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个月保研逆袭,我靠一个被救活的项目冲上江南大学新学院

实不相瞒,因为我们学校的同学都太优秀了,我时常觉得自己有点像混子,大一大二成绩不好,不知道设计是什么,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实不相瞒,因为我们学校的同学都太优秀了,我时常觉得自己有点像混子,大一大二成绩不好,不知道设计是什么,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我知道有个法则叫“一万次定律”,我能做的只有一遍遍跟着做项目,做的多了,时间久了,发现自己越来越熟练,不管是设计能力还是成绩都在提升,感觉自己或许也能吃设计这碗饭了,甚至拿到保研资格,成功上岸本校新学院新专业。

迷茫的我、崩掉的项目和靠0.5分救回来的保研

大三的时候很迷茫,当时身边有很多同学在参与春招,也有同学在准备保研,看着大家都有准确的方向,自己心里也有点慌,在保研和工作中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准备。

后来发现自己的成绩排名可以冲一下保研,如果成功保研,那自己又能获得三年的时间好好想想自己的就业方向。想清楚这些,时间已经来到三四月份,离保研夏令营不到三个月。

那时候时间紧迫,根本没空线上慢慢挑机构。我直接问了几个信得过的同学,她们都安利汉艺,于是我干脆线下过去,当面找到了钟老师。

跟钟老师聊完,我发现原来有老师带着会如此开心!之前觉得什么都要准备,时间还紧,心里一直很浮躁。钟老师会据我的特殊情况安排时间规划后,我终于可以静下来上课、做项目了。

因为我是想保本校,所以我的作品集里有大部分都是学校老师带着做好的学校作业,唯独有个大创项目,死活推进不下去.....

我原本的想法是为一些特殊人群做个服务+交互+严肃游戏的跨界项目,我也做了一些当时没有察觉实则无厘头的调研,去参加了志愿活动,感觉没什么用,没有问到一些真心的东西,闷头做了一堆美术资产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钟老师可能之前带过类似的项目,她很快就疏通了我这个项目前期的问题,告诉我这种选题思路一般怎么去做,去查哪些资料、去了解他们这个人群哪些需求、下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我应该怎么整合起来等等。

我照着钟老师说的做,项目逻辑很快就顺下来了,顺理成章地做出了交互流程以及相应的产出。本来烂在我手里的项目就这么焕发新生还给保研成绩加了0.5分!虽然0.5分看着很少,但让我顺利拥有了保研名额。

听说江大新设计学院,有神仙般的就读感受(没在夸张!

我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有保研去清华的,有去同济的,也有为了体验新事物选择了院校层级比我们学校低一点的......我之所以选择继续安心留在本校,是因为学校带给我的东西一直很多很多。

听说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不仅环境好,学院的设备全都是新的,现在有各种各样的CMF色彩实验室、大屏实验室、动捕实验室~周围的很多机构、单位会找学院做项目,想必能学的东西也更多了。

不过环境变好了,学院的老师好像更爱给我们出难题了,让我们多关心哲学问题、设计理论,希望我们做一些深度的东西。

除此之外,关于我们的发展方向到没有过多干涉,总之是把好的资源不手软地kuku投喂给我们,前段时间学院刚结束的大展,就包含了市面上的设计装置、交互大屏、VRAR、动画、纪录片、游戏美术...几乎每个门类都有。

申请建议

如果你准备保研,我有两个建议:

一是要关注导师和学院在研究什么。

这一点上,保本校的学生确实有天然优势——你对学院的研究重点、导师的选题偏好,已经有一定了解,甚至你本科期间做过的项目,就可能是未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入的方向。

相比外校生从零开始摸索方向、猜测导师喜好,本校生在选题、风格甚至汇报上都更容易对得上,这种熟悉感能在申请中带来很大的底气。

对于外校生来说,就需要更主动一点去了解信息。可以多看看目标学院的官网,了解一下他们最近在研究什么、有没有什么新的方向在推进。我当时在汉艺上课时,也跟别的学校同学聊了不少,我记得有一次闲聊时就听说今年同济的考题,其实就是他们本科阶段就经常接触的内容。

二是我和同班同学一起汇总出来的结论——江大的数媒艺比较注重落地和实用性。

专业老师更喜欢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很看重你的项目是否能够真正的应用,以及它的应用场景一定要足够合理。偏个人情感类的作品建议少一些,容易被忽视掉。

虽然我前面说江大很乐意培养我们多元化,但保研时,最好还是有个专精的方向, 可以跨界,但不要样样通,样样松。

要是在作品集准备上还是不太放心,有个小技巧,就是去看我们学校的毕设,你的内容最好和我们学校经常展出的作品强相关,做到毕设差不多的完整度就可以了。

现在的我,终于不再焦虑要选哪一条路。接下来准备毕设,继续跟着钟老师做项目,也打算去投递游戏地编师的岗位。以前觉得自己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走;现在更像站在“米”字路口,每一条路都能走,每一个方向都值得尝试。只是,可能会有点忙吧。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艺术留学、保研、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可以继续联系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