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6月份,欧盟驻华大使还对中方下了“30天通牒”,威胁中国如果不解除对稀土出口的限制,将取消冯德莱恩的访华安排。
结果呢?30天过去了,中国没有妥协半步,冯德莱恩反倒自己提着皮箱来了。说到底,这场访问根本就不是中国邀请她来的,而是欧盟自己主动贴上来的。
为什么冯德莱恩如此迫不及待?
一味“亲美反华”,欧盟自食苦果7月21日,中国外交部宣布: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盟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将于7月24日访问中国,并共同出席第二十五届中欧峰会。
按理说,两位欧盟“头号人物”联袂访华,是一件标志性的外交大事。但是,中方的表述中并没有出现“应邀”一词,而只是冷冰冰一句:“经中欧双方商定”。
中国没有给冯德莱恩举行“欢迎仪式”,外交部在发布消息的同时,还释放出极为强硬的信号。发言人郭嘉坤明确指出:欧盟近期对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制裁,既无国际法依据,也未经联合国授权,是典型的非法单边制裁,中方将采取必要反制措施。这哪是欢迎访问?分明是下马威+警告的组合拳,打得冯德莱恩措手不及。

让冯德莱恩急着上飞机的,不只是中欧关系紧张,还有欧盟此刻正处在内外交困的至暗时刻。
外部压力方面,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于8月1日起,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高达30%的关税。这是货真价实的贸易战升级,直接打到了欧洲的痛处。不止一个欧洲媒体指出:特朗普这次根本不是冲着中国来的,他的第一目标就是欧盟。
所以冯德莱恩的这次访华,很明显想要通过缓和中欧关系,争取中方在稀土、市场准入、经贸合作等领域向欧盟“让利”,为欧盟减轻即将到来的美方压力。

但问题是,中方别说主动“让利”了,对冯德莱恩都没有什么好脸色。这次中欧峰会原本计划安排两天,据媒体透露,中方直接将会议压缩为一天,强调“谈完就送客”,连象征性的陪同活动都免了。
冯德莱恩应该早就想到自己会有今天。2024年初,欧盟正式批准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35%的额外关税,并启动了多个反补贴与市场倾销调查,对中国光伏、电池等企业的打压持续升级。而在俄乌冲突的问题上,冯德莱恩更是屡次无理指责中国“支持俄罗斯”,让中欧关系变得异常紧张。
这边嘴上说着“合作”,那边一边发起制裁、一边扣帽子。中国早就明确表达立场:合作可以谈,但不能踩底线、玩双标。

而欧盟内部更是矛盾重重,一盘散沙。德国希望通过购买美方农产品与天然气换取关税优惠;而法国却担心自己的农业出口受到冲击,态度坚决反对。
欧盟其他成员国之间也是小算盘不断,这些情况共同导致集体决策迟缓、效率低下。欧盟国家把这些问题都归咎于冯德莱恩的“无能”,连德国总理默茨都公开痛斥冯德莱恩“效率低、谈判能力差”。
这就是冯德莱恩此次访华真正的背景:外部被美国压,内部被自己人骂,对华被警告,处处掣肘,左右为难。

对欧战略调整,中方给冯德莱恩上了一课
冯德莱恩此次访华,显然是一次“被动中的主动”行动,试图营造出“中欧关系仍有合作基础”的姿态,以缓和当前局势。但中方已经不再愿意为这种表面文章配合演戏。
中国这次明确划出底线:合作可以谈,必须互利、对等、相互尊重;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中方不再买账。
冯德莱恩此行的三个主要目标分别是:中国放宽对欧洲企业的市场准入;推动中国解除稀土出口限制;向中方施压,减少中俄之间的经济合作。

但从目前中方释放出的信息来看,这三件事恐怕都难以达成。中国不可能在欧盟一边制裁、一边要求“让利”的前提下作出妥协,更不会牺牲与俄罗斯的中立经贸合作关系去“讨好”欧盟。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也在调整对欧战略。相比以前一味地依赖“中欧整体沟通”,中国现在更倾向于点对点接触,加强与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具体国家的双边合作与对话。原因很简单: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太散、太慢、太没效率。
冯德莱恩也从未真正站在欧盟的利益角度看问题。她任内推动所谓“对华去风险化”,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制裁中国银行,恶意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进行围堵;同时又在面对特朗普时表现得唯唯诺诺,不仅阻止欧盟对美反制,还不断自降姿态向美示好。

说得难听点,冯德莱恩就是个“美国代理人”,在对华、对俄问题上毫无战略自主性。这样的欧盟高层,来了也只能被中国“礼貌谈判”,谈完就送走,不会再享受过去那种“象征意义大于实质”的外交排场。
结语
中国已经释放清晰信号:中欧仍有合作空间,但需要真正的诚意与战略独立,而不是伪装下的利益勒索和制裁施压。未来的中欧关系,能不能走向正轨,不取决于中国怎么回应,而在于欧盟有没有勇气和能力,真正摆脱对美国的依附,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战略。
冯德莱恩这次来访,来的是人,但更带来的是整个欧盟的困境与尴尬。如果欧盟仍旧由这样没有主心骨的领导人掌

舵,那么中欧关系恐怕还将长期停滞在“表面热络、实质冷淡”的尴尬状态中,甚至彻底破裂。
参考资料:
冯德莱恩将于7月24日访华——2025-07-21,直新闻
外交部:中方期待欧方以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欧关系——2025-07-21,澎湃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