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血糖一直控制在 7mmol/L 以下,肯定不会得肾病!” 这是很多糖友的 “自信认知”,但临床中常遇到血糖达标的糖友,仍查出尿蛋白阳性、肾功能下降 —— 只因陷入了 “控糖 = 防肾病” 的误区。
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不只是 “控好血糖” 这么简单,这 3 个常见误区,可能让糖友在不知不觉中错过肾脏保护的关键。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一、误区 1:只盯 “空腹血糖”,忽略 “餐后血糖 + 糖化血红蛋白”很多糖友每天只测空腹血糖,看到数值在 4.4-7.0mmol/L 就放心,却不知餐后血糖波动和长期糖化水平,对肾脏的损伤更隐蔽:
餐后血糖骤升更伤肾:一顿饭吃了高碳水食物(如米饭、面条),餐后 2 小时血糖从 6mmol/L 飙升到 11mmol/L,这种 “血糖过山车” 会刺激肾小球内皮细胞,导致滤过膜受损,即使空腹血糖正常,长期餐后高血糖也会增加尿蛋白风险;
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 = 风险仍在:空腹血糖反映 “瞬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才反映 “近 3 个月平均血糖”。若糖友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7%(比如 8%),说明仍有大量时间血糖超标,肾脏长期处于 “高糖环境” 中,会逐渐出现肾小球硬化。
正确做法:
每周测 2-3 次餐后 2 小时血糖,目标控制在<10mmol/L;每 3 个月查 1 次糖化血红蛋白,严格控制在<7%(年轻糖友可放宽到<6.5%),别只靠空腹血糖判断 “控糖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二、误区 2:不管血压 / 血脂,认为 “和肾病没关系”糖友常把注意力全放在血糖上,却忽略了血压、血脂这两个 “肾脏杀手”—— 高血压、高血脂会和高血糖形成 “伤肾组合拳”,即使血糖达标,血压 / 血脂失控仍会诱发肾病:
高血压:直接冲击肾小球:糖尿病患者本身易出现 “肾性高血压”,若血压长期>140/90mmHg,会像 “洪水” 一样持续冲击肾小球,导致滤过膜孔径变大,蛋白质漏出(尿蛋白阳性),进而发展为糖尿病肾病;临床数据显示,血压超标的糖友,肾病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 3 倍;
高血脂:堵塞肾脏血管: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会沉积在肾脏血管壁,导致肾动脉粥样硬化,肾脏供血减少,肾小球因 “缺氧” 逐渐坏死,即使血糖达标,也可能因高血脂出现肾功能下降。
正确做法:
糖友血压目标需更严格:无肾病者<130/80mmHg,已有尿蛋白者<125/75mmHg,优先用沙坦类 / 普利类降压药(既降压又护肾);每 6 个月查 1 次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C)需控制在<2.6mmol/L(合并肾病者<1.8mmol/L),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用降脂药(如他汀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三、误区 3:没症状就不查尿,等有水肿再就医就晚了很多糖友认为 “只要没水肿、没腰痛,就没肾病”,从不主动查尿常规,却不知糖尿病肾病早期 “无症状”,等出现明显症状时,肾功能已受损过半:
早期肾病只有 “尿蛋白” 信号:糖尿病肾病早期(1-2 期),肾脏损伤仅表现为 “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普通尿常规查不出,需做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 UACR),此时无任何不适,若不及时干预,会进展到 3 期(显性蛋白尿),再到 4 期(肾功能不全),5 期(尿毒症);
等水肿出现,肾功能已丢 50%:当糖友出现眼睑水肿、脚踝凹陷性水肿时,通常已到肾病 3 期以后,肾小球滤过率(GFR)可能已低于 60ml/min,此时再治疗,只能延缓进展,无法逆转损伤。
正确做法:
糖友确诊糖尿病后,每年必须查 1 次 “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UACR)” 和 “血肌酐 + 肾小球滤过率(eGFR)”;若 UACR>30mg/g(微量白蛋白尿),需每 3 个月复查 1 次,及时调整用药(如加用护肾药),别等症状出现再检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对糖友来说,“控好血糖” 是防肾病的基础,但不是全部。避开这 3 个误区,把血压、血脂、尿蛋白监测都纳入管理,才能真正守住肾脏健康,避免 “血糖达标,肾病仍来” 的遗憾。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学诊断、治疗依据或指导建议。
个人健康是美德,传播健康是功德~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