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
关闭深色模式,阅读体验更佳。
现在,Kith 属于那些「怀念街头」的人。
“IVY”,一个原本属于学术与精英阶层象征的词,如今被写在 Kith 的门口,像是一个原本属于街头的少年穿上了老钱的西装。从街头到常春藤,这一步可谓跨得优雅,也跨得意味深长。
Kith IVY 俱乐部的开设,是一个令人值得琢磨的信号。一个曾经卖球鞋的品牌,如今正在卖俱乐部的入场资格,这是否代表着 Ronnie Fieg 与 Kith 的文化野心已超出街头文化范畴?

image:WWD
或许这一野心,我们可以先从 Fieg 的身份转变中领略一番。
Fieg 的故事一直被包装成零售传奇,但在被称作“天才”之前,他只是在表亲的鞋店 David Z 里搬了两年鞋盒。那时候没人喊他“设计师”,只是一个仓库工。Fieg 的待遇并非是外界传言的“关系户”而获得优待,相反,他在仓库干了两年才卖出一双鞋,接着开启后来一连串的叙事——SoHo 的金童、Kith 的教父、懂联名的商人。
而现在,Kith 与 GIORGIO ARMANI 的合作中围绕着四个生活在 Armani 优雅世界中的完美人物身份(艺人、艺术家、旅行者与企业家)展开,其中饰演“企业家”身份的正是 Fieg 本人。从 Queens 出身的零售员工到 SoHo 王国的成功企业家,这中间的跨度也许比从街头到常春藤还远。

image:Kith
形象的塑造可以是短期建立起来的,但维护却是长期付出的努力,所幸 Fieg 深谙个中之道。他在接受外界采访时甚至会自行准备摄影师,以维持一种精心营造的形象,这种形象给人带来的感受与 Kith 类似。Kith 被强调成一种生活方式,但 Kith 的生活方式又是怎样的?其实没人说得清。
对 Fieg 来说,答案也不重要,形象就是一切,它要够酷。

image:IG@ronniefieg
曾经我在思考一件产品是否买得值,取决于一两年过后是否会对购买决策感到后悔,而“值”的原因无非两种:其一是该产品足够经典,其二是它放到现在仍然让人感到“酷”。
可能 Kith 倾向后者。Kith 此类街头出身的品牌声望多建立在“酷”上,问题是如何长久持续地维持这种“酷”感?Fieg 给出的其中一个答案是周一发售模式(Monday Program),尽管每周发售必定会让新品推出充满挑战,但它的确能让人们一周又一周地涌入 Kith 去感受这种疯狂。

image:IG@ronniefieg
另一种维持“酷”感的方式则是 Kith 招牌式联名。拿一件趣事逸闻来说,Fieg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宝马的合作源于他们当时邀请 Fieg 参与一个时装系列的制作,但他本人认为得设计一辆车才有助于完整讲述这个故事,而宝马的营销主管则说是 Fieg 本人联系上宝马并询问合作可能性。
不难看出,联名合作很常是一种共生关系,谁先主动的顺序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不在其中失去自主性,至少 Fieg 很清楚通过这种共生关系去营造“酷”。

image:IG@ronniefieg
一旦品牌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话语权积累”,就要进入第二阶段的“价值巩固”。而这一阶段的重点往往是脱掉“街头”的外衣,换上 Lifestyle、Club 等更为耐久的华袍。我们看到,许多从街头走出来的设计师已不再仰仗街头,甚至与其割席。

image:Kith
或许这些顶级的街头商人眼中,情况已然很清晰。品牌刻意保持距离的“街头”,其实是当下被资本与消费主义裹挟的街头时尚。被狭义化的街头概念已经失去了最初的“酷”感与真实性,成为快消时尚产业的一种固定标签。归根到底是“街头”这个标签不再提供文化资本,反而成为了品牌叙事的枷锁。
然而 Kith 没有公然摆脱街头的身份,Fieg 很懂得在细枝末节处让人们巧妙接受 Kith 在正统时尚中的位置。尤其是过往邀请 Bryan Cranston 和 Adrien Brody 拍摄型录的选择,两人并非流量演员或是潮流偶像,但他们身上所带着的某种智识感与阅历感,是 Kith 最早的一批粉丝理想化的未来投射。
当街头不再稀缺,就要创造新的稀缺。



Bryan Cranston 与 Adrien Brody,Kith 借文化人士“抬格”的重要体现。| image:Kith
与此同时,Fieg 也在不断通过型录来提升爱好者的视觉素养,让他们相信 Kith 还能存在于一个更安静、更优雅的语境里。在他看来,一路走来鲜有失误,相反,他需要一个进步的机会去完成 Kith 关键的转变。
这种转变在刚发布的 Winter 2025 系列中愈发明显。秋冬历来是时装品牌重点展现材质与剪裁功力的季节,完成蜕变后的 Kith 不再局限于“街头用料”(如普通棉、涤纶、连帽衫套装),而是通过大量采用意大利制高级面料(真丝衬里、羊驼毛混纺等)逐步向“精品成衣”的材质标准靠拢。

Kith Winter 2025 | image:Kith
其中无法回避的是 &Kin 的官方西装合作伙伴——GIORGIO ARMANI 这一关键存在,GIORGIO ARMANI 从未与任何一个品牌联名过。而 Kith 做到了,这种合作尤其在 Armani 去世之后显得尤为珍贵。
对 Armani 而言,这种全新尝试和他本人的遗嘱继承表现出的核心相似——与其保有设计师意志留在意大利,不如将 GIORGIO ARMANI 商业化开放给全新受众。而过往 EMPORIO ARMANI 与 Our Legacy 的合作也印证了品牌试水年轻市场、开拓新的文化影响力和消费层面的一次尝试。
重要的不是双方合作展现出的品牌意志,而是 Armani 选择了 Fieg。Fieg 巧妙运用街头文化积累的文化资本,迅速转化为社会资本。而这便是一个出身街头的品牌 Kith 能与以极致克制与优雅著称的意大利奢侈品牌 GIORGIO ARMANI 对谈的资本所在,那不仅是一场时装秀的背书,更是一场象征权力与品位的授勋。

image:IG@ronniefieg
至此,再去思考 Kith IVY 开设背后的原因已不言自明。马克思 · 韦伯指出:社会地位最主要的表现方式,通常是一种特别规范的生活方式,归因于每个渴望属于那个圈子的人。而 Kith IVY 所呈现出的健身中心、屋顶板式网球场、奢华美食、水疗中心等生活方式符号,最终让一个街头品牌的阶层叙事完成闭环,从文化资本到社会资本的巧妙跃迁。
其实早在 2016 年,Fieg 就尝试打造过一个隐秘奢侈空间 World of Niché。为非常少量的消费者提供专属鞋类体验,但碍于 Kith 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而无法投入过多时间。如今 Kith IVY 把那个梦想重建了,只是这次,门票更贵了。
Fieg 的成功还在于他让街头的孩子们相信,他们也能穿着西装成为门口那位保安不敢拦的人。



image:Kith
“JUST US”,Fieg 曾这样解释 Kith 的核心信条,意思是:“我与那群朋友们。”只是如今,这群朋友们已走出街头,变成了能提供数万美元入会费的新贵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