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支持是相信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第一个月的学习中,让我收获很大。
锡夏老师在第一次小组共修课上分享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锡夏老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这本书阐述得很透彻,也讲述了她如何通过习书中与孩子相处的技巧并一直践行,现在和孩子保持着良好的亲子关系。
锡夏老师的讲述让我深受启发,平时我们和孩子相处,一直对她都是评判和指责,对她严要求高控制,想着要她按照我们的要求来为人处世。以至于女儿现在非常仇亲,对我们也相当排斥,都不能和她同处在一个空间。通过学习这本书,以后我一定要学会与女儿好好沟通交流,慢慢修复缓和与女儿的亲子关系。
参加学习前,我每天活在焦虑中:担心女儿不能按时吃药、关注她因情绪而发生的冲动消费、为她的工作和人际问题操心。学习郁金香家长学校的“三不”原则(不期待、不迁就、不担心)后,我才发现自己所谓的"帮助"反而在剥夺她成长的机会。其实,当无法像过去那样时刻盯着女儿时,她反而展现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真正的支持是相信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每次又想插手女儿的事情时,就默念"这是她的课题"。虽然现在看到女儿情绪波动时,身体还是会本能地紧张,但至少能先管住自己的嘴了。
共修学习的《镜子的法则》也让我意识到,女儿"乱花钱"的行为其实映照出我童年被严格管控的补偿心理。孩子也会在情绪波动的时候指责我们小时候的对她的种种管控,平静下来又会和我们道歉,为我买礼物,表达对我的爱和理解。
我逐渐学会承接孩子的负面言行,试着接纳允许。孩子释放压抑许久的负面情绪,其中的愤怒、恐惧和悲伤,也引出了我自身童年经历和内心积压的创伤,这一发现提醒我去理解代际传递机制。
在郁金香家长学习小组群里,这个场域的力量让我真切体会到爱的抱持和温暖。我也要努力为女儿打造这样的交流空间。在这里,我们的无力难受都能被老师们温柔接纳,我想随着不断地学习和修炼,我们一定会彼此镜映、疗愈、成长。

真正需要做的,是学会聆听
这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与孩子相处时那些习以为常却充满问题的互动模式。
书中没有生硬的道理,而是用大量真实案例和漫画式场景,让我明白:与孩子的沟通,从来不是“我说你听”的单向输出,而是“听懂”与“被懂”的双向奔赴。
原来,孩子对语言的感受力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更在意的是父母是否看到了他们的处境,而非单纯的对错评判。书中提到的“给孩子选择权”“用幻想实现愿望”等技巧,本质上都是在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想法被重视”。
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说教才可能真正走进他们心里。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他们才会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想法,而不是用哭闹或叛逆来表达不满。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学会聆听——听见孩子行为背后那句没有说出口的:你们能不能看看我?能不能抱抱我?能不能陪陪我?
沟通的本质:看见孩子,也看见自己。
与孩子的每一次沟通,都是一次自我反思的机会。当我们放下“家长权威”,试着用平等的姿态去说、去听,会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懂事、更聪明。
而这份理解与尊重,不仅能让亲子关系更融洽,更会成为孩子未来人际交往中最珍贵的底气。鱼儿病了,出现问题了,我们把鱼儿捞出来治疗,但是一旦把鱼儿放回鱼缸,问题又卷土重来,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去治疗鱼儿,束手无策,焦头烂额,继而心灰意冷,却一点儿没想到问题可能出现在鱼缸!不是鱼儿,是鱼缸有问题!
小时侯的生存环境,家长、老师、社会传导的高压也许是一种负成长。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问题了,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是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的。
人民日报都说:一个好的家庭的意义,不在于多殷实、富贵,而是每一辈都竭尽所能,去托举下一代更上一层楼。好的亲子沟通,不过是“好好说”与“认真听”的循环往复,是让孩子在爱与理解中,慢慢长成更好的自己,一切都不会太晚。

孩子是来给我们送礼物的
时间过得真快,自从进入郁金香家长成长学堂以来,已经学习了近三个月的时间,马上面临着第一阶段学习的结束。
有幸一阶的学习,把我分在了锡夏老师的班,而且和锡夏老师一组,她是我们的班长和组长。每次班修和组修听着锡夏老师分享她是如何在郁金香家长学堂沉下心来,认真学习,研读各本心理学书籍,通过几年的时间让孩子慢慢走出来,而且母女关系由仇亲阶段变得现在特别的融洽。锡夏老师一路成长的故事也带给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每当女儿出现什么状况或者我自己的情绪焦虑时,都会寻求锡夏老师的帮助赋能,而每一次老师也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三个月中,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按时参加每周一次的组修或班修,也尽可能地参与分享。在这个场域中,听着各位老师辅导员们的分享也让我获益良多,听他人的故事同时也照见自己。
郁金香家长学堂倡导的家长三不”原则——“不期待、不担心、不迁就”,它就如同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我对孩子从小就比较担心,一直以来是高控制,通过学习,我才知道担心孩子的背后就是不信任,把担心投射在孩子和家人身上。老师们告诉我要进行客体分离,感受也要分离,尽管孩子是你的至亲,但父母也替代不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是来给我们送礼物的,是提醒父母成长的,对孩子对家人也应如其所是,爱他们本来的样子,孩子的生命交由孩子自己负责,我们只有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真正地把“三不”内化于心,看向自己,让自己成长。
郁金香的“观呼吸”则是我每次缓解自己焦虑痛苦情绪的又一法宝。
我逐渐学会承接孩子的负面言行,试着接纳允许,当女儿情绪波动时,我会用观呼吸或暂时离开的方法来帮助维持情绪稳定,减少冲突,现在我每天都会花十分钟来练习观呼吸。
在践行“三不”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微小的进步,以前我去陪伴女儿,没呆两天,孩子就要让我回去,说我无意地把担忧传递给了她,让她无法承受,哪怕我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也让她感受到这份成倍的焦虑。但是前段时间应女儿的要求,我在武汉待了一个多月,欣喜地感受到女儿此次没有特别排斥我的陪伴,而且还对我说“妈妈,我感受到你这次来与以往有所不同,你有变化了”,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让我坚信,来到郁金香学习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回顾自身,我深知践行“三不”并非易事,它需要持续的学习与深刻的自我觉察。目前的我,虽然努力在行为上保持平静与淡定,但内心焦虑的念头仍会不由自主地升起。
这恰恰提醒我,真正的表里如一、内心的平和与稳定,是需要不断修习的功课。一阶段的学习虽然即将结束,但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刚启程。我将继续在郁金香家长学校的这个场域里,慢慢修,踏实学,朝着内心更稳定、更一致的方向坚定前行。

允许自己生气,但只能生气五分钟
《佛陀教你不生气》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以实例教导人们情绪管理的实用指南,更是一扇以佛陀教诲引导人们摆脱愤怒的枷锁通向内心宁静的智慧之门。
愤怒的本质表面上是对外的攻击,实则首先伤害的是自己的身心。我们常常在愤怒中失去理智,说出伤人的话,做出后悔的事,事后却又陷入自责与痛苦。这种循环仿佛一个无尽的漩涡,将我们越卷越深。
作者通过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解释了愤怒的根源:往往源于“我”的观点被冒犯、“我”的利益受损害、“我”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以及缺乏对愤怒因果的理解。作者的陈述让我更进一步明白,愤怒并非无缘无故,而是内心某些深层需求的扭曲表达。
读了书后,我成功化解了日常生活中一次由愤怒情绪导致的危机。
一天,因为我们早就和孩子约好一起吃午饭,九点钟了我先生却还在睡觉,我就不耐烦数落了他几句。于是先生很不高兴起床,洗漱......一直到出门都他都很不高兴地板着脸,我拿了乘坐地铁的乘车卡,但是卡里余额不够,于是在赶往地铁站的路上,我的步伐就比较快,想早一步赶去先给乘车卡充值。但我先生没有理解我,他以为我在和他赌气而走在前面……最后,我们没有乘坐同一趟车,而是先后到达吃饭的饭馆儿。
如果按照以前我们的脾气,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如同“蝴蝶效应”一样,可能会导致N天的冷战。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情绪稳定处理这件事,吃饭时我在孩子们面前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然后也平静地回家。
第二天,在他情绪稳定的时候,我问他,昨天为什么脾气那么大?当然我也反思:如果我赶去充值时,告诉他一下,也许就不会更进一步让他当时的坏情绪恶化。然后我告诉先生,以后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以恶意去揣测对方,要理解对方。
我很高兴我能稳定情绪处理这件事。日常生活中这样突发,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如果不以稳定的情绪去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当我们愤怒升起时,不要立即反应,首先需要暂停冷静;其次是换位思考,以同理心思考让自己愤怒的原因。允许自己生气,但只能生气五分钟。要立刻化解情绪,学会把控自己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