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慢性病患者习惯性走进药店购买常用药,却被告知“这款进口药已经下架了”;当罕见病家庭好不容易找到对症的特效药,却面临“国内无药可买”的绝境——一场由集采压价引发的进口药退市风波,正悄然影响着无数患者的用药选择。

近日,80款进口药因无法承受集采带来的价格压力正式退出中国市场,其中既有哮喘急救药“万托林”这样的刚需药,也有年销售额达5亿元的降糖药,更有黏多糖贮积症特效药“唯铭赞”这类罕见病“救命药”,药品断供背后,是患者群体的焦虑与无奈。
集采
即“药品集中采购”,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国家层面的批量采购,以“以量换价”的方式大幅压低药品价格,从而减轻患者用药负担、降低医保基金支出。

这一政策自推行以来,确实让不少高价药“断崖式降价”,让普通患者得以用亲民价格买到刚需药,在控费惠民方面成效显著。
但凡事皆有两面性,集采带来的极致压价,也让部分进口药企难以维持利润空间,最终选择退出中国市场。
罕见病患者处境更为艰难
以黏多糖贮积症为例,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患者若不及时治疗,会逐渐出现骨骼畸形、器官损伤等症状,而“唯铭赞”作为针对该疾病的特效药,是患者维持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唯一希望。
然而,在集采压价后,“唯铭赞”因价格过低无法覆盖生产成本,最终选择退出中国市场。
对于患者家庭而言,特效药的退市意味着治疗之路被突然阻断,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通过“港澳药械通”渠道自费购买。
“港澳药械通”并非完美解决方案
一方面,药品需从港澳地区进口,流程繁琐且耗时较长,对于需要持续用药的患者来说,可能面临断药风险;
另一方面,自费购买的价格远超集采前的医保报销价,原本可通过医保减轻的负担,如今全部转嫁到患者家庭身上,动辄每年数十万元的药费,让不少普通家庭不堪重负。
政策惠民与患者用药保障的矛盾
集采的初衷是让更多人用得起药,但当部分进口刚需药、特效药因价格压力退出后,反而导致部分患者“有药买不起、想买无药买”。
如何在控费与保障药品供应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当前医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或许可以通过建立“药品供应保障预警机制”,对集采后可能退市的刚需药、罕见病药提前做好替代预案;
同时,对于罕见病特效药等特殊药品,可适当调整集采定价策略,兼顾药企合理利润与患者用药需求。
总结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关乎生命健康,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兼顾多方利益。
集采压价带来的进口药退市潮,既是对医药行业的一次洗牌,也是对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一次考验。
希望在政策优化与行业调整的双重努力下,既能让普通患者享受到平价药的福利,也能让刚需药、特效药不“断供”,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安心用药、有药可依。
作者:竹溪县人民医院 药师 孙仪灵
审稿专家:竹溪县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罗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