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摄影的风格如同画家的笔触,每一种都承载着独特的情感语言。

简约风格以赫尔穆特・牛顿的极简背景突出人物神态,纪实风格如尤金・史密斯捕捉生活本真,时尚风格靠卡尔・拉格菲尔德的华丽造型传递潮流态度,还有橙果式东欧风格融合绘画美学的浓郁色彩 —— 这些风格并非标签,而是摄影师观察世界的滤镜。
尝试将不同风格的作品按「光影调性(高调 / 低调)」「叙事视角(客观记录 / 主观表达)」「色彩情绪(清新 / 浓郁)」分类,用表格梳理其核心特征,比如:
风格类型
核心视觉元素
情感传递重点
代表摄影师标志性手法
简约风
纯色背景 + 特写
神态与气质
赫尔穆特・牛顿的硬光塑形
纪实风
环境细节 + 抓拍
生活真实感
尤金・史密斯的现场光运用
(二)叩问内心:找到让你「触电」的拍摄主题风格的起点是「偏爱」。
回想你按下快门时最兴奋的场景:是街头巷尾陌生人的瞬间表情,还是自然环境中人物与光影的互动?橙果式风格的形成源于对东欧绘画色彩的痴迷,最终落地为「场景先行」的创作逻辑 —— 先锁定有故事感的环境,再让模特融入其中。

建议做「主题溯源练习」:列出近 10 张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用关键词标注共同元素(如「逆光发丝」「复古家具」「人物侧影」),这些重复出现的符号,正是你潜意识里的风格种子。
二、吸收灵感:像「匠人」一样拆解与重构(一)深度模仿:从「像素级复刻」到「灵魂共振」模仿不是复制,而是「带着问题的学习」。
选择 3-5 位与你审美契合的摄影师(如喜欢自然风可研究本・韦肖的自然光运用,偏爱观念风可分析塞西莉亚・门德斯的符号隐喻),进行「三维拆解」:
1. 技术层:记录镜头焦段、光圈组合、布光方式(如日系小清新常用 50mm f/1.8 + 顺光营造通透感);

2. 构图层:分析画面中人物与环境的比例关系(如橙果式风格常让人物占比 1/3,通过环境烘托气质);

3. 情感层:思考摄影师如何通过细节传递情绪(例:纪实摄影中人物手部动作的刻画往往比面部表情更能体现生活质感)。完成模仿作品后,用「差异对比表」记录「理想效果」与「实际呈现」的差距,比如「背景杂物干扰主体」「光线过硬导致皮肤质感丢失」,这些痛点正是未来突破的方向。
(二)跨界破局:从「摄影茧房」到「艺术游乐场」风格的独特性常来自跨界融合。
观察绘画中的构图(如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的三角构图法)、电影中的色调(如王家卫作品的高饱和度 + 颗粒感)、甚至音乐中的节奏(爵士的即兴感对应抓拍,古典乐的庄重感对应摆拍)。例如,将莫奈的光影理论融入人像拍摄,尝试在晨雾中用大光圈拍摄,让人物轮廓与环境光晕自然融合,形成「朦胧画意风」;借鉴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对称构图与复古配色,在室内拍摄中加入棋盘格地板、复古家具,打造「戏剧电影感」人像。
三、实践打磨:在重复与突破中「熬出」风格(一)建立「拍摄 - 反思 - 迭代」的闭环系统风格是「磨」出来的,更是「想」出来的。
每次拍摄后做三件事:
1. 数据复盘:记录拍摄参数(如快门速度、ISO、镜头)、天气光线条件、模特状态,尤其标注「意外出彩」的设置(例:阴天高 ISO 产生的颗粒感意外契合复古主题);

2. 视觉笔记:用手机拍下现场场景,用涂鸦标注「理想构图」与「实际局限」(如「此处若有逆光可强化轮廓,但模特站位受限于背景杂物」);

3. 情感日记:写下拍摄时的情绪波动(例:「当模特自然笑场时,我突然意识到抓拍比摆拍更能传递她的性格」)。坚持 3 个月,你会发现重复出现的「有效参数组合」「偏好场景类型」「情感表达惯性」,这些正是风格的雏形。
(二)打造「个人符号」:让作品拥有「DNA 印记」风格的最高境界是「未见作品,先识其人」。
从细节入手构建辨识度:
1. 视觉符号:固定某种构图(如永远让人物居左,右侧留白营造呼吸感)、保留特定元素(如每张照片都出现的复古丝巾、标志性手势);

2. 色彩密码:建立专属调色逻辑(例:橙果式风格的「蓝金配色」—— 阴影偏蓝、高光偏金,通过 HSL 调整特定颜色的饱和度与明度);

3. 叙事母题:持续拍摄同一主题(如「城市女性的通勤瞬间」「老年人的手工艺品制作」),用系列作品讲述同一个故事。例如,摄影师陈漫的「中国风时尚人像」,通过工笔画质感的后期、传统元素与现代妆容的碰撞,形成强烈的个人标签。
四、个性表达:让镜头成为「自我延伸」(一)用「私人经验」重构拍摄对象风格的内核是「摄影师的世界观」。
拍摄时问自己:「我想通过这张照片告诉世界什么?」记录母亲做饭时,除了捕捉动作,还可以聚焦厨房窗台的旧茶杯、围裙上的补丁,这些承载个人记忆的细节,比单纯的「美」更有感染力。就像塞西莉亚・门德斯用超现实手法表达对女性身份的思考,你的作品也可以成为「自我对话的载体」—— 拍朋友时,捕捉他独处时的「微表情」;拍陌生人时,通过服装与场景的搭配,构建你眼中的「他的故事」。
(二)拒绝「完美主义」:风格在「不完美」中生长不必纠结技术瑕疵,有时「缺陷」反成特色。
早期胶片拍摄的漏光、数码时代的高 ISO 噪点,都可能被转化为风格符号。摄影师荒木经惟的「粗颗粒 + 高反差」,正是对传统精致美学的反叛。尝试「限制条件创作」:比如只用 50mm 定焦头拍摄 30 天,或在雨天、正午强光等「非理想光线」下创作,强迫自己在局限中寻找独特的表现方式 —— 你会发现,风格往往诞生于「不得不」的创新。
五、长期主义:风格是「流动的河流」而非「固定的标签」(一)接受风格的「阶段性进化」从模仿到成熟,风格会经历三个阶段:
1. 混沌期(0-1 年):尝试多种风格,作品缺乏统一性;
2. 雏形期(1-3 年):出现重复的视觉元素与主题偏好;
3. 蜕变期(3 年 +):技术与情感融合,形成稳定且独特的表达体系。

就像橙果式风格从东欧绘画中汲取灵感,最终结合亚洲人特点改良,你的风格也会随阅历、审美、技术的提升而演变 —— 不必焦虑「风格未定」,持续输出就是最好的成长。
(二)用「作品矩阵」强化辨识度在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建立「风格专题」:
1. 系列企划:如「365 天街头人像计划」「每个月拍一种颜色主题」;
2. 视觉统一:封面图采用固定版式(如左上角风格标签 + 右下角摄影师 logo);
3. 故事化输出:发布作品时附带创作笔记(例:「这张照片是在暴雨后的胡同拍摄,模特睫毛上的水珠让我想起童年的夏天」)。

当观众能通过「某张照片的色调」「某个熟悉的场景」立刻联想到你,就说明风格已深入人心。
结语:风格是「拍出来的自我说明书」不必追求「独一无二」,因为你的视角本就无可复制。
从今天起,带着「为什么而拍」的初心按下快门,在模仿中沉淀,在实践中觉醒,让每一张照片都成为风格的拼图。记住,最好的人像摄影风格,永远是「镜头背后的你,与镜头前的 TA,在时光里的一次真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