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转告父母:这5类“病”属于“老年病”,无需过度治疗,别吓自己

人到暮年,难免身体会出现一些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很多人总喜欢往坏处想,不免会奔波于各个医院,寻求可以快速解决问题的良方。

人到暮年,难免身体会出现一些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很多人总喜欢往坏处想,不免会奔波于各个医院,寻求可以快速解决问题的良方。

但我们更要明白的是衰老本身不是病,而是生命自然的进程,过度治疗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负担,就比如我们将要提到的这些“老年病”。

一、“男”言之隐疾:前列腺增生

对于男同胞们来说,前列腺的健康状况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一旦出现问题,影响不容小觑!但在这个区域,随着年龄的增加,伴随衰老而来的往往还会有无法逃避的增生。这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良性生理过程,可以说能够避开的才是少数。从40岁左右开始,一些男性就已经开始出现这种状况,到60岁时大约一半的男性都会受到影响,而到了80岁,这个比例甚至会攀升到九成以上。所以,它其实更是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此类疾病在日常中俗称“前列腺肥大”,其本质就是随着年纪增长,体内激素平衡发生变化,男性体内的睾酮水平下降,导致激素失衡,在雄激素的长期作用下,前列腺组织逐渐增生、体积变大。

正是因为它的位置比较特别,就好像一圈环形包围着尿道的根部。当它的体积增大,就会从四周挤压这段尿道,使其变得很窄,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类是储尿期症状,比如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很多老人一夜要起床排尿五六次,严重影响睡眠质量,也增加了跌倒的风险;另一类是排尿期症状,如排尿等待、尿线变细、排尿无力、尿后滴沥、总感觉排不干净。

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完全排不出来,患者会感觉特别的憋胀,只有紧急就医导尿才能有所缓解。如果这个症状长期得不到适当处理,还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比如因尿液残留引起的膀胱结石、反复尿路感染,更严重的尿液还可能倒灌回肾脏引起肾积水,增加肾功能损害风险。

很多人一提及此病,就不免会和前列腺癌产生联想,但其实此类疾病是一种良性疾病,本身并不会转变为癌症,其进展通常非常缓慢。只不过在症状上有时候相似点很多,关键点还在于科学的诊断和鉴别。

但又由于这些症状的主观性很强,往往在临床上又容易误判。就比如有些老人因夜起频繁就医,可能一晚要起来七八次,但往深了问可能是因为睡不着觉,失眠就频繁的起床,顺带去尿尿;还有些人每天喝好多的水,尤其是睡前。这些就很可能依据症状误判为严重的增生,而进行过度治疗(如手术)。

其实,对于症状比较轻的患者,过度治疗(尤其是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往往是大于获益的,尤其是对于年龄比较大的人群。

就比如,当下很多老年人都会有不止一种的心脑血管疾病,如果要进行手术,在术前7天内是不能服用任何相关药物的,这就很容易增加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复发风险;而对于一些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贸然手术治疗,伤口愈合情况一般都不太好,很容易出现反复的尿路感染,甚至是损伤肾功能,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还有一些患者尿道括约肌损伤后会出现尿失禁、尿道瘢痕狭窄、逆行射精、膀胱颈痉挛等并发症,个别出血严重的病人,还需接受二次手术。

所以,面对该类疾病,如果症状比较轻微,对生活质量影响又不是很大的,只要做好定期观察和调整生活方式,比如避免憋尿、睡前减少饮水量(特别是避免浓茶、咖啡和酒精等利尿或刺激性饮品)就可以了。

如果症状已经对生活造成困扰的时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如帮助放松尿道肌肉的α-受体阻滞剂,或是能缓慢缩小前列腺体积的5α-还原酶抑制剂。

只有当症状十分严重,药物的效果不是很好,或出现了反复尿潴留、肾积水、膀胱结石等并发症的时候,才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二、给生活打上“马赛克”的老花眼

数据显示,从五十岁开始,差不多每个人都会被“老花眼”找上门。许多人一直觉得它是一种眼部疾病,但其实它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的调节能力减退而已。

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如同变焦镜头那般,自如地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关键在于晶状体能够依靠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整自身的厚度。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它是柔软有弹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也会慢慢的开始硬化、弹性下降,同时调节力量也会减弱。看近一点的东西的时候,它不能再自如地变凸,光线焦点也就不能准确落在视网膜上,看什么都会感觉不清楚。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在光线暗的地方阅读小字会感觉吃力,晚上看书会容易疲劳;慢慢的看近处东西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将物体移远至30至35厘米才能看清,近距离工作半小时以上就可能出现眼胀、头痛甚至恶心。

一些老人遇到这种情况,要不就是习惯性的去地摊买个老花镜,要不就是会寄希望于手术根治上。但其实此类问题更像是一个不可逆的自然衰老过程,与白内障或青光眼等眼病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般地摊上的老花镜双眼度数相同、瞳距固定,可能还会带有不合适的散光,起初带起来可能是看东西清楚了,但长期佩戴就会加重视疲劳,引起头晕恶心。而像一些手术(如角膜植入或激光手术等)更是各有适应症和风险,并非人人适用,尤其是老年人的风险会更加凸出,而且效果也未必会比一些精准验配的眼镜好。

数据显示,一般到了60岁左右老花度数就会趋于稳定,若无其他眼病,佩戴合适的老花镜就可以满足近视力需求。所以,面对此类问题大可不必去过度治疗,更应该到专业的专科医院,进行专业的医学验光,准确测定度数、检查屈光状态、测量瞳距,并排查其他眼病后,选择一副适合自己的老花镜。

同时生活中也要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保证阅读时光线充足均匀、遵循“20-20-20”法则(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远眺6米外20秒)、调大电子设备字体和对比度,都能有效减轻视觉负担。

三、让老人“痛不欲生”的骨刺

“骨刺”这个词同样会让很多感到不安,骨骼上就像是长出了钉子一样,尤其是如果长在脚后跟的位置,每走一步路,都会出来钻心的疼痛。每当这个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都是是:“必须想办法把它磨掉或者切掉。”但其实骨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需要斩草除根的敌人,而是骨骼系统在长期使用和磨损之下的一种自我加固。过度关注如何消除骨刺,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代偿性的生理增生,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骨骼的自我修复行为。我们的关节随着年龄增长,表面的软骨会逐渐磨损、变薄,不再平滑,其稳定性也会下降,受力变得不均。为了重新获得稳定,扩大接触面积、分担压力,身体会在关节受力较大的地方增生出新的骨头,以而这些新生的部分就是骨刺。

它本身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直接引起疼痛。绝大多数的在生长过程中都是悄无声息的,很多人是在因其他原因拍摄X光片时才偶然发现。只要它没有压迫到周围的神经、血管或软组织,就可以与身体和平共处。

而我们平时所感知到的疼痛、肿胀或活动受限,根源往往并非骨刺,而是其背后的骨关节炎问题(如关节软骨的磨损、滑膜炎症或关节间隙变窄等)。但也有一些特殊位置,如脊柱部位可能会压迫神经根,引起肢体麻木;或是脚跟部位,伴随足底筋膜炎会感觉疼痛更剧烈。

其实,生活中对于此类问题很容易导致过度治疗。比如盲目相信所谓能溶解的药物或偏方,事实上通过口服或外用药是不可能精准消除掉已经形成的骨性增生。也有人倾向于通过手术去磨掉它,但除非它已经造成明确且严重的神经压迫,并经长期保守治疗没有效果,否则单纯的切除并没有必要,手术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如果关节不稳定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术后它依然会再次形成。

所以,当面对此类问题的时候,主要的应该是想办法缓解症状,改善功能,而不是去消除它。比如可以通过控制体重来降低膝关节的负荷;尽量减少对关节高冲击力的活动(如爬山,长时间的跪着等);同时也要多进行一些运动(如游泳等),来加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升其稳定性。如果出现疼痛,就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用一些消炎、止疼药。

四、给生活“添堵”的老年便秘

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可能都正在饱受便秘之苦,每天要花大把的时候在厕所之中,甚至这也是老年人发生猝死的重要诱因之一。

与年轻时候相比,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肠道平滑肌收缩力已经开始下降,肠道蠕动力量也在减弱,传输速度自然变慢,这直接影响了粪便在肠道内的正常移动。

在饮食方面,老年人因牙口不好、味觉改变或食量减少,往往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而后者又是肠道蠕动的主要燃料,一旦摄入不足会使粪便变得干结、体积变小,难以有效刺激肠道产生便意。

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口渴敏感度也会降低,饮水不足时肠道会优先吸收粪便中的水分,大便也就会变得十分干硬。

再加上他们平时体力活动也在减少,这就让肠道缺少了外部的运动刺激;而且许多老年常见病药(如某些降压药、止痛药或含钙铝的胃药等)的副作用,都会加剧便秘的发生。

这无疑是让很多老年人面临的最普遍,也是最令人难以启齿的困扰之一,尤其是那些卧病在床的老人。许多人会寄希望在泻药或是各种清肠排毒的偏方之中,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把本身只是功能性的便秘,却演变成了药物依赖性的顽固便秘。

一些含番泻叶、酚酞等刺激性的泻药会强力刺激肠壁,短期内效果迅猛,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肠道神经末梢变性坏死,产生耐药性,结果药量越用越大,一旦停药肠道反而失去自主蠕动能力,形成依赖。

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面对此种情况就不应该还刻板的去追求一天一次的正常排便,更应该通过调整饮食(如多食用高膳食纤维食物、饮水1.5L/日等)、运动(中低强度)等方式,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即可。

五、让老人在夜色中“辗转反侧”的失眠

很多老年人起的都比较早,可能天还没亮,就会自然醒来,并且有些人会发现自己醒的是越来越早,晚上基本休息不了几个小时。但这不是病了,有可能只是生物钟随着年龄增长发生了生理性的改变而已。如果还一味的借由安眠药去达到可以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目的,那就可能会适得其反。

这些药物(尤其是对苯二氮䓬类等传统安眠药)的长期、不当使用,不仅会让身体迅速产生耐受性,需要不断增加剂量,还可能造成认知功能损害,增加跌倒风险,这些对于老年人来说都可能是致命性的。

想要晚上睡得好,不妨白天多晒晒太阳,傍晚后则避免强光,以此来强化一下生物钟;睡前两小时内一定不要看电子产品;不要喝太多的水;睡前四小时尽量不要进食。如果上床后待了半个小时还是没办法睡着,就立刻起来去做一些乏味的活动,有困意了再返回床上睡,以免出现焦虑,加剧睡眠障碍。

总而言之,上了年纪之后,身体大不如前是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学会接纳衰老。对于一些身体变化不必过分担忧,当然也别完全置之不理,最关键的是理性就医,以免过度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彬.良性前列腺增生中医诊疗指南(2025版)[J].中医杂志, 2025(15).

[2]何乾成.骨刺并不同,那么疼痛因何而起[J].家庭医药, 2019, 000(005):3-4.

[3]张新月,郑丽红.老年功能性便秘辨治经验[J].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25, 15.DOI:10.12677/acm.2025.157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