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快速看了Morgan Housel的新书《金钱的艺术》,老实讲,作为忠实读者,有些失望。
Morgan的前两本书我都做了播客节目。
《金钱心理学》当然是给人最多惊喜的,做节目介绍这本书时,「面基」订阅刚破2万,但这期节目靠自然的长尾流量和一些小红书博主的推荐,实现了16.7万的播放。

第二本《一如既往》我也做了节目,介绍时是这么说的:
「如果你没看过上一本,这绝对是本好书。但如果你看过《金钱心理学》,多少会有些失望,两本书重复的观点太多,好话说二遍确实会打折扣。」
对应的,介绍此书的节目播放量也打了五折带拐弯。

《金钱的艺术》是第三本,我的评价和第二本类似:
如果你没看过前两本,这绝对是本好书。
如果前两本都看过了,就会发现Morgan把相似的观点,又重复了一遍...
当然,本书仍有新知,我尤其推荐书中的两个章节:
第11章,Morgan分别讨论了自由独立的15级光谱,等级越高,人生越自由。
第19章,贪婪⇆恐惧的人性钟摆在从中间态向两极偏移时的真实心态,读这段时我在心里连连叫好。
作为半个同行,我也很理解Mrogan的重复。
任何一个创作者都是有母题的,尤其像Morgan这种更多是面向自己写作的人,不可能事事都是懂王,必然有那么几个自己长期研究并且有切身体会的母题。
我自己总结下来,Morgan的写作母题大概有这么几个:
✔️同理心,关心他人的经历,因为这是他们三观、财富、消费决策的真正源头。
✔️永远重视储蓄,重视选择权。
✔️永远内在记分牌,保持独立,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规避财富的负面作用。
✔️知足,明白财富积累的边际效用会减弱,主动控制预期—这是幸福的根源。
✔️在人际网络中追求好名声,更高层次的马斯洛需求的实现并不来自于钱。
✔️钱是工具,不是目的,数字也不能定义人。
✔️对人性和客观规律的识别,诸如:悲观乐观、贪婪恐惧、最小阻力、风险代价、幂律和随机、系统1和2、长期主义、冗余等等...
你能看出来,以上种种都是很普遍正确的大道理。
虽然“老生常谈”,但也得看谁说。
有的人讲,就是爹味儿满满,站着说话不腰疼。
但Mrogan不一样,他似乎总能找到那条入脑走心的最小阻力路径,用的还普遍是英语6级词汇,英译中的效果也毫不违和。
更重要的是,我喜欢Morgan是因为他是个非精英式的普通人。
他的目标是简单的:独立,能支配自己的时间,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他致富的方法是普适的:储蓄,一栋全款的房子,指数基金。
他说话是走心的:世界就这样,我是普通人,你也是普通人,这没什么不好的。
我个人深受Morgan影响,甚至把「面基」定位成一档情感播客,也是因为看了《金钱心理学》。他让我深刻意识到,钱固然重要,但数字和物质给人带来的效用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快速衰减。
更重要的是在人的范畴,把自己理顺,把与他人的关系理顺——这些东西带来的幸福效用可以长期维持。
资产管理的要义是做出一条风险回报比更优的业绩曲线。
而财富管理的要义,我认为只有一个:过上让自己满意的一生。
注意,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让自己满意,不是让别人满意,更不是按照社会或者家庭规训或期待你的方式。
我很庆幸自己对投资理财产生了兴趣,它给我打开了一道门。
但Morgan提醒我,这不是一场只关乎金钱的游戏。如果没能在哲学层面处理好与财富数字的关系,这道门也未必会通向什么好地方——没有独立的财富,是一种独特的贫困。
最后再分享一个好玩的发现:
我订阅了很多海外理财博主的newsletter(类似国内的微信公众号),也看过几本海外理财畅销书,看完有个感觉——
他们写的哪里是理财书,简直就是标普500的使用说明书。
受他们启发,我对何为好的投顾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就是打包几个净值曲线长期向上,但波动在时间序列上的分布负相关的底层资产,然后像技师一样,做好心理按摩,与大家一起经历波动,持续投入,熬过回撤。比如今年4月份美股大回撤时,Morgan做的那样,这篇文章真的就成了我加仓的底气。
与此同时,最好还能在几个相关母题上持续输出,帮大家更好地通过投资认识世界和自己,把节约出来的时间、精力、情绪波动,投入到自己更擅长,ROE更高的事情上去。
赚取应有的贝塔回报,以及更多的时间和独立。
如此,便已善莫大焉。
真没必要非得像个暴露狂一样四处显摆,急着自己的投资能力、业绩有多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