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血压患者被叮嘱:少吃盐、多运动、减体重。可你有没有发现,就算严格照做,血压还是像过山车,时高时低?

中医认为,这不是盐吃多了那么简单,而是身体里一个“根”出了问题。 这个根,就是肝肾气血的平衡。五十岁后,身体机能下降,稍不注意就容易失调。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医如何辅助从根源调理血压,帮你更好地舒心生活。
血压波动的“中医密码”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定义,是指动脉血压持续性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中医看高血压,问题多出在肝肾失调。肝主疏泄,负责调节全身气机的畅通;肾主藏精,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五十岁后,肾气渐弱,就像身体的“水”不足了;肝火易旺,就像“火”得不到水的制约。这时候,气血运行就像堵车的高速路,忽快忽慢,血压自然就不稳。
现代医学也证实,高血压与血管弹性下降、神经调节失衡有关。中医强调,在现代医学治疗基础上,调血压不是光靠降压药,而是要从肝肾入手,疏通气血,恢复身体的“自动调节”功能。

高血压不是“一刀切”的病,不同体质,调理方法大不同。以下是三种常见类型和对应方案:
肝阳上亢型
这类人常表现为脸红耳热,脾气急躁,头胀痛,晚上睡不好,口干口苦。血压容易随着情绪波动而升高。
调理:平肝潜阳,在专业指导下使用天麻钩藤饮是不错选择。此方中,天麻和钩藤都是中医里平肝熄风的常用药,能有效缓解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状;石决明、栀子、黄芩等清热降火,益母草活血利水,共奏辅助平肝降压之功。
肾阴虚型
这类患者常伴有腰酸腿软、头晕耳鸣,感觉身体发虚,口干咽燥,夜里盗汗,手脚心容易发热。
调理:滋阴降火,在专业指导下使用六味地黄丸是首选。此方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之阴,茯苓、泽泻、丹皮泻肾中虚火,滋补与清泻相结合,达到滋阴降火的目的,从而稳定血压。
痰湿中阻型
这类人通常体型偏胖,胸闷不适,感觉身体沉重,容易疲倦,痰多,胃口不好,舌苔厚腻。
调理:化痰祛湿,在专业指导下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效果好。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熄风,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能清理体内“湿气”,让气血更顺畅,从而辅助血压稳定。

除了药物调理,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小动作和茶饮也能辅助稳定血压,但请注意,这些方法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动作:按摩降压三穴每天早晚花三分钟,试试这组动作:
先轻揉耳朵,从耳垂到耳尖,上下各十次;再用指腹按摩头顶百会穴(头顶正中)三十秒;最后轻叩牙齿二十次。耳部连通肝肾经络,百会穴疏通气血,叩齿能醒脑安神,长期坚持能辅助稳定血压。
食疗:芹菜黑木耳汤取芹菜一百克,黑木耳二十克(泡发),猪瘦肉五十克,炖汤三十分钟,每周吃两次。
芹菜清热降压,黑木耳软化血管,猪肉补蛋白,三者搭配营养又养心。
茶饮:菊花决明子茶取菊花十克、决明子十五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一次。
菊花清肝明目,决明子降脂通便,适合肝火旺或便秘的高血压患者,有助于辅助降压。

老王,五十五岁,高血压五年了,平时吃降压药,但血压总在一百四十到一百六十间波动,头痛也成了家常便饭。后来,他在中医指导下辨了体质,属于典型的肝阳上亢型。
在中医的建议下,他没有停掉西药,在医生指导下天麻钩藤饮加减方,并坚持每天按摩百会穴和喝菊花茶。
大概过了两个月,老王再来复诊,血压已经趋于稳定在了一百三十到八十左右,头痛也明显减轻。他说:“原来不是药吃得越多越好,调对方法才管用!”老王的经历告诉我们,找准体质再调理,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用药和调理的注意事项天麻钩藤饮、六味地黄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切勿擅自购买。
肝阳上亢型患者少吃辛辣油腻食物,肾阴虚型避免熬夜,痰湿型少吃甜食和肥肉。调理期间,定期测量血压,观察身体变化。如有头晕、胸闷加重等不适,请立即就医。
请记住,中医调理是对现代医学治疗的有效补充,但不能替代医生开具的降压药物。想稳住血压,少吃盐只是第一步,养好肝肾气血有助于改善体质,辅助血压管理。
你是不是也有血压忽高忽低的烦恼?快留言告诉我你的症状,或者试试按摩三穴七天,记录下身体的变化!关注本号,我会分享更多实用中医小妙招,帮你把健康攥在手里。
健康提示: 以上中医调理建议仅供参考,具体用药和治疗方案请务必咨询正规医院的医生,切勿自行诊断或用药,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