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一箭双雕”,多数人第一反应是“一举两得”的比喻,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不是文人编的典故,而是南北朝末期一位武将的真实战绩。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叫长孙晟,一个在突厥草原上能止小儿夜啼的名字,连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和名相长孙无忌,都是他的子女。
长孙晟是河南洛阳人,出生时体弱,没人看好他能活长久。他母亲偏不信邪,三岁就逼他上山砍柴练体力,八岁就让他用弹弓打鸟练准头。别人练箭靠兴趣,他练箭靠生存,到十八岁时,箭术已经到了“指哪打哪”的境界,当地根本没人敢跟他比。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向周室求亲,长孙晟被派去护送公主,这趟差事成了他的成名路。
到了突厥后,沙钵略可汗想给这位北周使者一个下马威,宴席上拿出硬弓,让他射百步外的铜钱。长孙晟接过弓,一箭就从铜钱方孔穿了过去,当场惊掉众人下巴。沙钵略自此把他当贵客,常拉着他一起打猎。
但真正让他名震草原的,是一次看似普通的围猎。你有没有想过,射两只雕的难度,到底在哪?雕是猛禽,飞行速度快,警惕性极高,平时连靠近都难,更别说同时瞄准两只。可长孙晟遇到的情况更特殊——两只雕正在空中争一块肉,互相纠缠着往下坠。
沙钵略见状,立刻递给他两支箭:“把它们都射下来。”长孙晟却摆手,只抽了一支箭。他策马追上盘旋的双雕,在两只鸟爪子缠在一起的瞬间,弓如满月,箭似流星,“嗖”的一声过去,箭尖先穿透第一只雕的身体,力道未减,又扎进了第二只雕的胸膛。两只雕重重摔在地上,箭杆还连在它们身上,在场的突厥人全看傻了,当场喊他“神箭手”。
这个故事不是野史,《北史·长孙晟传》里写得明明白白:“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后来“一箭双雕”就从形容箭术高超,慢慢变成了“做一件事达两个目的”的比喻,清代《官场现形记》里就用这个词形容官员的算计。
据《隋书》记载,长孙晟在突厥前后停留近一年,却为隋朝换来二十年北境安宁。他不光靠箭术镇住突厥人,更趁机摸清了突厥各部落的实力,后来给隋文帝提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直接把强大的突厥拆成了两半。这“一箭”的价值,是不是远超射落两只鸟?
现在我们用“一箭双雕”时,大多想的是省力的技巧,但长孙晟的故事藏着真相:所有“一举两得”的传奇,都离不开背后“百发百中”的硬功夫。没有十几年练箭的积累,就算遇到两只雕缠在一起的机会,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所谓运气,从来都是实力的副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