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选手。不过有人曾提出质疑,说乾隆的诗有很大一部分是臣下代为捉笔的,其中有一个人贡献最大,他就是被称为乾隆朝首席“御用文人”的沈德潜。
沈德潜其实是个苦命人沈德潜江苏苏州府长洲人,生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字确士,号归愚。14岁那年,沈德潜的母亲病逝时,父亲沈钟彦只有三十四岁。他担心继母不慈,儿女受累,决意不再续娶。从此既当父又当母,一手拉扯儿子长大。
为使沈德潜早日成才,很早的时候就给他聘请了名师,希望儿子能在科举之路上有所成就,康熙三十三年沈德潜取得生员资格,此时的他风华正茂,能诗能文,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然而,在此后的乡试中,沈德潜却屡遭失败,久挫场屋。几十年过去了,始终榜上无名,耗去了青春,染白了双鬓。但他不改初衷,刻苦自励,大有不考中举人誓不罢休的姿态。
父亲很理解他,也大力支持他,每次参加乡试,都亲自陪着儿子到江宁,以照应他的生活起居。乾隆元年朝廷特开博学鸿词科,年逾花甲的沈德潜受荐至京,仍不能如愿。

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乾隆三年,66岁的沈德潜终于考中举人。第二年,金榜题名,荣登进士。刑部尚书尹继善久闻其名,欣赏其学行,特倡言于廷,指为“老名士”。因此,沈德潜被选入词馆,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
其实沈德潜并非文章学问不过关,他缺少的就是考运,当时很多人对他的诗文都比较欣赏,就连乾隆皇帝读过沈德潜诗作。
所以当沈德潜考中进士被引见时,乾隆令沈德潜和《消夏十咏》。诗成之后,乾隆十分满意。从此,乾隆每有诗作,便命沈德潜唱和,也为他的仕途带来新的契机。
御用文人仕途通达乾隆十一年三月,德潜任内阁学士。当年八月请假归葬时,乾隆下旨不必开缺,还命给三代封诰,并赐诗宠行,称:“我爱德潜德,醇风挹古初。”此诗在文坛宦海引起反响,侍郎钱陈群和道:“帝爱德潜德,我羡归愚归。”一时传为佳话。

沈德潜的际遇,在官场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很多大臣官员把进献诗作看成是升官晋爵的捷径,竞相进献。为此,乾隆特谕道:
“朕向曾留心诗赋,不过学问中之一事,时于几余遗兴,偶命近臣属和。沈德潜优升阁学,朕原因其为人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若谓朕进用人才,沾沾于文艺之末,雕章琢句,专事浮华,此风一炽,必有借手捉刀,希图侥幸者,岂不玷玉堂而贻羞文苑耶”。
乾隆的意思很明确,他欣赏重用沈德潜,绝不是诗文所致。也告诫其他大臣,不要以进献诗文以博圣宠。
乾隆十二年四月,乾隆命沈德潜在上书房行走。不久,德潜被提升为礼部侍郎,第二年充会试副考官。因年老体衰,受命以原衔食俸,仍在上书房行走。
乾隆十四年,沈德潜上奏请求致仕,乾隆令其原品休致,还赐人参官帛。陛辞时,乾隆谕道:“尔归享林泉之乐,与乡邻讲说孝弟忠信,便是尔之报国。我五十寿时,一定来京拜祝。”

回到家乡,沈德潜应聘主持紫阳书院。他不以高官名宿自居,平易近人,好贤乐善,训导诸生,孜孜不倦。门生王昶满怀钦佩的心情,称赞道:“风示学者,和平温厚,满座春风。”
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南巡,沈德潜迎驾于清江浦。乾隆向他询问民间疾苦,赏缎帛参貂,谕在籍食俸,又赐诗道:“水碧山明吴下春,三年契阔喜相亲。玉皇案吏今词客,天子门生更故人。”
当年十一月,沈德潜进京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乾隆召见赏物,赐“德艺清标”额。沈德潜进诗集求序,乾隆欣然应允,于坤宁宫手书以赐。在序中,他称沈德潜之诗,远陶铸乎李白、杜甫,近伯仲乎高启、王士祯。还说沈德潜受非常之知,而其诗亦当世之非常者,故以非常之例赐序。
第二年正月,乾隆再次召见德潜,赐诗命和,并赏“鹤性松身”堂额,为沈德潜八十称寿。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再次南巡,加沈德潜礼部尚书衔,赐诗道:“前席何曾隔六春,三千里不间疏亲。星垣帝友岂无友,吴下诗人尚有人。”乾隆还向沈德潜访求学者名流,并拿出御诗多首,命他唱和。

乾隆二十六年,沈德潜进京祝皇太后七十寿辰。乾隆命集在朝诸王文武及致仕大臣年七十以上者为九老,共三班,沈德潜列致仕九老之首。
沈德潜进所辑《国朝诗别裁集》,请御制序文。乾隆见沈德潜将降清之臣钱谦益的诗列于最前,又将身陷文字狱的钱名世的诗选入,并对慎郡王直书其名,颇为不满。
尽管有此不快,君臣之间仍然关系密切。第二年乾隆南巡,沈德潜与钱陈群迎驾于常州,同受赐诗。时值德潜九十高龄,乾隆特赐“九帙诗仙”额,并命和御诗多首。
乾隆三十年南巡,沈德潜迎驾于武进,诏加太子太傅,食正一品俸,赐御制诗篇,并赐其孙维熙为举人。
乾隆对德潜的恩宠,颇令世人称羡。著名诗人袁枚感叹道:
皇上四巡江南,“望见公,天颜先喜。每一书接,必加一官,赐一诗。嗟乎!海内儒臣耆士,穷年兀兀,得朝廷片语存问,觉隆天重地。而公受圣主赐诗至四十余首,其他酬和往来者,中使肩项相望,不可数纪。”
成也诗文败也诗文然而伴君如伴虎,时隔不久沈德潜就被乾隆怀疑。当时乾隆下令将钱谦益的《初学集》、《有学集》严行查禁,收缴销毁。乾隆认为沈德潜家中肯定收藏了钱谦益的文集。
乾隆三十四年八月,乾隆谕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永德,让他们告诉沈德潜,如果家里确实有,那么就主动交出,他就不会追究责任;而要是不主动交出,那么就不要怪他翻脸不认人。
乾隆的这一举动,对年近百岁、久受皇恩的沈德潜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在惊惧之中德潜病逝于家中,终年九十七岁。事后高晋上报德潜死讯,并回奏沈德潜家中并无未缴钱谦益诗文集。
乾隆得知死讯后颇为惋惜,下旨追封太子太师,令入祀乡贤祠,谥文悫。他在御制诗道:
“平生德弗愧潜修,晚遇原承恩顾稠。寿纵未能臻百岁,诗当不朽照千秋。饰终宣命加优典,论定应知有独留。吴下别来刚四载,怅然因以忆从头。”
乾隆四十三年,徐述夔《一柱楼集》文字狱事发。集内载有沈德潜为述菱所作传记,称其品行文章皆可为法。乾隆得知后勃然大怒,指责沈德潜辜负了他的信任,实属昧良负恩。因此,沈德潜被追夺所有头衔,罢祠削谥,连墓碑都被平毁。

尽管如此,乾隆对沈德潜仍有旧情,乾隆四十四年在御制《怀旧诗》中,就将沈德潜列于五词臣之末。应该说在文学方面,乾隆对沈德潜还是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