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别让你的“标签”毁了你,沃顿教授错失百亿的真相!

我们今天要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思维管理,撕掉标签,看清困扰你的人和事背后的真相。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每天都在给身边的人

我们今天要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思维管理,撕掉标签,看清困扰你的人和事背后的真相。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每天都在给身边的人和事“贴标签”?“拖延症”、“妈宝男”、“懒癌”、“内向”……看上去很正常,但我要告诉你,在这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思维盲区,它正在阻挡你看到事实的真相。

一张标签,错失了百亿投资?

我们先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起。

大名鼎鼎的组织心理学家、沃顿商学院教授Adam Grant,当年就因为一张“标签”而做出了他职业生涯中最错误的投资判断。

七年前,他有四个还在商学院读书的学生来找他,希望他投资他们的创业公司——一家想在网上卖眼镜的公司。Grant教授当时观察到两个“不靠谱”的现象:

不够专注:学生们说整个暑假都在实习,给自己留了“后路”。

太拖延了:公司网站在开张前一天都还不能正常运营。

Grant教授立刻在心里给他们贴上了“不够专注”和“拖延症”的标签,果断决定:不投资。

然而,这家公司后来大获成功,它就是著名的电商眼镜公司Warby Parker!上线第一年就卖出10万副眼镜,甚至被评为2015年全球50大创新企业第一名,排在第二名的可是苹果公司!

为什么Grant会错失这个机会?

就是因为那张“拖延”的标签挡住了他的视线,让他错过了真相。Grant教授后来经过大量研究发现,有中度拖延倾向的人反而更有创造力!因为他们会在拖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时间进行发散思考,反而有意外收获。

他没有看到创业者们背后的真实想法和行为,只看到了自己贴的标签。

为什么我们热衷于“贴标签”?

标签,就像一副帮你自动找理由的“眼镜”。它让我们在管理和解决问题时,瞬间获得一个“合情合理”的交代。

情景对话:

“我部门的新员工都没有上进心,我不知道怎么管理了。”

“他们怎么就没有上进心了呢?”

“很多事情都需要我推着做,也不知道自己去学习、去充电。”

“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我不是说了吗?他们就是没有上进心。”

看,一旦贴上了“没有上进心”这个标签,主管就给自己“管理不了员工”找到了一个完美的交代:是因为他们不上进,所以我才管不了他们。

这背后,藏着我们人类最擅长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合理化。我们相信任何事情都要符合逻辑,一旦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我们就会给自己找一个理由来保护自己。贴标签,就是最常见、最轻松的找理由方式。

除此之外,贴标签还有另一个作用:

节省认知资源:它能帮我们快速处理海量信息、快速归类、减少思考,成为一条捷径。

但问题是,这条捷径太好用了,我们把它当成了唯一的路,忘记了它背后的巨大弊端。

撕掉标签,才能跳出“闭环”陷阱!

贴标签的危害,分为两个层面:

1. 认知层面:你成了“盲人摸象”

“他为什么不干家务?就是因为他懒呗。”

“他为什么脾气暴躁?就是因为他是暴躁型人格。”

你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局部,却用一个标签概括了全部。这就像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就坚信这就是大象的全部。你给了自己一个解释,一个交代,但事情的真相你根本没看到,更别提对症下药去解决问题了。

2. 行为层面:卷入永无止境的“闭环”

更可怕的是,标签会把我们卷入一个认知-行为-认知的危险闭环。

一个妈妈总给孩子贴“成绩不好”的标签。

认知:孩子成绩不好。

行为:孩子考了90分,妈妈说:“你才90分,人家都是100分,不可以骄傲!” 她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不对成就做任何反应。

结果:孩子得不到鼓励,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越来越差。

新认知:妈妈心里想:“我就说,他不是学习的料。”

看,一张标签引发了一个恶性循环,问题越来越严重,永无止境。

标签,还贴在一些“隐蔽”的地方!

你以为标签只贴在“不上进的员工”身上吗?更隐蔽的标签,贴在关系和行为上:

1. 隐蔽标签:贴在“关系”上

当你感觉主管不喜欢你,就会贴上“他不喜欢我”的标签。

老板给你布置工作,你觉得“反正他不喜欢我”,就不会好好配合。

你带着这副态度去处理工作,老板自然渐渐对你不满意。

这个标签就像一副墨镜,你分不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我觉得这是事实”,它只会让关系越来越恶劣,越推越远。

2. 隐蔽标签:贴在“行为”上

孩子偷偷拿了家里的钱,我们立马定性:“偷”。

一旦贴上“偷”这个标签,我们就绕不开这个字,能做的好像只有一句“你怎么可以偷东西!”

但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是在表达某种需求。如果你撕掉“偷”的标签,你可能会看到真相:

他想要某样东西,但以往跟你说时你总是拒绝,他不敢再提需求了。

他根本不知道这是“偷”,只是想拿钱买喜欢的东西。

他太想引起你的注意,想用这种行为换取互动。

当你撕掉标签,你看到了以往看不到的真相,你们的关系才能重新流动起来。

✍️ 如何撕掉标签,看到真正的“你”?撕掉标签的三步行动法

想跳出困境,你必须主动撕掉标签,看清真相:

提问取代评价(奇迹提问):不要问“他为什么这么懒?” 而是问“如果他不懒了,我希望他做些什么?” ——专注于你期望的具体行为。

具体描述取代主观评价:不要说“他是个粗心的员工”,而要说“他在上周的报表上犯了两个计算错误”。——用事实代替情绪化的定性。

观察例外:寻找他“不懒”“不粗心”的时刻。比如:他上一次认真专注是什么时候?看到这些“例外”,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标签只是你偷懒的认知代号,而你想要的任何改变,都藏在被你忽视的具体行为和例外情况中。

撕掉标签,你才能看到一个更真实、更有可能被改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