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永远不要太操心你的孩子,更不要过度共情,无条件爱从来不是溺爱

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是本能与无私的,对孩子的好也是发自内心。只不过在爱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会不自觉的过度养育,对孩子操心太

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是本能与无私的,对孩子的好也是发自内心。

只不过在爱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会不自觉的过度养育,对孩子操心太多,也会因为太心疼孩子而过度共情。

但对孩子这样的爱,很容易变得没有边界,最终导致溺爱。

更唏嘘的是,家长压根不觉得自己在溺爱孩子,只觉得是在共情和无条件的爱。

在答疑家长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的一些棘手情况,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父母太想对孩子好,尤其是妈妈对孩子的爱,很容易走样成溺爱:

妈妈看到孩子不开心,就异常焦虑和心疼,一门心思想怎么哄着孩子开心,就会答应孩子很多不合理的要求;

看着孩子不开心,妈妈也会时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每一句话都想接住,着急想让孩子快点开心起来;

为了让孩子不难过,孩子要钱就给钱,要玩游戏就给玩游戏,无条件的满足,又不停的唠叨与指责孩子;

孩子只要说一些负面的话,诸如你们都不爱我,一点也不快乐,想做的事都做不了,活得真没意思,家长就会立马妥协,而没了边界感与底线;

孩子只要吐槽妈妈不关心自己,只要威胁和恐吓家长,说自己再不也愿回这个家,为什么要遇到这样的家长?就会激起家长的自责与内疚,对孩子的条件不得不满足。

这时家长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被孩子拿捏和牵着鼻子走。

孩子都是很聪明的,对孩子的负情绪和任性的语言,家长要学会甄别:

有哪些话,是出自孩子的内心,是情绪崩溃到了极点,这个时候家长是可以允许的;

有哪些话,只是出自孩子的试探,希望将不合理的需求合理化,这时家长是不可以允许的;

有哪些话,只是孩子一时的吐槽,只是为了发泄一时的情绪,这时家长只听不过多回应,让孩子的情绪流动起来,孩子平复后就无大碍了。

但很多家长都会陷入这样的误区:

听不得孩子说一句消极的话,会即刻激发自己的焦虑与愧疚之心,只想着让孩子高兴,其它都不重要;

对孩子吐槽的话,过于敏感和共情,孩子说一句,家长解释一句,拼命想帮孩子不要这么想,要快点开心起来,整得孩子最后大发雷霆;

孩子威胁,恐吓以及任性的话,家长一边很不满,一边又很恐惧,对孩子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孩子真的会搞出什么幺蛾子。

家长只要比孩子先焦虑,就会触发恐惧心理,就会进入灾难化思维。

越看越急,越急心越乱,越乱就越容易溺爱和妥协,也会加剧孩子的任性程度。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他们自己不觉得自己在惯孩子,但孩子却知道家长的软肋在哪,并且每次都能精准掌控。

我给家长的建议,往往是劝家长要放开手,不要操心太多,可以共情,但不要过度共情。

操心太多,关注太多,就容易陷入焦虑,共情太多,就容易变成心软和溺爱。

家长不要太自负和太自恋,觉得孩子离了你就寸步难行。

要相信孩子离开了家长的包办与保护,孩子自己是能做好很多事的。

那些懒孩子和玻璃心以及眼高手低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做得加法太多了,光觉得对孩子做得不够还不够。

家长只要对孩子狠下心,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让他自己做,孩子就能慢慢学会自我负责和自我承担。

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每一句负面的话,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也要学会甄别,哪些是真的心灰意冷,哪些只是需求不被满足的吐槽,哪些是家长需要介入的情绪干预。

家长想做得太多,想说得太多,想管得太多,才是更大的问题。

不求不应,有求必应。孩子的不合理需求或不需要家长介入的需求,也是可以婉拒的。

家长对孩子经常做减法,才是恰如其分的爱,才能做到温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