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旧瓶新酒的反常规迭代——旷世之声Sigma

旷世近一两年的动作有时候会让人看不懂他们到底是佛系还是激进、处在一种似卷非卷的状态里,比如只有M15价格零头、但声音表现

旷世近一两年的动作有时候会让人看不懂他们到底是佛系还是激进、处在一种似卷非卷的状态里,比如只有M15价格零头、但声音表现非常强悍的M15C,就是一个明着跟你卷的产品,包括具备创新电源结构的M18i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牌大厂的深厚功底——但这台Sigma不一样,它从外在的表象、再到内里的很多配置,看似都和CMA18 Portable非常近似,不是一个对老款多么颠覆的产品、更类似于汽车行业的“中期改款”,但确认完官方定位和售价后,能够明确的是Sigma确实是CMA18 Portable的迭代产品,对于过去给到大家很多惊艳设计的旷世来说,不算是一个在表层卖点上很惹眼的机器,和厮杀激烈的友商们不同的是,旷世这回选择了拿声音的硬实力来说话。

开箱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到Sigma与CMA18P的许多相似、乃至是完全一致的地方,比如除了更改了一些接口与键位以外,其实机身的尺寸是一致的、拿在手里的重量也大差不差,甚至皮套还完全通用,如果把CMA18P的皮套给用在Sigma上,除了会挡住一个HOLD锁定键以外,其它功能完全不受影响。

和前代的不同点在于,Sigma取消了Line in的设计,也就是说不再提供给它做独立耳放的选项,而是多出来了一个可以独立供电的USB口,这个变化是非常实用主义且可以给好评的,我相信让CMA18P做纯耳放是一个小众行为,但边充边用则是大幅度适配了Sigma的使用场景,而且鉴于它驱动头戴能力的提升,Sigma也更适合客串一下桌面级解码耳放的身份,对驱动常见的头戴耳机完全没有压力。

功能上的另一个增项,则是Sigma提供了“IEM”和“HP OUT”两种输出模式,这两种模式独立于增益切换卡关以外,并不是一个单纯与功率或者推力挂钩的功能,下文声音部分再细聊。

旷世在外形方面已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家族设计语言、并且从便携涵盖到台机领域,在Sigma身上,除了熟悉的超细喷砂航空铝 CNC 机身、定制的光学级透视玻璃以外,Sigma还配备了RF信号抑制涂层来增强它的抗干扰性能,而且前代被我吐槽过的机身的按钮存在装配松垮的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基本上只要不是超剧烈晃动已经不易感知到。而过去被人所担心的信噪比问题,Sigma在依然沿用4493这套解码方案、且大幅度加强功率输出的基础上,不仅信噪比达到了120dB比前代提升了5dB(dB在这里是对数单位,提升出的5dB可以理解为是信噪比增强了1.778倍),还通过硬件级别的IEM模式来适配入耳式耳机的纯净度与细腻度需求,在 IEM 模式下,信号处理路径压缩至最短、同时支持超精细 64 级音量模式,适配对底噪与音量调节更敏感的低阻高敏设备。

在硬件架构上,旷世这次虽然还用的是标志性的电流模放大器技术,但架构升级为了台机级别,这套代号为“TTA”的架构可以平衡好功耗与音质的关系、并且把瞬时功率提升到了5W的级别,带负载的失真低至0.0002%。这套架构对输出能力的提升是一耳朵可闻的,而且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虽然在初试听环节Sigma会给到你更暴躁、更凶猛的推力,但它并没有丢失旷世家在控制力方面一如既往的优势,在低增益模式下就已经可以驱动绝大部分的耳塞产品、且保留声音的安定感。

另一个具备显著提升的地方在于蓝牙,即便我已经盛赞过CMA18P的蓝牙信号优化能力与对素质的保留,但Sigma还是在软硬件层面都做了升级,除了依旧保留LDAC以外,全新的蓝牙5.4与骁龙畅听技术,可以让Sigma最高支持24Bit/96kHz的蓝牙传输能力,除了保留LDAC、aptX-HD以外,也增加了更实用更稳定的aptX-Adaptive。一句话总结Sigma作为蓝牙解码耳放的声音水准的话,我认为它可以直接媲美CMA18P在USB模式下的表现。而另一个在HIFI圈比较少见的点在于,旷世是通过了整机苹果MFi认证的,这是一个非常耗费精力事情,但能够保证未来你的苹果生态链的设备不论如何更新,都可以拥有完美的USB兼容性。

我相信关注过Sigma的用户们已经在很多媒体、以及烧友在展会的分享中了解过它这次在音色方面比旷世以往的产品要多了一些更“现代”的元素,比如更中性的音色、更高的透明度与更精致的高频结像表现,但这并不代表它会是那种贬义数码声的风格,我愿意称之为是一个具备“参考级”的调音,声音少了一些对棱角的圆润化打磨、能量感更直给。细说与CMA18P的声音异同点的话,我认为比较接近的地方在于整体空间与结像的表达方式,它虽然中性直白、但结像并不会多么瘦削和过分强调线条感带来的锐度,结像的实体感好、有血肉感,而且声场xyz轴三个维度没有哪个瘸腿的地方,这一点旷世全线的产品做的都很好、也是他们能够显著规避数码味的核心因素之一。

而不同的点,如果往素质上来讲的话,其实几乎哪方面的素质都略有提升、但提升最大的我认为是大动态与瞬态,其中在低频部分的响应是最为明显的,Sigma的低频瞬态更好、极低频也下探的更多一点,但是削弱了低频的肉感、更强调聚焦感与微小信号的清晰度,如果说CMA18P在听一些偏金属的摇滚时,低频还稍微有些不够带劲的话,那Sigma的低频则更有了几分迅猛凌厉感、更有打击感。人声部分,Sigma在染色上不如CMA18P那么暖、但是在气息的绵密度上丝毫没有削弱,只是音色的尾韵会更亮点、更适合一些亚洲系的女声,没有前代那样明显的模拟味和对抒情人声的加成,所以流行人声党们在给Sigma物色耳塞的时候,尽量选一个自身味道好一些的。另一个建议在于,IEM模式下我几乎是全程低增益使用,声音的宽松度和从容感更好、尤其是人声的能量感更自然,高增益下的人声结像更聚焦、但是密度会有些怼,位置也更往鼻梁的那个位置向上提了一点,在人声方面高增益很多时候可能起到负面效果。

HP OUT这个模式,我看到了旷世对于便携产品推头戴的一些思考,也是我个人以往就曾经表达过的观点,那就是,小设备推大耳,很多时候欠缺的根本就不是输出功率、或者所谓的“推力”,而是声音框架根本不匹配的问题——如果你在听入耳的时候去切换到HP OUT模式,会听到一些反常规的劣化,比如极低频更弱了、高频泛音少了、横向声场也更小了,但是声音的密度更强、厚度更高、器乐基音部分的那种框架感于器乐结像的轮廓会更清晰,说白了,就是大幅度强调了声音在“基音”部分的质感。所以Sigma的HP OUT模式,在推头戴、尤其是开放式头戴的时候,你会发现它近似台机一样的声音框架、结像的实体感极佳,与非常多的便携设备拉开了差距,而很多与Sigma乍一听风格近似的便携设备,经常会把头戴推出细狗声、线条分明但是密度羸弱,但Sigma则能过把头戴的声音框架堆砌的非常有力量感,这个并不是推力所决定的,而是旷世在HP OUT模式下,融入了他们自家对便携设备推头戴的一些短板的思考、与能够最终落地的改进。反之,如果说你买到了一个耳塞,它两端延展极佳、但是中频密度不够,听起来虚虚的,你也可以用HP OUT模式来做一个“调味”。

熟悉我的人会知道,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CMA18P第一吹”,虽然我曾经在评测中提及过的缺点也劝退了不少用户、但难掩我个人对它的喜爱,旷世对Sigma的打磨我觉得有很多都是“内功”方面的东西,而且他们在用心改正前代里几乎所有的缺点,做工装配问题、底噪问题、抗干扰问题等已经不再是Sigma需要担心的地方(在我个人平时常用的环境里,蓝牙模式出街下的干扰杂音频率比CMA18P明显降低),它在声音素质吊打前代的基础上还做到了一定的韵味保留,依然听着不会是一个无聊数码声的底子、却会比CMA18P高出了很多的可玩性与耳机适配性,在4K不到的价位上,它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性能小怪兽、又保留了旷世之声一直以来的温度与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