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国演义》脉络和描写浅析,第七篇,三分势成

上一篇我们解析了曹操领兵南征,降刘琮,击败刘备,占领荆襄大部,随即剑指江东,劝降孙权。刘备孙权在危急之下结成联盟,共同对

上一篇我们解析了曹操领兵南征,降刘琮,击败刘备,占领荆襄大部,随即剑指江东,劝降孙权。刘备孙权在危急之下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对峙于长江南北两岸,是曹操一统天下,还是孙刘取胜,鼎足三分,在此一举。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孙刘联军的主力是周瑜率领的吴军,周瑜这个人,才华横溢,杀伐果断,忠于孙权,却也气量狭小,骄傲易怒,这种类型的人在戎马倥偬之下,容易得病,后三十六岁病死于巴丘。周瑜对诸葛亮的才华和刘备的雄略都十分忌惮,所以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除掉二人,小说中设宴刺杀刘备时,因为关羽在场没敢动手。之后恰逢曹操来使,周瑜迁怒之下直接毁书斩使,虽有斩使以立威的说辞,但自古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此举有失气度,两军数十万之众,何必和区区一使者较劲。

首战周瑜凭借善战的水军取胜,曹操只得先训练士卒的水战能力,两边形成对峙的局面,而蔡瑁张允令荆州水军在外,青徐之兵在内的布置方式,留下了令曹操猜忌的隐患,曹操虽然给予二人编练水军的权力,但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恐怕随时在监控。曹操对于卖主求荣的人,十分鄙视,如蔡瑁、张允、杨松等,加以利用后这些人最终难逃一死,而对于忠心有才华之人,曹操则想方设法纳于麾下。

周瑜窥视曹操水军营寨之后,意识到了蔡瑁张允训练曹军带来的风险,就想办法要除掉二人,恰好曹操派蒋干过江,劝降周瑜,于是就有了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和周瑜是同窗,但水平相差太远,被周瑜玩弄于股掌之间。周瑜仅仅让太史慈按剑监督,就让蒋干闭嘴,不敢提劝降一事,须知出色的说客,都是不避刀斧,敢于大胆陈说观点,把死的说成活的,利用对方的弱点,动摇其意志,促使其下决心,蒋干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在群英会上,周瑜的《丈夫歌》很精彩,“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功名既立兮,王业成。王业成兮,四海清,四海清兮,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兮,吾将醉,吾将醉兮,舞霜锋。”将其随孙策夺取江东,继而全力辅佐孙权,于公元202年力阻质子于曹操,又帮助孙权下出兵抗曹的决心,然后都督东吴水路大军的高度负责与骄傲表达的淋漓尽致,自视为君臣一体,然而孙权的内心是怎么想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孙权对周瑜重用的同时,也派程普为副都督,防止其权力过大。周瑜设计让蒋干看到假书信,蒋干未加分析,便认定蔡瑁张允结连东吴,加上周瑜故意安排,蒋干自以为偷听到了对方的秘密,马上回曹营告发蔡瑁张允二人,曹操盛怒之下,未加详查,又因鄙夷蔡瑁张允的为人,误杀了这两名最合适的水军将领。其实周瑜这一计漏洞不少,蔡瑁张允乃是谄媚之人,劝主投降,想要高官厚禄,继续做本地的大豪强,且家属财产尽在荆襄,哪里来的动力去杀曹操;再者曹操扎营在岸上,手下兵将众多,警卫严密,二人又哪里来的实力;水战刚刚过去没几天,蒋干到江东就看到了书信,岂不是事先安排好;蒋干当晚就赶上信使来报信,是不是有些过于巧了?一系列的不合理,蒋干都没有觉察到,反而带动了曹操的情绪,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犯错很多,与其年龄增长和自大情绪有很大关联,如果他把书信给二人看,当面质询,仅从笔迹便可看出真假,如前所述,曹操对卖主求荣的人十分鄙视,找个机会或借口就杀掉了,恐怕直到此时,曹操对水战的难度都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轻敌之心很明显。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这个方法其实孙坚早就用过,核心是利用天气条件,大雾弥漫,对方不知虚实,先惊扰对方,使得对方为保险起见,用弓箭御敌,不管历史上是诸葛亮还是别人用的此计,结果就是曹操损失了十几万支箭。周瑜佩服之下,请诸葛亮和自己确认破曹之计,在冷兵器时代,要想以少胜多,火攻、水淹、断粮和埋伏偷袭是最重要的方法,整个《三国》中,火攻和伏兵之计用得最多,仅诸葛亮就已经两次火攻曹军,为迷惑曹军,使其不备,需要使用诈降计,黄盖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想到了火攻计,因此主动请缨,甘受皮肉之苦。紧接着阚泽为黄盖下诈降书,曹操自然不会深信,于是诈喝阚泽,指出书信漏洞,阚泽胆识过人,表情上神色不变,让曹操看不出异常,对书信漏洞解释的非常合理,指出因为通信不便,如果约定归降具体日期,一旦情况有变,容易出现配合失误,说服了曹操,其胆色和辩才与蒋干形成鲜明对比。

为保证火攻效果,周瑜鲁肃请教庞统后,定下连环计,恰巧蒋干又来,便安排蒋干与庞统会面,由其领着庞统去见曹操献计,庞统比阚泽还要老谋深算,先是夸曹操军容粮草,以骄其心,待曹操放松警惕后,抓住曹军水土不服、多得疾病的弱点,不着痕迹的献出连环计,显得顺理成章,临走还不忘忽悠曹操,让他不要杀害百姓,故作清高。此时的庞统,避乱于江东,为什么没有投靠孙权呢?如前面所讲,此时各路诸侯多数已经灭亡,曹操孙权手下文武齐备,此时投靠,得不到重用,因此对于庞统等待价而沽的人才,等待和观察是必要的,后来纷纷投靠刘备,正是看中了刘备发家晚,还有上升空间且急需人才。

程昱、荀攸提醒曹操防火攻计,曹操当然也防着这一手,但又不愿意放弃使战船稳定的方法,找了个冬季无东南风的借口,自己麻痹自己,程昱荀攸也不敢深说,害怕惹恼曹操。上一篇《剑指江东》中说了,在曹操夺取荆州后,上计是巩固荆襄占领区,进一步控制荆南长沙、桂阳、零陵和武陵等郡,逐步压缩刘备孙权的势力,找机会一举平定,贾诩就建议曹操暂时休养生息,不要操之过急,但曹操没有听,贾诩老谋深算,并由于自己的出身,处处小心,肯定不会再多说,此时恐怕没有随营,找借口留在后方。随营的谋士中,也就只有程昱、荀攸还敢说几句,曹操最重视的,是郭嘉、贾诩、荀彧三人的建议,但郭嘉已经病死,贾诩的意见都没听,就更不会听程昱、荀攸的。

当然冬季确实东南风较少,周瑜因此烦恼,但从他的外在反应看,确实属于易怒、易焦虑的性格,最终历史上周瑜死于疾病,与此有关。诸葛亮不失时机的又献上借东风一出戏,因为诸葛亮对天文颇有研究,估算出东南风出现的大致时间,也可以趁机脱身,因为周瑜发动攻击之日,就是要杀自己之时,诸葛亮故弄玄虚,把仪式搞得很大、很复杂,就是为了乱人耳目,便于逃走。

周瑜派黄盖等水军大将执行火攻计,另派各路将校袭击岸上曹营,曹操直到程昱看出来船有诈,方才醒悟,但已经来不及了,吴军一举烧掉战船,击败曹军,曹操军马损失惨重,退往荆州。诸葛亮和刘备派兵一路拦截,以收集铠甲、马匹为主,进一步壮大实力,并故意安排关羽在华容道等待曹操,诸葛亮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一是借机敲打关羽,巩固自己的威信;二是防止曹操被杀,东吴的扩张无法遏制。捉放曹一事是否有意为之,要看假设曹操被擒杀,对刘备集团是否有利,从实力上看,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损失不大,总兵力在十万左右,刘备军只有二万,曹军总兵力仍比两家强很多。如果曹操死了,东吴很可能先集中主力攻刘备,灭掉潜在威胁后再攻打荆襄,然后进一步北上,稳扎稳打,而刘备地盘狭小,缺乏战略纵深,难以抵挡东吴军。即便东吴先打荆州,如果没有曹操,荆襄、合肥必乱,也无法守住,必归东吴,中原、北方各路被曹操抑制的豪强势力肯定会拥兵自立,又将陷入群雄割据的局面,这对孙权集团极为有利,而刘备却需要防备孙权,没有实力吃下更多的地盘。综上所述,放走曹操,保持东吴当面的强敌,引孙权兵锋指向荆襄、合肥,两家鏖战之际,刘备军可以坐收渔翁之利。那么孙权会全力攻打曹操吗?当然会,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和锐气大挫,荆襄、合肥摆在面前,这是东吴梦寐以求的地盘,如何不取?

先说周瑜率领的吴军主力,径直攻打荆州地区,我们常说荆襄九郡,实际上北部二郡归曹操已久,刘表拥有的是从中部偏北到南部的七郡,核心是荆襄一带,当时的长沙、桂阳北部人口还多一些,零陵和武陵偏僻多山,是次要地域。刘备也从江夏郡出兵,来到荆州地区,虎视眈眈,周瑜和刘备诸葛亮约定,谁能拿下南郡便归谁。防守一方是曹仁、曹洪、夏侯惇等留守将领,荆州地区的地名在《三国》中叫的有些混乱,读者可以理解为统属南郡,荆州、江陵、公安等都是南郡中的城池。

周瑜派蒋钦为先锋,徐盛丁奉为副将,先取南郡,但周瑜低估了曹军在陆上的战斗力,曹仁手下骁将牛金奋勇出击,虽然被丁奉围住,但鏖战多时,极大消耗了吴军的锐气和精力,曹仁领兵助战,徐盛迎战,却完全不能抵挡曹仁之勇,曹仁先救了牛金,又将被围的数十骑救出,接着又冲散拦路的蒋钦,仅凭曹仁和牛金,便事实上击败了蒋钦、徐盛丁奉率领的东吴前锋,加上曹纯引兵接应,大败吴军先头部队,如同周瑜分析曹操的弱点一样,如果吴军舍舟楫、跨鞍马,同样是以彼之短攻敌所长。甘宁领兵攻打夷陵,又被曹洪等设计围困,周瑜不得不亲自领兵去救,留凌统抵御曹仁,攻占夷陵后吴军再返回南郡城下,这番费力攻打,使得部下往来奔忙,军士疲劳,无暇他顾,刘备和诸葛亮则在紧锣密鼓的暗中调遣兵力,观察战场态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曹操事先留下锦囊妙计,令曹仁等假意撤出南郡,曹仁曹洪都出城诱敌,诈败撤退,周瑜以为城中已空,贸然进城,被埋伏的曹军射伤,曹仁等趁机反攻,再次大败吴军。周瑜用诈死之计,反过来伏击,好不容易击败曹仁一军,却被一直暗中窥伺的刘备钻了空子,乘虚而入,夺了南郡,接着矫诏夺取荆州和襄阳,但从后面关羽进攻襄樊来看,刘备夺取的是襄阳郡的一部分,也就是襄江之南,周瑜被气受伤。

复盘周瑜和曹仁的缠斗,可以看出东吴军的陆上征战能力比曹军差很多,周瑜率领十一员大将,兵力数万,却被曹仁等四员将领数次击败,双方各有损伤,周瑜中箭。历史上周瑜刘备联军和曹仁也打了一年之久,曹仁无法再支撑才退兵,从领兵征战的能力上讲,曹仁要高于夏侯惇,曹操安排曹仁和张辽领兵于第一线,曹洪、李典乐进等是副将,足见对二人能力的认可。

刘备一军没费多少军力,夺取了梦寐以求的荆州,扩大了地盘,周瑜一军疲乏,要想再攻下城池,难上加难,只得先退兵,派程普去支援合肥战场的孙权。刘备则趁机巩固地盘,扩大缓冲区,在马良的建议下,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战略,先夺取荆南四郡,不但得了长沙、桂阳、零陵和武陵,还收了黄忠、魏延两员大将,进一步增强了文武班子。魏延归降时,诸葛亮作势要杀他,当然是敲打为主,令其忠心于刘备,但魏延做的确实有问题,他可以归降刘备,但弑主在汉代是大忌,也意味着他后面最多能做到地区守将。

如前所述,陆战是曹军的强项,孙权攻合肥不利,又喜欢乱指挥,只带太史慈、宋谦贾华去战张辽,那张辽是曹操手下第一战将,武艺和指挥能力都很出色,曹操把合肥地区交给张辽镇守,而不是宗族大将,足见对张辽的信任,副将李典乐进也是能征善战,首先张辽大战太史慈,李典看出孙权身边守卫空虚,怂恿乐进出击,乐进单人独骑,直冲孙权,一刀便砍断宋谦贾华的画戟,武力高出二将很多,宋谦拿军士手中的枪来追,被李典一箭射死,孙权形势危急,全军大乱溃败,幸亏程普救了,结合后面二战合肥,孙权的长处是知人善任,使手下文武各尽其力,行兵打仗则是一塌糊涂,两次都成为全军的弱点,被张辽充分利用,打出了更大的威望。

经过赤壁、荆襄、合肥的鏖兵,孙权集团失去了进一步扩张的能力,开始转为相持,而对抗逐渐恢复的曹操集团,需要孙刘两家联合,所以这一阶段也是孙权和刘备合作较为紧密的时期。刘备占据荆南,并在后续借了荆州北部,得以招兵买马,积蓄实力。这一阶段也是刘备诸葛亮君臣合作的蜜月期,称得上言听计从,刘备也有了堪用的文武部下。

至此,刘备才初步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即占据荆襄,招兵买马,积蓄粮草,为向西蜀扩张打基础,刘备也只能向西进军,因为曹操和孙权的实力都高过自己,向北和向东都是打不动的,能稳固防守就很不错了。只是这第一步实现的有些晚,刘备和手下大将的年龄在不断增长,加上后期扩张时的损失,实现第二步后,刘备集团也失去了继续扩张的实力基础,但鼎足三分的天下大势,此时已经初步形成。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志汉唐宣”。

评论列表

秦隋志汉唐宣
秦隋志汉唐宣
2025-11-15 12:24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志汉唐宣”[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