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的朝鲜半岛上,曾上演过一场 "盟友反目" 的大戏。本来对大唐俯首称臣的新罗,借着唐军的力量灭了百济和高句丽,转头就抢占土地跟昔日盟友刀兵相向,最后却又乖乖认错称臣。
早年的新罗就是个弹丸小国,连跟中原王朝直接通信的出海口都没有,只能靠着高句丽和百济当中间人。直到公元 553 年抢下汉江下游,才算打通了跟中原的联系。唐朝建立后,新罗赶紧抱大腿,621 年就派使者来朝贡,唐高祖还特意册封新罗王为乐浪郡王。到了 650 年,新罗干脆取消了自己的年号,改用唐朝的 "永徽" 年号,还献上《织锦太平颂》,一副妥妥的 "大唐迷弟" 模样。

这时候的新罗心里打得一手好算盘:自己打不过百济和高句丽,就想借大唐的兵当 "刀"。武烈王金春秋即位后,天天派使者去唐朝哭诉求援,说百济和高句丽结盟要灭了自己。唐朝本来就把高句丽当成心腹大患,隋炀帝、唐太宗都没彻底搞定这个硬骨头,正好借这个机会动手。公元 660 年,唐朝派 13 万大军讨伐百济,新罗跟着唐军两面夹击,轻松就把百济灭了。两年后,唐军又一举攻灭高句丽,在平壤设了安东都护府,这下朝鲜半岛的局势彻底变了。
谁也没想到,没了共同敌人,新罗立马露出了真面目。他们觉得唐军是 "外人",打完仗就该撤离,百济故地理该归自己。可大唐将士流血牺牲打下的地盘,哪能说让就让?新罗见明着要不给,就开始玩阴的。公元 670 年,原高句丽将领剑牟岑扶植王室后裔安舜搞复国,失败后安舜逃到新罗,居然被新罗王封为 "高句丽王",还给他建了个 "报德国"。这分明是公然跟唐朝叫板,紧接着新罗就派兵猛攻唐朝的熊津都督府,唐罗战争就这么爆发了。

当时唐朝正跟吐蕃在西线死磕,派去镇压高句丽叛乱的兵力也不少,留在熊津的唐军本来就不多。新罗趁机举全国之力出兵,一口气攻占了百济故地的八十二座城池,连原百济国都泗沘都抢了下来,还把唐朝派去的水军给歼灭了。到了 674 年,百济故地几乎全落到了新罗手里,这时候的新罗大概觉得自己翅膀硬了,连唐朝的政令都敢违抗。
唐高宗这下彻底生气了,当即决定收拾这个 "白眼狼"。他先是扶植新罗王的弟弟金仁问当新君主,接着派名将刘仁轨领兵出征,连之前在大非川战败被除名的薛仁贵都被重新起用,封为鸡林道总管,专门对付新罗。公元 675 年二月,刘仁轨率领唐军渡过瓠卢河,在阿达城和七重城接连大败新罗军,简直是雷霆万钧之势。另一边,李谨行带着靺鞨兵猛攻新罗的石岘城、赤木城,三战三捷,把新罗军打得丢盔弃甲。
别看新罗之前闹得欢,真跟唐朝主力对上就露了怯。文武王金法敏眼看再打下去就要亡国,赶紧派使者去唐朝磕头认错。有意思的是,朝鲜史书里吹嘘说在买肖城打败了 20 万唐军,还缴获了三万多匹战马,但这根本站不住脚 —— 李谨行当时手里压根没这么多兵力,《资治通鉴》明明白白写着唐军 "三战皆捷"。

这场战争的转折说来也巧,唐朝这边其实也打累了。当时吐蕃在西线的威胁越来越大,刘仁轨、薛仁贵这些主帅都得调去防吐蕃,实在没精力在朝鲜半岛耗着。而新罗更是元气大伤,就算唐军主力撤了,剩下的部队也能把他们摁着打。两边都有了台阶下,唐高宗见新罗认错态度诚恳,就坡下驴,恢复了金法敏的爵位,把派去的金仁问也召了回来。
不过战争的余波还没结束。公元 676 年薛仁贵率军支援熊津,在伎伐浦跟新罗军交手时吃了败仗,新罗这边宣称斩了四千唐军首级。但唐朝也做出了战略调整,把安东都护府从平壤迁到了辽东,熊津都督府也搬到了建安故城,等于默认了新罗对百济故地的控制。到了 685 年,新罗正式划分九州,把大同江以南的地盘都攥在了手里,735 年唐朝终于正式承认了这个事实。

新罗虽然占了便宜,但再也不敢跟唐朝叫板,乖乖恢复了藩属国身份,不仅继续用唐朝年号、接受册封,还在国都建了望德寺 "奉福唐室",甚至给灭了百济的苏定方、薛仁贵立祠祭祀。终唐一朝,新罗派来的遣唐使多达 178 次,是所有外藩里最频繁的。
新罗借着大唐的力量实现了统一,却误以为能挑战大唐的权威,直到被狠狠教训才明白:藩属国和宗主国的差距,从来都不是靠耍小聪明就能弥补的。而唐朝也用实力证明了谁是东亚的 "话事人",就算战略重心转移,也能牢牢掌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