)等地。

岳飞率领大军北上,首先进攻伊阳。伊阳的金军守军兵力雄厚,还占据着有利地形,岳飞亲自勘察地形后,决定采用 “夜袭” 的战术。深夜,岳飞率领精锐士兵,悄悄爬上伊阳的城墙,杀死守城的士兵,打开城门,大军一拥而入,金军毫无防备,很快就被击溃,伊阳得以收复。

随后,岳飞率军进攻洛阳。洛阳是北宋的故都,金军派了重兵把守。岳飞深知洛阳的重要性,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先派一支军队佯攻洛阳东门,吸引金军的注意力,然后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从洛阳西门发动进攻。金军果然中计,将大部分兵力调到东门,西门的防守变得薄弱,岳飞趁机率军攻破西门,进入洛阳城。金军守将见大势已去,不得不率领残部北撤,洛阳得以收复。

在岳飞率军进攻洛阳的同时,牛皋也率领军队收复了蔡州等地。这次北伐,岳飞率领 “岳家军” 收复了中原的大片失地,取得了重大胜利。岳飞站在洛阳的城楼上,望着中原的大好河山,心中感慨万千,他写下了《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既是岳飞对自己抗金历程的总结,也是他对收复中原的坚定决心,成为后世流传千古的爱国名篇。

绍兴十年(1140 年),金军撕毁与南宋的和议,再次大举南侵,兀术率领大军进攻河南。岳飞接到命令后,率领 “岳家军” 再次北伐,迎击金军。在郾城之战中,兀术率领一万五千名精锐骑兵(号称 “铁浮图”)进攻郾城,岳飞亲自率军迎战。面对金军的重装骑兵,岳飞命令士兵手持长刀、大斧,专砍马腿,同时派骑兵从两翼包抄金军。经过激烈的战斗,“岳家军” 大败金军,斩杀金军数千人,缴获战马数百匹。郾城之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金军的主力,成为南宋抗金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

随后,岳飞率军乘胜追击,在颍昌(今河南许昌)再次击败金军,兀术不得不率领残部北撤。岳飞率军追击到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距离北宋故都汴京仅四十五里。此时,中原的百姓纷纷响应岳飞,自发组织起来,协助 “岳家军” 抗击金军,许多金军占领区的将领也表示愿意投降岳飞。岳飞见收复汴京指日可待,心中十分激动,他对将士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黄龙府是金军的重要据点,位于今吉林农安)。

蒙冤遇害:“莫须有” 的千古悲歌

然而,就在岳飞准备乘胜收复汴京、直捣黄龙府的时候,南宋朝廷内部的投降派却开始从中作梗。宋高宗赵构担心岳飞收复中原后,会迎回被金军俘获的宋徽宗、宋钦宗,威胁自己的皇位;宰相秦桧则主张与金军议和,以保住自己的相位。于是,宋高宗与秦桧勾结起来,开始策划剥夺岳飞的兵权,阻止他继续北伐。

绍兴十年(1140 年)七月,宋高宗连续十二道金牌(古代皇帝颁发的紧急命令),召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接到金牌后,悲愤交加,他望着中原的大好河山,想到即将到手的胜利付诸东流,不禁潸然泪下,感叹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但君命难违,岳飞不得不率领 “岳家军” 班师回朝。当 “岳家军” 撤退时,中原的百姓纷纷拦住岳飞的马头,哭着说:“将军若走,我们又要遭受金军的蹂躏了!” 岳飞含泪对百姓说:“我也不想走,但君命难违,日后我必再回来收复中原!”

回到临安后,岳飞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实际上被剥夺了兵权。随后,秦桧等人开始罗织罪名,诬陷岳飞谋反。他们收买了岳飞的部将王俊,让他诬告岳飞的儿子岳云与部将张宪谋反,然后将岳飞、岳云、张宪三人逮捕入狱,关押在大理寺监狱。

在狱中,秦桧等人对岳飞进行严刑拷打,逼迫他承认谋反的罪名,但岳飞始终坚贞不屈,他在供词上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八个大字,表明自己的清白。许多大臣都为岳飞鸣冤,如韩世忠就曾质问秦桧:“岳飞谋反,证据何在?” 秦桧回答道:“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 意为 “或许有”“可能有”)韩世忠愤怒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但宋高宗与秦桧早已下定决心要除掉岳飞,他们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于绍兴十一年(1142 年)腊月二十九日,以 “莫须有” 的罪名,将岳飞、岳云、张宪三人杀害于临安大理寺风波亭。岳飞遇害时,年仅三十九岁。临刑前,岳飞神色从容,他望着南方,心中默念着 “还我河山”,然后英勇就义。

岳飞遇害的消息传开后,天下百姓无不悲痛落泪,许多士兵与百姓自发为岳飞举行哀悼活动。在 “岳家军” 中,士兵们纷纷表示要为岳飞报仇,甚至有人提出要率军反抗南宋朝廷,但最终被岳飞的部将阻止。而金军得知岳飞遇害的消息后,却欢呼雀跃,兀术甚至摆酒庆祝,说:“岳飞已死,南宋无人能敌,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

昭雪千古:忠魂不朽的 “精神图腾”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宋高宗退位,宋孝宗赵昚即位。宋孝宗是一位主张抗金的皇帝,他深知岳飞的冤屈,即位后不久,便下旨为岳飞平反昭雪,恢复岳飞的官职与名誉,追赠岳飞为 “少保”,谥号 “武穆”(后宋宁宗时改谥 “忠武”),将岳飞的家属从岭南召回,并将岳飞的遗体从大理寺监狱附近的乱葬岗迁葬至杭州西湖边的栖霞岭,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岳王庙。迁葬之日,临安百姓自发沿街相送,哭声震天,许多老人带着祭品跪在路边,含泪说道:“岳将军,您终于可以安息了!”

岳王庙建成后,成为百姓缅怀岳飞的重要场所。庙内不仅供奉着岳飞的雕像,还悬挂着 “还我河山” 的匾额,两侧的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更是道尽了百姓对岳飞的敬仰与对秦桧等奸臣的唾弃 —— 庙前还铸有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人的铁像,他们反剪双手,跪在岳飞墓前,千百年来受尽百姓的唾骂与鞭挞。明代诗人文徵明曾在岳王庙题诗:“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岂不念,疆圉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这首诗深刻揭露了岳飞遇害的真相,也成为后世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文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岳飞的 “精忠报国” 精神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元代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但对岳飞的忠勇也十分推崇,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保护岳王庙,禁止任何人破坏;明代,朝廷多次修缮岳王庙,还将岳飞的事迹编入《宋史》,将其列为 “忠臣传” 的典范;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曾亲自到岳王庙祭拜,并题写 “丹心昭日” 的匾额,赞扬岳飞的忠诚;乾隆皇帝更是将岳飞的《满江红》收录进《御选历代诗余》,让这首词得以更广泛地流传。

在民间,岳飞的故事更是通过戏曲、小说、评书等形式代代相传。元代的杂剧《宋大将岳飞精忠》、明代的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清代的评书《说岳全传》等,都以岳飞的生平为蓝本,生动展现了他抗金报国、蒙冤遇害的故事,让 “精忠报国” 的精神深入民心。即便到了近代,岳飞的精神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 抗日战争时期,无数爱国将士以 “岳飞再世” 自勉,高唱 “还我河山” 的壮歌,奔赴抗日前线;新中国成立后,岳飞的事迹被收录进中小学语文课本,《满江红》成为必学篇目,“精忠报国” 也成为激励青少年爱国的重要口号。

如今,杭州岳王庙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前来祭拜岳飞,其中既有普通百姓,也有军政要员、文人学者,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 —— 他们在岳飞墓前献上鲜花,默念 “还我河山”,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忠勇情怀。在岳飞的故乡河南汤阴,“岳飞纪念馆” 内陈列着岳飞的铠甲、沥泉枪(复制品)及历代纪念岳飞的诗文碑刻,成为弘扬 “精忠报国” 精神的重要基地;在河南朱仙镇、江苏南京等地,与岳飞相关的遗迹也得到了妥善保护,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岳飞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他的 “精忠报国”,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对百姓的责任、对正义的坚守;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时代的遗憾,却也让这份精神更加震撼人心。正如岳王庙内那副对联所写:“一代精忠昭日月,千秋大义壮山河。” 岳飞的忠魂,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