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学经典的殿堂中,《周易》以其深邃的哲学智慧与独特的符号体系穿越千年,成为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钥匙。不少初学者初遇易学便被其神秘色彩吸引,却常因符号繁杂、概念抽象望而却步。实则易学入门有章可循,核心在于先筑牢八卦符号与取象原理的根基,再深入拆解卦象背后的象征逻辑。本文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带读者走进易学世界,避开认知误区,掌握扎实的入门方法。
一、入门先导:破除认知误区,建立正确认知
在系统学习前,首先要澄清对易学的常见误解,这是避免走偏的关键。许多人将易学等同于“占卜算卦”,实则《周易》本质是一套阐释宇宙规律与人生智慧的哲学体系,占卜仅是其应用分支之一。《系辞》有言:“易者,象也;象者,言乎象者也”,易学的核心是通过符号与意象解读事物本质,而非追求绝对的预言。
初学者需警惕两类误区:一是迷信占卜结果而忽视“变易”核心思想,卦象始终是动态的参考而非固定的答案;二是急于求成寻找“速成口诀”,跳过阴阳、八卦等基础理论直接背诵占卜方法,这种无根之学终究难以长久。正如国学研究者强调的,易学学习需要“恒心与正心”,若仅为猎奇好玩,便难以领会其深层价值。
正确的入门心态应是将易学视为认知工具:通过其符号系统理解事物的对立统一与发展变化,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维观察世界,而非追求超自然的预测能力。奠定这一认知基础,才能在后续学习中保持理性与通透。

二、第一步:掌握八卦符号体系与取象原理
八卦是易学的基础符号系统,古称“经卦”,由阴爻(⚋)和阳爻(⚊)两种基本符号组合而成,每卦三爻,共形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象。入门的首要任务便是熟记这些符号,并理解其背后的取象原理。
(一)八卦符号的本源与记忆技巧
八卦符号的形成源于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抽象。阳爻(⚊)代表刚健、主动、外在的属性,阴爻(⚋)代表柔顺、被动、内在的属性,三爻组合则对应不同的自然现象与事物特性:
• 乾(☰):三阳爻,象征天,性刚健
• 坤(☷):三阴爻,象征地,性柔顺
• 震(☳):下阳爻上两阴爻,象征雷,性震动
• 巽(☴):下阴爻上两阳爻,象征风,性散入
• 坎(☵):中阴爻上下阳爻,象征水,性险陷
• 离(☲):中阳爻上下阴爻,象征火,性附丽
• 艮(☶):上阳爻下两阴爻,象征山,性静止
• 兑(☱):上阴爻下两阳爻,象征泽,性喜悦
记忆这些符号可借助两种实用方法:一是“自然关联法”,结合卦象形态与自然事物的相似性记忆,如坎卦(☵)形似水流蜿蜒之态,离卦(☲)如同火焰向上燃烧之形;二是“家庭定位法”,按《说卦》记载的家庭关系归类,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这种生活化的联想能快速建立符号与意义的连接。

(二)核心取象原理:八卦如何象征万物
取象是易学的核心思维方法,即通过卦象符号关联具体事物与抽象属性,分为类象法与取象法两大体系,其本质是“以象尽意”的认知逻辑。刘大钧先生在《周易概论》中根据《说卦》归纳的八卦之象,为我们揭示了取象原理的三大维度:
1. 象形取象:依形态相似建立关联
这种方法最直观,通过卦符与事物形态的相似性确立象征关系。例如乾卦三阳爻连贯不断,如同天体运行不息,故取象为天;坤卦三阴爻虚柔相连,恰似大地广袤承载万物,故取象为地。震卦下阳爻冲破上两阴爻的压制,形似雷声破土而出,故为雷;坎卦中间阴爻如水流穿于山石之间,故为水。这种“观物取象”的思维,体现了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方式。
2. 会意取象:据属性特征延伸意义
在基本象的基础上,根据卦的属性特征进行逻辑延伸,形成更广泛的象征体系。以乾卦为例,其核心属性是“健”(刚健不息),由天的刚健延伸出君、父等尊贵者的形象,再由刚健属性关联到玉、金等坚硬之物。坤卦核心属性是“顺”(柔顺承载),由地的柔顺延伸出母、妻等包容者的形象,进而关联到布、釜等承载器物。这种延伸并非随意联想,而是遵循“属性一致”的原则,形成有序的象征网络。
3. 指事取象:用符号表达抽象概念
通过卦象的结构关系表达非具象的规律或状态。如离卦(☲)外两阳爻象征坚硬外壳,中间阴爻代表柔软内核,这种“外刚内柔”的结构既可以象征火(火焰在外,焰心虚空),也可以象征容器(器壁坚硬,内部中空),还能引申为“依附”属性——如同火焰需依附可燃物存在,故《说卦》言“离,丽也”(“丽”即依附)。坎卦(☵)“外实内虚”的结构,则对应水的“险陷”特性——表面平静,实则暗藏漩涡,故象征险难。
掌握这三种取象方法,便理解了八卦“以一统多”的象征逻辑:每个卦象既是具体事物(如乾为天),又是一类属性(如刚健),还是一种状态(如运行不息),这正是“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的精髓所在。
三、第二步:深入理解卦象深意——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熟记符号与取象原理后,进阶的关键是深入拆解卦象象征的“所以然”,即明白“为什么乾为头”“为什么震为足”这类具体对应关系的成因。这种理解不能停留在记忆层面,而需结合卦的爻位、属性与事物特征的内在关联。
(一)身体部位对应:卦象与人体的关联逻辑
《说卦》明确记载了八卦与人体部位的对应:“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这一对应体系建立在三大逻辑基础上:
1. 爻位与人体方位的匹配
三爻卦的上、中、下三爻,分别对应人体的上、中、下部位。乾卦为天,居上位,故对应人体最上部的头部;坤卦为地,居下位,故对应人体最下部的腹部(广义可指躯干)。这种“上下对应”是最基本的关联逻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维——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的结构一致。
2. 卦性与器官功能的契合
器官的功能特性与卦的核心属性相契合。震卦的核心属性是“动”,而足部是人体行动的关键部位,故震为足;巽卦属性是“入”,大腿(股)连接躯干与足部,起到传导行动的“过渡入内”作用,故巽为股。坎卦为水,而耳窍需津液滋养方能听觉灵敏,且水有“流通”特性与听觉的“传导”功能相似,故坎为耳;离卦为火,而眼睛需“光明”方能视物,火的“明亮”属性与眼睛的视觉功能契合,故离为目。
3. 符号结构与器官形态的呼应
卦象结构与器官的形态特征形成呼应。艮卦(☶)上爻为阳爻,下两为阴爻,形似手部握拳时指尖坚硬、掌部虚柔的形态,且艮的“止”性与手部的握持制动功能一致,故艮为手;兑卦(☱)上爻为阴爻,下两为阳爻,形似口部张开时上颚虚柔、下颚坚硬的状态,且兑的“悦”性与言语表达带来的愉悦感相关,故兑为口。

(二)自然与人文领域:卦象象征的延伸逻辑
从人体部位延伸到自然、动物、社会等领域,八卦的象征体系同样遵循“属性一致、结构呼应”的原则,以下以乾、震两卦为例具体解析:
乾卦:从“天”到“万物之尊”的象征链
乾卦以三阳爻为符号,核心属性“健”,其象征体系是“核心属性→自然现象→社会事物→抽象概念”的层层延伸:
• 自然层面:三阳爻刚健不息,对应“天”的运行不止,进而关联到寒、冰等刚性自然现象,颜色上对应白色、大赤色等明亮之色;
• 动物层面:马的奔跑不息契合“健”的属性,故乾为马,进一步细分还可对应良马、老马等不同状态的马;
• 社会层面:从“天”的尊贵延伸出君、父等权威角色,从“刚健”属性关联到玉、金等贵重坚硬之物;
• 抽象层面:由“天行健”延伸出“自强不息”的精神,由三阳爻的纯粹延伸出“纯粹精也”的特质。
这种象征链并非简单叠加,而是每个环节都紧扣“刚健、尊贵、在上”的核心属性,形成逻辑自洽的体系。
震卦:从“雷”到“行动之象”的衍生逻辑
震卦以下阳爻动于上两阴爻之下为符号,核心属性“动”,其象征体系体现了“动态特征→事物关联→状态延伸”的规律:
• 自然层面:下阳爻冲破阴爻的态势,如同雷声震动大地,故震为雷,进而关联到小青竹等易震动的植物;
• 动物层面:龙能腾跃震动,契合“动”的属性,故震为龙;马的善鸣、疾行也体现“动”性,故震在马为“善鸣、足快”之马;
• 人体与社会层面:足主行动故为足,长子在家庭中需率先行动故为长子,决策需果断行动故为“决断”;
• 动态延伸:从雷声震动万物复苏,延伸出“施舍”(万物得雷震而生长如受施舍)、“反生”(植物受雷震而根部向上生长)等状态。
理解这种“核心属性→多维衍生”的逻辑,就能举一反三,掌握所有卦象的象征规律,而非死记硬背零散的象征事物。
(三)八卦特性的本质:《说卦》的核心概括
《说卦》对八卦特性的八字概括——“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是深入理解卦象的钥匙。这八个字揭示了每个卦的本质属性,所有象征事物都是这一核心属性的具体体现:
• 乾之“健”:不仅指天的运行不息,更指一切刚健、主动、向上的事物与状态;
• 坤之“顺”:不仅指地的承载包容,更指一切柔顺、被动、向下的事物与状态;
• 震之“动”:核心是“突破与启动”,雷的震动、足的行动皆源于此;
• 巽之“入”:核心是“渗透与顺应”,风的无孔不入、股的传导连接皆源于此;
• 坎之“陷”:核心是“险难与流通”,水的漩涡险陷、耳的听觉流通皆源于此;
• 离之“丽”:核心是“依附与明亮”,火的依附燃烧、目的视觉明亮皆源于此;
• 艮之“止”:核心是“停滞与支撑”,山的静止矗立、手的握持制动皆源于此;
• 兑之“说”:核心是“愉悦与沟通”,泽的温润宜人、口的言语交流皆源于此。
抓住这八个核心特性,就如同掌握了八卦象征体系的“根”,无论遇到何种象征事物,都能追溯到其本质属性,实现对卦象的通透理解。
四、入门进阶:从卦象到实践的落地方法
在掌握符号与卦象深意后,需通过合理方法巩固学习成果,为后续深入学习六十四卦与易学应用打下基础。以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入门进阶路径:
(一)日常观察:在生活中验证卦象原理
易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每日选取1-2种生活事物,用八卦取象原理进行分析归类,是巩固知识的最佳方式。例如:
• 观察手机:动态运行属阳,信息传递有“健”性,可归为乾卦;
• 观察书籍:静态承载属阴,内容包容有“顺”性,可归为坤卦;
• 观察风扇:风的流动属“入”性,可归为巽卦;
• 观察灯具:火的明亮属“丽”性,可归为离卦。
这种“生活易理”练习,能让抽象的卦象原理变得鲜活,逐步建立“以卦象观世界”的思维习惯。
(二)经典精读:从古籍中汲取本源智慧
初学者应优先阅读《周易》原文中的《说卦传》与《系辞传》,这两篇是理解卦象原理的核心文献。《说卦传》系统梳理了八卦的象征体系,《系辞传》则阐释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等核心思维。阅读时建议结合权威注本,如朱熹《周易本义》、程颐《周易程氏传》等,避免被过度解读的“白话易经”误导。
精读方法可采用“三步法”:一是抄写卦象、卦名与核心卦辞,强化符号记忆;二是结合《说卦》分析卦象的象征逻辑,写下自己的理解;三是联系生活案例,用卦象原理分析具体事物,如用震卦“动”性分析职场中的项目启动。
(三)工具辅助:借助道具提升学习效率
对于符号记忆与卦象关联,可借助实用工具提升效率:一是制作“八卦卡片”,正面画卦象、写卦名,背面列核心属性与主要象征事物,随时翻阅记忆;二是使用正规的易学入门APP(如“易经六十四卦”等),通过互动练习强化卦象与取象原理的连接;三是绘制“八卦象征图谱”,以卦象为中心,辐射自然、人体、动物、社会等领域的象征事物,形成可视化的知识网络。

(四)心态修炼:保持理性与耐心
易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避免两种心态:一是急于求成,刚掌握八卦就想学习占卜,结果只会流于表面;二是畏难退缩,因象征体系繁杂而放弃,错失领会智慧的机会。正如古人所言“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学习易学需要的是理性思考与持久恒心,在日积月累中逐步领悟其精髓。
五、入门禁忌:避开初学者的常见坑点
在入门过程中,需警惕以下禁忌,确保学习方向正确:
1. 忌迷信化解读:不将卦象视为“预言工具”,而是作为理解事物规律的“思维参考”,拒绝任何“算命改运”的迷信说法;
2. 忌碎片化学习:不孤立记忆象征事物,而应围绕核心属性建立知识体系,避免成为“记象的机器”;
3. 忌过度神秘化:不追求“奇谈怪论”,易学本质是朴素的哲学思维,应从“自然规律”角度理解其内涵;
4. 忌忽视基础:不跳过八卦直接学习六十四卦或占卜方法,基础不牢则后续学习必然根基不稳。
结语:易学入门的本质是思维升级
易学入门并非掌握一套神秘的符号密码,而是学习一种“以象尽意、以简驭繁”的认知方式。从熟记八卦符号到理解取象原理,从拆解卦象深义到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个过程本质是思维的升级——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视角看问题,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观事物,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本质。
正如《系辞》所言:“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当我们能从乾卦的“健”中领悟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坤卦的“顺”中体会厚德载物的胸怀,从震卦的“动”中获得行动的勇气,从艮卦的“止”中懂得适时的坚守,易学便真正融入了生活,成为滋养人生的智慧源泉。
入门之路或许有枯燥的记忆与思辨,但每一步积累都在搭建认知世界的新框架。只要保持正心与恒心,从八卦符号出发,逐步深入,终将领略易学“大道至简”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