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主@小马哥年初聚会时发现:同期创业的10个朋友中,活下来的只有2个——一个是负债百万破釜沉舟的老李,一个是留学归来家里支持的学妹。
这让他想起投资人常说的那句话:“创业赛道上,真正能冲过终点的只有两种人:那些无路可退的,和那些起点就在半路的。”
《创业维艰》中讲:“创业公司的失败可以有一万种理由,但成功者的背景往往惊人相似。”
01绝地反击型:退路斩断处,出路自然开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隧道效应”:当人处于绝对困境时,视觉会自然聚焦于唯一的光亮处,从而爆发出超常的专注力和执行力。
老李就是故事的主人公:
38岁被裁员,房贷180万,妻子怀着二胎,集齐了所有的低谷bug。他拿着最后3万元代理了某智能门锁,白天跑楼盘找物业合作,晚上直播到凌晨。高烧39度还在仓库打包,只只是因为客户的“明天必须收到”。
三年后,他还清债务,成为了该品牌区域销冠。他说:“当我连哭的时间都没有时,反而找到了最快的路。”
任正非在回忆华为初创期时坦言:“如果不是被逼到绝路,谁愿意豁出一切?正是因为没有退路,才走出了这条路。”

麻省理工学院创业论坛数据显示:拥有全球视野+家庭支持的创业者,首轮融资成功率是普通创业者的7倍。这类人最大的优势不是资金,而是“试错资本”和“认知高度”。
王兴创立美团前就深刻体现了这点:
清华毕业+美国博士辍学经历,让他精准捕捉到团购商业模式
父亲是水泥厂老板,提供初期200万启动资金,允许失败
留学时见识过Groupon模式,知道如何本地化优化
他用“见过的好东西”+“敢折腾的底气”,躲过了千团大战中99%的坑。
《精益创业》道:“创业不是从0到1,而是把已被验证的1,变成更适合当地的N。”

或许你会问:难道普通人就没有机会?
真正值得借鉴的,是提取两类人的核心特质:
学习“绝地型”的极限专注:
- 给自己设置“退路斩断器”如公开承诺、资金约束
- 聚焦最小可行性产品,降低试错风险,拒绝分散精力
- 把每天当最后一天来战斗,紧迫感制造效率
借鉴“资源型”的格局眼界:
- 通过纪录片、行业报告、展会接触前沿信息,以低成本见世界
- 找到1-2个导师或盟友作为“虚拟后盾”
- 善用孵化器、补贴等杠杆资源学会借势而起
巴菲特说:“你要么有一个绝佳的开始,要么有一个绝地的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如何把劣势转优势。”

《创业维艰》结尾令人深思:“那些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大,但聪明人不会只依赖被杀死的机会。”
点个推荐,把这篇文章分享给那个正在创业路口徘徊的朋友。
无论你正站在悬崖边缘,还是站在巨人肩头,记住:
真正的创业成功,不是起始点的较量,而是把手中牌打到极致的艺术。
生存法则从来残酷却公平: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奔跑,而有伞的人,必须学会在暴雨中撑稳自己的伞。
喜欢的话就点个关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