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按理说该是荒凉的代名词,哪怕全球都拿它没辙。可中国偏不信这个邪,硬是把一片“死亡之海”,变成了塞满蔬菜粮食的“超级菜篮子”。
不仅能种菜种粮,还能养螃蟹、产珍珠,搞科研、打油井,14亿人能吃上、能用上,外国人看了都掉下巴。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沙漠里种菜,不是忽悠,是吨粮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沙地,这是地球第二大流动沙漠。谁敢动?别人都绕着走。中国上来第一步,种地!

2024年,新疆粮食总产量达466亿斤,较上年增产42.2亿斤,排名全国第13位;单产1050斤/亩,全国第一。 不是沙漠边上象征性地播两把,而是真种真收,收成还顶呱呱。
更猛的是,新疆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玉米“吨粮田”,不光面积大,单产还破纪录,拿下全国大面积单产第一,这是顶级水准了。就连兵团的奇台农场也不示弱,“新粮169”冬小麦两年连破800公斤大关,把“兵团粮仓”的名号坐实了。

新疆能种,是靠科学种,不是“随缘播”。全疆制种超140万吨,品种、土壤、天气,匹配得明明白白。
可光种不够,得靠水。新疆不是江南水乡,一年雨下得不够茶壶满,靠啥?靠调水、靠水利工程!
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累计向和田供水23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增至603.79万亩。 把“干旱区”活活调成“灌区”,这不是简单浇两桶水那么回事儿,是靠“输水大动脉”。

全疆农业供水560.0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12亿立方米,撑起了这块沙地的种田梦。
浇地靠点,灌水靠“算”别以为新疆灌溉靠“泼水成田”。错!那是过去式。现在新疆灌溉,全是高科技: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060余万亩,占总灌溉面积80%以上。

什么意思?一个“滴”都不浪费。玛纳斯县数字灌溉系统单次灌水量降至35立方米/亩,昔日得用90立方米。 这水用得比上海人早晨冲奶粉还精细。
怎么浇?手机一点,APP指挥。智慧农业大屏一亮,全村哪块田该浇、哪块地得补肥,一清二楚。机器人站田头,人坐办公室,农民的“种地姿势”从肩扛锄头变成滑动手指。

灌溉升级了,地块也升级。2024年新疆新增高标准农田434万亩,累计5989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72.8%。
单拿昌吉州来说,全年新建71.74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州累计达499.7万亩。 不光多,还“整齐划一”。现代化大农田,收割机开进去转个弯就装满一车。

新疆农业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数据吃饭”。从水肥一体化,到田间地头的土壤监测,全是科技下地干的活。
这一招,比种地本身还关键。因为灌不好,种得再多,也白费。
锁边锁得住,沙漠也能养珍珠想在沙漠种地?第一步得“锁边”。沙子要是风一吹,地还没种,棚先埋了。
于是国家出手:四十年坚持搞“锁边绿化”。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防护林绿化带长达3000多公里,仅剩40公里未闭合。

边一锁,风一挡,地就稳,棚就建得住,种就能下。
这边农民种菜,那边科研人员直接下场搞海鲜。2024年9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养殖螃蟹登上热搜,且末县更是在9月28日实现沙漠养珍珠。
海鲜上沙漠,这不是噱头,是产业。螃蟹养得好,直供粤港澳,菜市场都说“这货从沙里来”。
种菜种粮之外,还能打油井。2024年3月4日,“深地塔科1井”刷新亚洲纪录,深度破万米。 沙上有菜,沙下有油,中国把这片沙地挖出了“上下通吃”的格局。

谁来干这些?不光是种田的农民,还有开拖拉机的博士、搞试验的院士。政策也来撑场子:2025年新疆计划再增加粮食产量10亿斤,全面推进“点沙成金”系统工程。
人才、科技、金融、物流、政策五指成拳,打出来的,不是一个丰收年,是一个“世界奇迹”。
别说西方人看傻眼,就连老农都感慨:“这地儿,我小时候连羊都不肯走一趟,现在种瓜种豆还拿奖。”

沙漠变粮仓、戈壁产珍珠、干地跑出数据田,中国这波操作,不是“自然奇观”,而是“国家工程”。
参考资料:
养海鲜种水稻塔克拉玛干沙漠何以化腐朽为神奇-极目新闻.2024-11-21
从“荒漠戈壁”到“西部粮仓”,新疆粮食单产为何能独步全国-观察者网.2025-09-24
瞭望丨“锁沙成土”育良田-新华社客户端.2025-09-29
沙漠里也能养海鲜、种水稻?看新疆如何“点沙成金”-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8-17
我国治沙有多牛?西北大漠变身“菜篮子”蔬菜直销粤港澳-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8-16
大漠之边的绿色传奇——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调研-中国环境.2025-10-20
评论列表