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4个月,安琪万吨级酵母蛋白产线背后的中国化学工程速度

2025年11月4日,湖北宜昌白洋生物科技园内,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的酵母蛋白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

2025年11月4日,湖北宜昌白洋生物科技园内,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的酵母蛋白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酵母蛋白专用生产线,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这条生产线,以万吨级的年产能、全程自动化、智能可控的工艺,推动安琪酵母在全球可持续蛋白质领域的战略布局迈出关键一步。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石”,传统获取方式长期依赖种植与养殖。2023年底,安琪牵头研发的酵母蛋白成功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食品原料目录,成为我国微生物蛋白原料领域的首个获批产品,一举打破传统蛋白来源的局限。这条全新智能化生产线,从酵母中提取蛋白仅需数小时,其生产效率远超传统蛋白来源——据测算,在提供等量蛋白的情况下,酵母蛋白生产效率是养殖的200倍、种植的20倍,且消化吸收率显著优于后两者,这条万吨级生产线的建成,不仅进一步夯实了安琪在微生物蛋白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全球粮食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一份富有价值的“中国方案”。

迎难而上: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

2024年8月13日,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该万吨级酵母蛋白示范工程EPC项目正式破土动工。项目启动之初,团队便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场硬仗。按照规划,从基础施工、设备安装到调试投产,总工期仅有14个月。其中,主车间发酵车间、干燥包装车间须在开工后6个月内封顶,关键节点密集、技术难度高、气候因素多变,每一项都是严峻考验。

“开工就是冲刺,起步就要领先”,成为项目团队立下的军令状。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双重压力,团队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以“高质量、高标准”为准则,将总目标拆解为日计划、周节点,实行“三班倒、白+黑、6+1”作业模式,并建立“每日调度、每周复盘”机制,确保进度可控、问题日清。

施工高峰期间,现场近500名建设者昼夜奋战,各类机械满负荷运转。针对夏季高温、台风多雨等不利条件,技术团队提前优化工艺,引入激光整平机、履带式反吊顶平台等新型设备,在保障质量的同时提升效率。钢筋绑扎、模板搭设、混凝土浇筑等工序无缝衔接,施工现场井然有序。

2024年12月18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主车间主体结构提前13天全面封顶。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为后续设备安装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展现出项目团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的铁军精神。

封顶再攻坚:质量与精度双线并进

封顶不是终点,而是更深层次攻坚的开始。2025年5月,项目进入土建收尾与设备安装并行的关键阶段。为确保6月土建预验收目标,团队实行“样板引路”制度,对墙体砌筑、地面平整、管线预埋等分项工程严格把关,每道工序均经监理、建设、施工三方联合验收,确保符合设计规范。

与此同时,设备安装工作同步启动。面对国内外设备运输周期长、安装精度要求高等难题,项目组提前与供应商建立联动机制,派技术人员驻厂监造非标设备,并组织安装团队赴上海进行阀阵焊接专项培训。从大型发酵罐定位到卫生级管道的毫米级对接,技术人员全程旁站监督,累计整改细节问题800余项,确保设备安装误差控制在极低范围。

2025年6月25日,项目土建工程顺利通过预验收,获评“宜昌市优质结构、安全文明施工工地”。同日,最后一段管道焊接完成并通过压力测试,设备管道安装全面竣工,为后续投料试产打下坚实基础。

冲刺量产:全链条管控铸就精品工程

2025年10月,项目进入最后的投产冲刺阶段。重心从“建设”转向“生产”,但“质量为王”的底线始终未变。项目部联合安琪团队建立从原料检验到流程调试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开展模拟投料试验,对工艺参数反复优化,攻克物料输送效率、温度控制等技术难题。

2025年10月14日,经过连续不间断运行测试,首批产品经第三方检测,各项指标全部合格,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在行业主管部门及参建各方共同见证下,项目顺利完成竣工验收。从破土动工到实现量产,历时仅14个月,比原计划提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这场历时14个月、跨越四季的攻坚之战,不仅创造了工业项目建设领域的“安琪速度”,更展现了十六化建项目团队的专业能力与拼搏精神。十六化建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克服工期紧张、技术复杂、环境多变等挑战;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责任意识,打造出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工程。

如今,这座现代化酵母蛋白生产基地已稳步投入运营,以高效、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十六化建将继续紧密围绕集团公司“135”发展战略和“123456”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技术、经验、管理和资源优势,以当好“城市合伙人”为使命,全面实施“T+EPC”“T+产业”模式创新,大力推进“化学+”“+化学”产业融合,全力打造优质品牌工程,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汪洪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