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北京城寒风凛冽。刚刚经历"夺门之变"重登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一道震惊朝野的命令——处死在"北京保卫战"中挽救大明的功臣于谦。当刽子手的刀落下时,满城百姓无不落泪。
"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这是后人对于谦的评价。这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最终却死在他曾经誓死保卫的皇帝手中。于谦之死,究竟是因为功高震主,还是皇权斗争的牺牲品?历史的真相,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俘虏。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惊。
当时朝廷一片混乱,有人主张南迁,有人主张求和。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兵部左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厉声反对南迁:"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
他力主抗战,并做了三件关键大事:第一,拥立朱祁钰为帝,稳定政局;第二,调集各地勤王军队,加固城防;第三,亲自披甲上阵,指挥二十二万军民誓死守城。
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魄力。他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最终击退了瓦剌大军,保住了大明江山。

北京保卫战的成功,让于谦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但也正是这种声望,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景泰帝朱祁钰对于谦极为倚重,不仅加封他为少保,还让他总督军务。一时间,于谦成了大明实际上的"二把手"。然而,这种地位也招来了嫉妒和猜忌。
更关键的是,于谦为人刚正不阿,从不结党营私。他在用人方面唯才是举,不徇私情,这让他得罪了不少权贵。就连石亨这样的功臣,也因为举荐私人被于谦严词拒绝而怀恨在心。
于谦的清廉更是出了名。他居住的宅邸简陋,景泰帝要赐他宅第,他坚决推辞:"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这种高尚的品格,在当时的官场中反而成了异类。

1457年,被软禁在南宫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策划下,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夺回皇位。
这场政变成功后,参与政变的功臣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景泰朝的重臣。而于谦,作为景泰朝最核心的人物,自然成了他们的首要目标。
徐有贞对朱祁镇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这句话点破了于谦必须死的真正原因——政变需要合法性,而于谦的存在,恰恰证明了景泰帝即位的正当性。
可笑的是,连朱祁镇自己都知道于谦有功于国,他说:"于谦实有功。"但在徐有贞"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的坚持下,最终还是下达了处死的命令。

1457年二月十六日,于谦被以"意欲"迎立外藩的罪名处死。这个"意欲"的罪名,与后来岳飞的"莫须有"如出一辙,都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冤案。
于谦临刑前,镇定自若,吟诵绝笔诗:"奸党只知才得计,忠臣却视死如归。"他的家被抄没时,人们发现这位位极人臣的兵部尚书家中竟无余财,只有景泰帝赐给的蟒袍和剑器。
于谦之死,表面上是徐有贞、石亨等人的陷害,实则是皇权斗争中的必然。在朱祁镇复辟的政治需求下,于谦的存在成了一个必须被抹去的符号。
然而,历史终究是公正的。于谦死后,他的义子收敛其遗体,归葬杭州。后来石亨、徐有贞等人相继倒台,明宪宗即位后为于谦平反昭雪,追复原官。

于谦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忠诚、气节与政治现实的深刻寓言。他拯救了大明王朝,却拯救不了自己;他赢得了历史的尊重,却输掉了现实的政治博弈。
当我们今天回望这段历史时,应该明白:于谦之死,既不是简单的功高震主,也不是单纯的奸臣陷害,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皇权政治运行的必然结果。他的悲剧告诉我们,在专制皇权下,即便是最大的功臣,也难逃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命运。
然而,于谦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种精神,比任何皇权都更加永恒,也比任何政治斗争都更加珍贵。这,或许就是于谦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